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秘密丶 作品

第132章 卧龙传记四千字,四分之一出师表!诸葛亮:我比较低调

“今日我大唐兵精粮足,四方臣服,诸葛亮若在此时,定能成就更大事业。“朕倒是想跟他下一盘棋。”

李二不禁感慨。

“这般运筹帷幄之人,若是生在我大唐,必定能让朕的江山更加稳固。”“可惜天不假年,徒留遗憾。”

房玄龄轻声说

“陛下,诸葛亮虽已逝去多年,但他的治军之道,不正可为我大唐借鉴?”

“正是此理。”

李二点头。

传旨下去,把这段影像储存入宫廷典籍。

“后世子孙当以此为鉴,知道一个帝国的兴衰,不仅在于一时之胜负。”大宋位面。

“原来蜀汉是这样灭亡的。”宋仁宗揉了揉眼睛。

“诸葛亮竟是被自己国家的底子给拖累了。”范仲淹捋须沉思。

“陛下,古人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诸葛亮谋略超群,却败在国力衰微上,当真令人扼腕。”“朕常想,治国如同整理庭院。”

宋仁宗语气低沉。

“魏国就像一座大花园,损几株花木不打紧。可蜀汉呢,才一个小院子,折了几枝就伤筋动骨。

韩琦点头赞同

“段谷之败看似只损失数千人马,却让蜀汉元气大伤。”“正如一个富户和穷户,同样摔了一跤,后果天差地别。”“诸葛亮定是看透了这点。

宋仁宗微微叹息

“所以他处处谨慎,生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可惜啊,终究还是.·.·.”

“这便是积贫积弱的可怕。陛下,如今我大宋虽然号称富庶,但军备却也.·..范仲淹接道。

“范爱卿说得对,朕懂你的意思。”

宋仁宗神情凝重。

“诸葛亮连斥候打探讯息都艰难,而今我朝与西夏、辽国交战,又何尝不是如此?”“陛下圣明。诸葛亮之败,实在给我们太多警示。若不及早补强,恐怕难以为继。韩琦正色道。

“诸位爱卿今日所见,当引为明鉴。

宋仁宗站起身来。

“朕要做的,不只是守住这太平盛世,更要让国家根基更加稳固。围观的古人纷纷感叹。

这便是蜀汉的末路吗?

到底是一朝一代都难逃这般命运。还是真就国小民寡经不起折腾

“这蜀汉就跟咱们街上的小铺子似的,赔上一回本钱就打了水漂。”

“瞧瞧人家魏国,简直像是富甲一方的盐商,死伤几个伙计都不疼不痒。”“诸葛亮打仗真跟咱们做买卖一样,就怕血本无归啊。”

“打仗还得看家底厚实不实在。”

“你说这诸葛亮要是在咱们这个年代,那还不是要逆天?”不少人暗自揣测。

要是诸葛亮也能提前知道敌人要打什么主意。那蜀汉说不定真能一统天下。

可惜啊。

连诸葛亮这样的奇才也逃不过国力的桎梏。更何况是寻常百姓。

但转念一想。

这不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吕蒙陆逊为啥看着这么牛,就是因为他们的史料太详细了,各种对话全都保留下来了。

“整个诸葛亮传不算裴注和诸葛瞻的部分才不到四千字,还是算上整篇出师表的字数,而陆逊传有8061个字。”

“同样都是两国丞相,诸葛亮的故事也太少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诸葛亮不行,主要是陈寿没把诸葛亮作战时候的对话记下来,基本就是几月从汉中出发,有什么结果,然后退回。”

“而陆逊传有大量陆逊的对话,这就使得陆逊传看上去很生动,诸葛亮传看上去就很硬。“我们现在站来上帝视角来看,喜欢指责诸葛亮这里没做对那里没做对。”

“但要把你放在诸葛亮的位置,对于战场上有诸多战争迷雾还有突发情况下,你怎么会知道第一次北伐马谡放弃街亭城池不守非要去山上扎营呢?”

“你怎么会知道二次北伐之前大军一到立刻就开城投降的魏军这次居然死守陈仓呢?”——“也不怪陈寿,季汉没有史官,陈父也不在丞相军—中”

一—“4000字讲不完一个传奇人物吧”

一—“陈寿栖身二东家,人在屋簷下,能明面上写的也就这些了”

一—“陆逊传像纪录片,诸葛亮传像新闻联播”

——“诸葛亮:我比较低调,不爱说话”

一—“站在现代角度评价古人太容易了”

——“出师表占了传记四分之一,这也太草率了”

大明位面。

“原来史书记载也有如此偏差。”

“连诸葛亮这等人物,竟也逃不过史官笔墨的厚薄。”姚广孝抢着胡须。

“陛下,老衲以为,这正印证了为何您要重修《永乐大典》的必要。”“历史记载若是疏漏,后人如何得见真相?”

“正是此理。”

朱棣站起身在殿中来回踱步。

“朕打下这天下,多少惊心动魄的时刻。”

“若不是亲历其事,单看史书记载,怕是也只剩个干巴巴的结果。”

“陛下圣明。臣编修《永乐大典》时就发现,许多重要史料都语焉不详,有些关键对话更是付之阙如。”

解缙低声道。

“这诸葛亮何其不幸。”朱棣摇头叹息。

“一生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却被史官寥寥数语便轻轻带过。”“难怪后人只知其北伐屡败,却不知其中曲折。”

“陛下,这便是修史之难啊。就像陛下靖难之役,若不是亲身经历,谁能体会其中凶险?姚广孝接道。

“史官治史,当如实记载。”朱棣目光深邃。

“今日所见,更坚定了朕广收典籍,修撰史书的决心。”

“不能让后世的功臣良将,也像诸葛亮这般遭受记载不公。”

“陛下仁心。《永乐大典》必将为后世留下珍贵史料,再不会有如此遗憾。”解缙恭敬地说。

“传旨下去,命史官修史时,当详略得当,不可厚此薄彼。”朱棣神情坚定。

“朕要让千秋万代,都能看到真实的历史。”大清位面。

“史书记载竟如此片面。”康熙皇帝眉头紧锁。

“联幼时读《三国志》,只道诸葛亮用兵不如陆逊,现在才明白是史料记载的问题。”索额图轻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