第164章 京官的陋习被称为三敬,满清地方政府对于陋规越发依
“朕当年整顿吏治、清查积弊、革除陋规,不知遭受了多少非议。可如今,后人却能看透其中关窍。”
张廷玉恭敬地答道。
“陛下励精图治,整饬财政,实乃千古明君。后世之人对陛下的评价,确实公允。”
雍正轻轻摇了摇头。
目光渐渐深邃。
“朕登基之初,朝廷财政几近崩溃,各地陋规盛行,官员们将卖官鬻爵视为常态。”
“朕知晓整顿必会得罪权贵,却也不得不为之。”
他停顿片刻。
继续道。
“这天幕所言极是,整个官僚体系确实存在难以根除的弊病。朕虽竭尽全力,也不过是在用各种方式弥补漏洞罢了。”
“后世之人竟用‘程式、‘补丁这样的说法来形容朝廷治理,倒是别出心裁。不过这比喻倒也贴切。”
张廷玉见皇帝心情不错,小心翼翼地说道。
“陛下勤勉治国,革除积弊,后人对陛下的评价如此中肯,实在是……”
“好了,朕之所为,不过是尽君主之责罢了。”
雍正抬手打断了张廷玉的话。
“能得后世认可,确实令朕欣慰。”
“只是可惜,这般顽疾,终究未能根除。”
说到这里。
雍正的眼中闪过一丝遗憾之色。
“治大国,如烹小鲜啊。”
大明位面。
朱棣正在批阅奏折。
突然天幕亮起。
显示出一百多年后雍正帝推行养廉银的场景。
“咦?这就是我大明后来的皇帝吗?”
朱棣放下手中的朱笔。
凝神观看。
姚广孝站在一旁。
见永乐帝神色专注。
也不敢出声。
画面中。
雍正正在与大臣们商议。
“火耗归公,设立养廉银,堂堂正正给予官员俸禄,以绝贪腐之源·”
“妙啊!”
朱棣猛地一拍桌案。
“这个办法当真高明。朕也觉得官员俸禄太少是个大问题,难怪底下总有贪墨之事。”
姚广孝见机说道。
“陛下所虑极是。只是我朝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定下的俸禄制度。”
“哼,就是因为规矩太死板,守着祖制不懂变通。”
朱棣冷笑一声。
“你看这位皇帝,倒是个明白人。”
说完又指着天幕继续看。
“不过……此举必然会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朱棣若有所思。
“朕倒要看看,这位皇帝如何应对那些大臣的反对。”
画面继续播放着雍正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的场景。
朱棣越看越是赞叹。
姚广孝轻声提醒。
“陛下,此事需要统筹规划,量入为出·.·.”“知道了,这事你去和黄淮他们好好商议。”朱棣摆摆手。
“朕觉得与其让他们偷偷摸摸搜刮民脂民膏,不如给足俸禄,明算账来得痛快。”朱棣脸上露出少有的赞许之色。
“这后世子孙,倒是有几个靠谱的。”古人们面面相觑。
有人摇头叹息。有人冷笑连连。朝廷的规矩。上上下下的门道。虽说人人都懂。
可如今明晃晃摆在眼前。还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民脂民膏原来就是这样被制度化地消耗掉的啊。难怪衙门口的差役个个肥头大耳。
就连最末等的门子都能趾高气扬。
“零九七”原来这背后还有这般说道。
他们一个个腰包鼓鼓。
却从不见朝廷追究。这般制度。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不给钱粮。
底下的官员就只能打着公事的名头搜刮。说到底。
受苦的还不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但转念一想。
若是真把地方官逼得太紧。怕是连县衙都开不下去。那样的话。
地方上无人治理。岂不是更糟?这般想来。
倒也理解了为何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话说回来。
明明是贪污。
却能堂而皇之地用“公罪”二字遮掩。也不知是哪位聪明人想出这等门道。既保住了官员的面子。
又给了他们合法敛财的由头。这官场上的水。
比想象中还要深。
表面上看是一套规矩。骨子里却是另一番门道。难怪常说。
民不与官斗。便是这个道理了。看来这世道。就是这般荒唐。
官员们钻了制度的空子。朝廷装聋作哑。
最后苦的还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百姓。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是这般。
也只能认命了。
“但历史的车轮转过无数春秋,养廉银也开始流于形式。”
“再加上养廉的钱还没有以前火耗的一半,在失去这一大笔收入后,满清地方政府对于陋规越发依赖。”
“清朝末年,养廉银不养廉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
“随着腐败链条不断延伸,哪怕是远在京城的京官们,也能从地方官员手中分得一杯羹了。”
“京官的陋习被称为三敬。”
“分别是在夏天,以替京官购冰消暑降温的名义所送的冰敬,在冬天以购碳取暖为名所送的碳敬,以及京官外放因离别所送的别敬。”
“一般来讲往往是外地官员敬献给在京与自己有关联的官员,比如同乡同榜师生,而那些不知廉耻的东西,往往会结拜师生兄弟要之。”
“毕竟人家在京为官,就算大家不是同乡同榜师生,但是人家愿意认你做朋友,三敬总得给吧。”
“令人错愕的是,有些古人在思考弊端时并不认为三敬是一种陋规,甚至认为那些有多择而受的京官是清廉的,由此可见满清弊积之深远胜前朝。”
“笑死,这钱还不如火耗多,谁愿意干啊”
“三敬:冰敬碳敬别敬,简称冰冰不够”
“师生情谊:麻烦认个干爹”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人脉税?”
“什么叫多择而受是清廉啊?这逻辑绝了
“不愧是官场,这么多年过去了玩法都差不多”“现在给领导送礼的看过来学习一下”
“原来古代也有送礼的潜规则啊,真是万变不离其宗啊!”
“这不就是变相收钱吗?还整得这么文雅”
“现在的职场送礼文化原来是有传统的啊[狗头]”大明位面。
老朱正襟危坐观看天幕。
身旁站着他最信任的谋臣刘伯温。随着画面不断展开。
老朱的脸色逐渐阴沉。
“刘卿,你且看看这后世的光景!”老朱指着天幕。
声音中带着几分怒意。
“朕当年定下薄俸,就是要让这些当官的清廉自守,谁曾想到后世竟搞出这么个‘养廉银’来?
刘伯温轻轻叹了口气.
“陛下,您看这后来的发展更是令人忧心。这养廉银非但没能让官员清廉,反倒成了变相的进项。”
老朱重重地拍了下案几。
“更可笑的是这什么‘三敬!冰敬、炭敬、别敬,听着堂而皇之,实则就是明目张胆的收受贿赂!”
“朕在白手起家时,见多了这等官僚的嘴脸。
看到天幕中显示有人认为多接受“三敬”的官员反倒清廉时。老朱忍不住冷笑
“这些人的脸皮,怕是比城墙还厚!刘卿,你说说,若是朕遇上这等官员...”
刘伯温见皇帝额头青筋暴起。
连忙劝道。
“陛下息怒。这后世之事,咱们虽不能亲手整治,但陛下您立下的严刑峻法,至少让官员们战战兢兢了一个朝代。”
老朱长叹一声
“是啊,朕当年或许是太狠了些,可若不是立下这等严法,怕是大明就会步了这后世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