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京官的陋习被称为三敬,满清地方政府对于陋规越发依(第2页)
“只是没想到,这当官的,竟能把收受贿赂玩出这许多花样来···”“陛下说得是。”
刘伯温深以为然。
“只可惜这后世的君王,却是没了陛下您的魄力啊。”老朱摇摇头。
眼中闪过一丝思索
“这养廉银倒是提醒了朕,官员的俸禄确实该有个说法。”
“太低了,怕是会生出这些歪门邪道。可太高了,又怕养出一群骄奢之辈。”“刘卿,你且与朕0.1好好商议商议这个事。”
大宋位面。
赵光义看完天幕内容。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猛地一拍御案。
茶盏震得“咔嗒”作响。
“这满清朝廷,当真是荒唐至极!”
<!---->
“养廉银不养廉,反倒助长了官场陋习,这‘三敬之风’更是闻所未闻!”一旁的赵普捋着胡须。
面带忧色。
“陛下息怒。臣观此等陋习,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那些官员,竟然还要攀附京官,结拜兄弟,真是令人不齿。”
“朕当年励精图治,创立‘南衙条制,就是要约束官员,整顿吏治。”“没想到后世竟然出现这等腐败之风!”
赵光义站起身来。
“这冰敬、炭敬、别敬,听着就令人作呕。”
“更可笑的是,居然还有人认为收受‘三敬’的京官是清廉的,这简直是颠倒黑白!”赵普沉吟片刻。
“陛下,臣以为这养廉银制度本是良法美意,但到了后来却沦为形式。这让臣不禁想起我朝的俸禄制度,是否也该未雨绸缪?”
赵光义闻言眉头紧锁。
“说得有理。朕见这满清官场,由上至下,盘根错节,比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是我朝不严加防范,恐怕日后也出现此等弊病。”
“赵卿,你即刻拟一道诏书,重申官员廉政之规。”
“另外,朕想知道这满清之后,可还有什么变革?这般腐败之风,最终会将国事带向何方?
赵光义望着天幕。若有所思。赵普躬身应下。
“臣遵旨。只是看这情形,满清政事日下,恐怕难以善终啊。”“唉!”
赵光义长叹一声。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天下之势,终究是民心所向。”“朕虽励精图治,但也不知后世是否可以引以为戒?”
“清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二百多名天理教教徒在教主林清的带领下,伪装成商贩行至紫禁城外围。”
“虽然只有二百多人,但依然智慧的决定兵分两路,在宫内太监的策应下,从东华门与西华门攻入皇宫并直扑文华殿。”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癸西之变。”
“当时满清皇城之内武备废弛,触目惊心,何况全国各地方,但相比于武器的保养不善,人的问题更严峻。”
“事发之后各级官吏因循疲玩,致使贼人一路破门缴械皇城禁卫,如入无人之境。”“本应重兵把守的苍震门,事变时只有一人在岗,其余士兵不知道去哪里摸鱼了。”
“皇城侍卫一路避战而逃,负责午门守卫的统领策凌尚未见贼寇就率兵跑路,直接让午门唱起了空城计。”
“更为离谱的是那伦将军见皇宫有变率军赶来,却被天理教徒围攻于熙和门外。”“其余清军各部见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最终终致使那伦惨死。”
“此时的嘉庆正在外围猎,完全不知道自己水晶被偷了。”——“[笑哭]这是我见过最离谱的皇宫闯关记录”
——“清军这防御,退钱!退钱!”
——“200人就能打进紫禁城,这安保比我们小区门区还差”
——“上班时间到处摸鱼,下班后立马精神,懂的都懂”
——“皇上在外面快乐打猎,家里已经被偷空了”
一—“那伦将军:就没人来救我吗?其他人:风太大我没听见”一—“清军这战斗力,怕不是都在摸鱼界里混成了大师段位”一—“午门:我直接开启无人模式”
——“史上最轻松的皇宫打卡”
——“建议给天理教徒发个吉尼斯纪录证书”大清位面。
嘉庆帝看完这段影像后。面色阴沉。
端起茶盏的手微微发抖。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和珅。
“和卿,你且说说,这些人编造如此荒谬的故事,是何居心?”和珅躬身答道。
“皇上明鉴,此必是后人无稽之谈。我大清禁军何等威严,岂容区区二百名贼寇肆意妄为?
“更遑论说什么统领见贼即逃,禁卫四散之说,分明是有心人故意抹黑我朝军威。”“哼!”
嘉庆帝重重放下茶盏。
“联在位期间,军机要务亲理,内廷防务时刻放在心上。”
“这些人竟敢凭空捏造朕去围猎一事,更编排出什么天理教徒闯入皇宫的荒唐戏码。”“若真有此事,朕岂能毫无觉察?”
“臣以为这定是后世文人的戏言。”和珅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圣颜。
继续说道。
“况且,若真有人胆敢觊觎九重宫阙,岂不是找死?”
“我大清兵威赫赫,禁军精锐,怎可能出现守军不在岗位、统领临阵脱逃这等荒谬之事?嘉庆帝听罢。
怒极反笑。
“可笑至极!朕平日最重军务,岂容宫禁如此废弛?”
“这些人,怕是连紫禁城的格局都未必了解,就在此胡编乱造。”
“传朕旨意,着军机处查访近来京城可有什么天理教的踪迹,以绝后患。”和珅连忙应是。
但他注意到皇上虽在发怒。
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毕竟这般荒诞的故事。
若是全无根据。
又为何会在后世流传?嘉庆帝背过身去。
望着殿外的天空。
若有所思。
这些人究竟是如何知晓朕喜欢围猎的习性?不,断不可能!
朕的皇宫。朕的禁军。岂会如此不堪?定是后人借题发挥。借此污蔑朕朝!大唐位面。
唐高宗李治正与魏征、长孙无忌在太极殿议事。观罢这段天幕。
不禁捧腹大笑。
“这便是后世的皇家禁军?连两百名贼寇都挡不住,真是令人笑掉大牙!”
魏征沉吟道。
“陛下莫要取笑,此事倒让老臣想起贞观初年,先帝励精图治,方才使我大唐军威赫赫。”
“若是松懈懒惰,恐怕··”“魏卿多虑了。”李治摆摆手。
“朕虽不及父皇,但也深知军备之重要。”
“你看那些御林军,一个个竟似泥塑木雕,连个把门的都去摸鱼!”“若是在我大唐,这般玩忽职守,长孙爱卿你会如何处置?”
长孙无忌正色道。
“依臣之见,此等军纪废弛,实乃积弊已久。”
“那些军中将领,只怕早已习惯了安逸,忘却了战事之要。”
“更可笑的是,连救援的将军都见死不救,这般军心涣散,不亡才怪!”“说得是。”
李治捋须感叹。
“朕在位时虽称不上开疆拓土,但也知晓军中大事。”
“看这后世皇帝,竟在外头打猎寻乐,宫中都被人攻破了还蒙在鼓里。”“若是让突厥人知晓了这等情形,只怕要笑掉他们的大牙!”
三人正说笑间。李治忽又正色道。
“不过这倒提醒了朕,回头得多派些暗探,好生查查咱们禁军近来可有偷懒的。”“可不能让后人笑话我们大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