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古柏豪的战略
刘文辉也是无人机产业的老人了,否则不会被古柏豪挖过来扛起飞腾科技的重担。
智翱的这个低空综合平台,他们不是第一次听说了。几乎每挖过来一个人,都会提起这个项目。就连那些没过来,但愿意拿钱为他们提供内部消息的人,也在反复提及这个项目。
但人们只知道智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产业级无人机的机型整合,彻底释放这个数十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
可具体什么构思、如何实现,所有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哪怕是在这行浸淫了好几年的胡炜,也一样说不清楚。
或者说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艾忆自己能解释清楚这个项目。徐学民大概也可以勉强介绍两句,能够糊弄一些基层从业者。
这个项目在智翱内部已经开始推动了,但所有参与者都只是如同螺丝钉一般,按照艾忆与徐学民的要求,做自己分内的事情。这让大家很没有安全感,甚至相比另一边干得热火朝天的两个A级项目,缺了些积极性。
不是艾忆藏私、保密,不愿意向同事解释。而是她也很难解释清楚。
一款产品,连构思都不存在于世,就意味着这款产品就连最基础的理论依据都处在空白状态,以至于无数学者与从业者,就是幻想都无从想起。
这种情况下,任何解释,本质上都是科幻的,而非科学的。要落实到科学层面……没可能的。
就像影像大师的流体推理推力增强引擎那样,艾忆得先把这个项目需要的理论基础搞出来,同事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这个项目,那时才是全面解释的时候。
现在,大家只能按照她的要求,如同一枚枚稀里糊涂的螺丝钉,机械地做着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边角料工作。
但等未来她能够向大家解释时,那时还留在智翱的同事,立刻就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我当初做的莫名其妙的工作,是用在这里,是这个作用啊!
那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应该也会非常奇妙吧?
但胡炜显然没机会享受这个奇妙体验了。
见胡炜、刘文辉与飞腾科技的研发负责人张季同都没个思路,古柏豪也不再考虑这个事情了,毕竟他不懂技术,想也想不明白。
而且企业真正重要的是资本与经营,技术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否则要怎么解释毫无技术的九龙地产,能为他赚来数百亿身家,巅峰时期甚至高达数千亿;而满是专利技术的盘古科技,却只给他赚了区区几十亿身价?
不过刘文辉还是有些想说的:“科技产业不是科幻片,不是凭空冒出个想法然后投入人力物力就能凭空实现的。科技产业的本质,就是对学术界预言的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做的其实都是早就被提出来的技术与产品,只是我们把它们从纸面带到了现实。”
见古柏豪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刘文辉这才进入正题:“所谓的综合平台,也就是产业无人机机型整合,整个学术界产业界几十年来都没有任何思路。智翱也不可能凭空变出这么个东西来。”
古柏豪恍然:“你是说,这个项目没有可行性?”
刘文辉迟疑了。他做这个解释当然不是好为人师,而是为了让这位不太好打交道的老板知道自己是有见解有能力的,不是一个“对同行业务都理解不了”的混子。
古柏豪这么问,真正安全的选择是含糊其辞,搪塞过去,既给对方增加信心又不给准话。
但这段时间相处下来,他也知道这位香港大少虽然不懂技术,但在公司治理、与下属打交道方面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毕竟地产公司内部的花花肠子弯弯绕绕,比他们这些做技术实业的,多到不知哪里去了。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决定实话实说,直接断言:“没有任何可行性!否则全世界研究无人机研究飞行器的几百万科研人员,不就都成废物了?”
研发负责人张季同不动声色地看了自己的上司兼同僚一眼。
对方的说法他大体赞同,这是最基本的产业常识。但对方最后的结论他多少有些不同看法,尤其是在智翱毫无预兆地拿出那套流体推力增强引擎技术后。
产业不可能拿出学术上没有认知的东西,这是通例,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是有个例的。让他说,他现在就能说出十几个例子来。
最直接的例子,不就是隔壁智翱的流体推力增强引擎吗?那玩意儿所需的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在此之前有过?
不还是智翱先发产品再发论文,学术界才恍然大悟?
虽然他不觉得这种个例能够“有再一就有再二”,但站在学术严谨的层面上,刘文辉刚才那番话过于绝对了。
当然他不会在这种时候多嘴拆台就是了。
而名贵的老板桌后面,听到如此肯定如此确定如此坚定的回复,古柏豪难以抑制地笑了。
但他并没有下属说什么他就信什么,而是笑着问:
“这么说,我们那位邻居是走错路了?不过刘经理这么说,会不会太轻敌了些?不管怎么说,智翱都是行业新贵,是我们要追赶的目标。就算那个乔总不懂,其他投资人与高管还能由着他乱来?”
这个问题刘文辉自然想过,他想不通,所以找了不少理由说服自己,圆自己的逻辑:
“公司高管联合起来画饼骗投资的案例,古总您知道的肯定比我多。智翱那些投资人我没接触过,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星海重工,这家公司我了解过,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钱砸了不少就是不出成果。做什么都是一开始声势浩大,最后落个二流水准。”
听到这话,古柏豪笑得更开心了:开始夺目后期现眼,这不就和当前的智翱很像吗?
他连连点头:“说的也是,毕竟你们这个圈子,改个商标花四个亿的事情都能做出来。”
这话让刘文辉很郁闷了。他很想解释那是隔壁新能源车的,我们是低空经济的,双方不挨着,至少在evtoL之外不挨着。那家四亿改商标的厂也早就凉了……
“还要考虑一点,”张季同终于忍不住开口了,很负责任地补充,“最初立项时,为了方便融资,大家都会进行适当的项目美化,这是不可避免的行业惯例。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们还不知道。”
听到这话,古柏豪脸上的笑意消失了,似乎有些不开心,又似乎只是在沉思。
这副让人看不透的模样,让张季同心中有些打鼓,也让他想起了自己那并不愉快的高校时光。
当初的他接受人才引进回国,最终却放弃一切待遇从高校出来,就是因为他实在受不了那些上级领导喜怒不形于色,什么都不直说,总让人猜的臭毛病。
现在这位古总,又让他回忆起了那段“噩梦”。
不是说海外企业家都很直来直去吗?怎么这位香港大少是这副模样?怎么跟个老干部似的?这是跟谁学的啊?张季同腹诽不已。
刘文辉看不下去了,不满地瞥了张季同一眼,主动解释:
“张工的意思是,智翱那个所谓的低空综合平台,最终可能只是尽可能提升无人机的横向适用面,推出一款能够适用于多个行业、拥有多种功能的无人机。专业类无人机现在市面上也不少了,同样杀得头破血流。”
他这么一解释,古柏豪就理解了,心中也释然了。
这位大老板甚至还没忍住来了场自我反思,心想刘经理说的这两种情况才是商业常态,要么就是硬骗,要么就是夸大其词吹牛不打草稿,这也是为什么投资界总说“投资的本质就是投人”。
还不是因为产业界骗子太多,投资人都不够用了?
自己怎么就没想明白这一点,还需要别人提醒了呢?自己是不是太把那个智翱、那个小混球当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