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秘密丶 作品

第149章 千古逆袭第一人!古人看朱元璋奋斗史!从农民到和尚!

“他们家没有地,没地方下葬爹娘,老朱家即将完成“死无葬身之地”的最惨成就。”

“哥俩儿先去找地主刘德,希望他能看在老朱家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施舍一小块地给家人们下葬。”

“对元末的汉人来说这种事很常见,还没饿死的重六和重八正面临一个更棘手的问题。”

“刘德很痛快的回了一句话,滚蛋。”

“幸好同村稍富裕的另一个地主刘继祖发了善心,拿出一小块地皮给老朱家当了墓地。”

“朱重八现在脑子里只能想一件事,那就是怎么在这狗日的世道里活下去。”

“与二哥重六各寻出路后,朱重八出家了,然后他才发现有些和尚是比地主还他妈能剥削人的。”

“自打出了家,重八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每天扫地挑水洗衣烧饭、敲钟打鼓上香拖地,就没有不让他干的。”

“朱重八却很知足,因为能吃饱对他而言就够了。”

“开局就是地狱难度”

“这和尚庙也太黑心了,这是出家还是进苦力营?”

“后来的刘德:完了完了,惹错人了”

“剧透:这位后来把和尚庙都给端了”

“难怪后来朱元璋说要让百姓都能吃饱饭,原来是有感而发”

大明位面。

“这天幕还真会讲故事,当年的事情一点没落下。”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的画面。

脸上竟难得露出几分笑意。

“父皇,那个刘德后来怎么样了?”

朱标有些好奇。

“后来?后来朕就让他尝尝不给地方安葬是什么滋味。”

朱元璋摸着胡须。

“倒是刘继祖,朕登基后特意派人去找过他,可惜人已经不在了。”

朱允炆听得入神。

“皇爷爷,您在寺庙里真的要干那么多活吗?”

“那时候哪里顾得上累不累,能吃饱就不错了。你们这些小子,现在锦衣玉食,哪里知道当年的苦日子。”

朱元璋看着孙子天真的模样。

语气里带着几分得意。

“不过这些和尚确实够黑心的,说是清修,其实比地主还会剥削人。”

“父皇当年在寺庙里可是什么活都干,听说连佛像都擦得锃亮。”

朱标笑着打趣。

朱元璋忽然想到什么。

“不过说来也怪,要不是当年实在没办法,朕也不会去当和尚。结果这一去,反倒认识了不少人,学了不少本事。”

“皇爷爷真是厉害,从和尚都能当上皇帝。”

朱允炆一脸崇拜。

“这哪里就到头了,后面还有更有趣的事情。”

大宋位面。

“这世间还有如此奇事?一个乞丐和尚都能登上帝位。”

赵匡胤抚着御案

眉头微蹙。

“兄长,您我起于行伍,已是让那些老贵族们看不过眼。这朱重八的出身,只怕比我们还要低上十倍。”

赵光义摇着羽扇: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好歹是在军中熬出来的。朱重八倒好,敲钟打鼓的小和尚都

能玩出这么大的名堂‘.。”

赵匡胤目不转睫地盯着天幕。

“那些老古董们若是知道几百年后连个要饭的都能当皇帝,只怕要气得跳起来。”

“不过朱重八能在那种境遇下活下来,倒也不是个简单人物。”

赵匡胤拍着龙椅扶手。

“想当年咱们起兵,至少还有战马甲胄,兄弟袍泽。不知道他这穷和尚是怎么聚起人马的?可想而知……”

“依我看,后面的故事才更精彩。一个小和尚能从那种地方爬到九五之尊,这其中的曲折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凑在茶馆里的古人们看着天幕讲这段往事。

在场的老人们纷纷感慨。

那个年代谁不是饿着肚子过日子。

可偏偏就让朱重八一步步熬出头来。

不少人暗自盘算。

要是自己年轻时也去当和尚。

没准也能混出个样子来,

“那会子谁能想到他后来能当皇帝呢?我爷爷就见过他在庙里干活。”

“咱们这位皇上也是真不容易,怪不得现在对那些欺负百姓的人这么狠。”

这位出身寒微的皇帝。

让他们觉得格外亲切。

毕竟谁没有过苦日子?

谁没有被人欺负过?

“但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朱重八,老天需要这个男人出去打翻一切。”

“出家还没俩月又开始闹饥荒,寺里没了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去云游化缘。”

“十七岁的朱重八拿着一个空碗下山了,流浪要饭了三年,走遍了整个淮西,也见了世面开了眼界。”

“路上朱重八一直听到一句话,弥勒降生,明王出世。”

“至正十一年,元朝的末日开始了,元朝贵族们广占土地、驱役佃户、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滥发货币。”

“再加上不修黄河,屡屡决口,元朝的种种决策化成了带刺的长鞭,狠狠的向着底层的汉人抽了下来。”

“在山东,造反的必备道具又登场了,修河堤的民工们挖出了一座一只眼的石像,背后刻着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

“苦难了近百年的汉人老百姓,也瞬间被这股“人为天意”说服。”

“住持:寺里经费紧张,各位自己创业吧”

“标准的套路,石像预言必须安排上”

“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这预言buff加得可以”

“老天爷:这位小伙子我看你骨骼清奇”

“十七岁就开始云游四方,太不容易了”

“这是古代版本的星座占卜吗,看个石头就信了”

“元朝这操作,这不是往火山口上撒汽油吗”

“淮西深度游,体验版”

“黄河:我不背这个锅,是他们不修我”

“小老弟你别急,还有更狠的在后面”

大汉位面。

“一只眼的石像就能让百姓造反,这元朝的江山是不是太容易丢了?”

刘邦靠在铜案上。

不禁想起当年自己斩白蛇起义的往事。

“陛下说得极是。当年您还立了白帝庙,这一只眼的石像倒是简单多了。”

张良抚须微笑。

“朱重八倒是跟我有几分相似,都是从最底层爬上来的。”

“不过我当年还有萧何你们这些兄弟帮衬,他一个要饭的和尚,居然能走到那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