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 章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能把自己变强大
沈砚带着罗娘子进京,先去吴财主家看施工去了。
木料拉过去,基槽和磉墩都已经完成,赶过去的时候,柱子已经立了起来,正在柱子之间连接枋。
因为是简单的四柱亭,加上木头采的不够,枋也当梁用了,枋、梁一体,只在枋的四角垫方木,给上面架檩和椽留空间。
沈砚就在这儿指挥,为了让木料恰恰够用,他把圆柱子切成四方的,就是为了余出木料做椽。
枋是柱子从中剖开而成的长方形,让宽面朝外,看着也挺粗,实际上是偷工减料的。
用剩下三根三米木头,和切柱和枋剩余的木料,加工成檩和椽,而且已经提前做好,整个就像是亭子的上盖。
最后还剩一些木料,沈砚计划做成亭子的栏杆,正好全部用上。
除了栏杆还没做,其它部分在家都已经组装过的,他就看着,指挥着,胸有成竹地看着整个亭子的框架一口气完成。
吴财主的家人也围着看,因为不懂,也没见过,并不觉得哪偷工减料了,个个啧啧称奇,夸沈砚干活快。
他们是不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老徐挂一耳朵,不由哼了几哼。
在家里三人都没明没黑地干活,手上都是泡,还一会儿挨骂了,一会儿挨骂了。
你别的不说,你用一把手工锯,把三米长,周长两尺的柱子锯成四方形试试?
打完墨线之后,三人轮换,生生从不怎么会用锯开始,到一人一个时辰锯,大半夜的吱吱唔,吱吱唔,锯出来之后,为了平滑,固定好之后,再刨出来,找平之后,砂纸擦擦……
他看了,这个亭子做好,三个人中老大成了可以盖房的老师傅,自己和周全就都已经是资深的学徒工了。
正抬头看呢,他余光就看到吴财主的二女儿给贴身丫鬟说几句话,丫鬟奔沈砚去了,给沈砚塞了个鸡蛋。
这哪不对吧?
再一看,罗娘子也在盯着看。
这又不太对吧?
关键是沈砚猝不及防,他还把鸡蛋接了。
老徐羡慕嫉妒恨呀。
年轻真好,想当年我年轻,也是挺帅……
好像当时也没大姑娘看上我。
框架搭出来,因为要等其它材料,沈砚跟吴家的人一阵瞎吹,接下来程序是干啥干啥,桐油、生漆都是怎么上了,上了之后要干多久,以此来拖延工期。
等把人带回家做安排,罗娘子知道,为什么他着急要瓦了,你这边都快好了,没砖瓦不行呀。
回到家里,沈砚往主位一坐,周全马上想坐到他身边去,却被老徐一把拉住。
一个眼色施给,有个小娘子不知道吗?
结果就是沈砚在上首,罗娘子坐去他旁边,再后面是老徐和周全。
这也等于是在开会了。
沈砚安排说:“周全这边开的基坑先不要填,就留着坑,到后面砖出来之后我们再填,其实只是上面一部分用砖,但吴财主会认为那么深的坑,我们全部用砖砌起来的。你每天都要安排两个人过去,时辰工或者半天工,也就是十文、八文的,让他们到那儿之后做点什么,然后就走……”
老徐看周全不懂,解释说:“就比如你打一遍桐油,你说要晾一天,一天之后你再带砂纸去磨两下。
“一来表现咱们工序复杂,一道都不省,一来拖着时间。到将来,吴财主不会觉得工期太长,而且一想到我们这些复杂的工序,就觉得花十几两花得值。”
周全恍然大悟。
沈砚说:“你自己再带上个人,去永定河那边去找鹅卵石,咱们为过几天,给他熬汤铺路做打算。”
他又说:“不要掏笨劲儿,找好了之后,堆在那儿就行,不用拉回来,到时候咱们直接用马车去拉。”
沈砚又安排罗娘子:“你这边等一会儿跟我一起去苏御史家。”
罗娘子惊讶地问:“这会儿,常总旗应该已经断气了,还去找御史干什么呀?大仇得报,不告官了呀。”
沈砚说:“咱与常总旗有仇,找不到凶手的时候,官府未免不会往我们身上想,这个时候,我们找到了御史,还在弹劾告官,就会约束他,避免他先把人抓走,拷打了你,问是不是你杀了常总旗,你顶得住吗。我记得大晟律中有明言,说这个在戍的军卒于民间意外被杀,地方要在三个月内审结,这会给办案人员压力,造成他们急于结案,找个人顶罪。”
一句话把罗娘子说得背后凉飕飕的。
周全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一个劲儿追问,老徐就侧身给他讲是怎么回事。
罗娘子这边儿则连忙说:“奴家都听官人的,那咱们去苏御史家,要准备什么不?”
准备什么呢?
沈砚说:“暂时不用,不要让人觉得咱是送礼去的,咱就是去陈情的,御史纠弹,他不能只是冲给你男人报仇,本着常总旗这种芝麻官去,首先你有冤,地方官员判案糊涂,其次是地方上的治理有问题,最后是他官员治理地方治理得不好。
“也不能告太狠,因为你一弱女子,你也看不到人家背后有没有来往,不掌握什么证据,没有证据的东西咱不乱说。大晟律诬告是反坐的。”
三人都由衷佩服。
周全带着不敢相信:“老大,大晟律你都会背着呢,这你也知道,那你也知道,你这是文曲星下凡呀。”
马屁又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