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初次上报
随后,那个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
“东交民巷,老地方,一小时后。”
“嘟…嘟…嘟…”
听着话筒里传来的忙音,林振华缓缓将话机放回原位。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那刚刚刺破黑暗的晨光,眼中的疲惫被一种一往无前的决然所取代。
他没有对陈风多解释什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沉声道:“小风,你在家等着,守好这份报告的电子版,物理隔绝网络。我,去为它敲开第一扇门。”
一个小时后,林振华站在一栋灰砖建筑前。
这里没有醒目的招牌,只有门口站岗的卫兵和一块刻着“国家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的低调铜牌,彰显着此地的分量。
他熟门熟路地通过了安检,在一名年轻秘书的带领下,走进了一间宽敞却朴素的办公室。
办公室的主人,正是电话那头的老者,王德峰。
他曾是国内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如今退居二线,担任这个研究室的主任,负责为最高层的科技决策提供咨询。
他与林振华是大学同窗,也是一生的挚友。
一个投身于最前沿的物理科学,一个沉浸在古老的道家典籍,两人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老林,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王德峰从堆积如山的文件夹后抬起头,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他头发比林振华还要稀疏花白,但精神头却像一棵饱经风霜的苍松。
“德峰。”林振华没有寒暄,径直走到办公桌前,将那个牛皮纸袋郑重地放在了桌面上。
王德峰的笑容微微一滞,他了解自己这位老友的性格,从不无的放矢。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目光落在了那个纸袋上。
“这么严肃?”他示意林振华坐下,自己则慢条斯理地拆开了封口,抽出了那份还散发着墨香的报告。
《关于利用太阳能进行生命层次跃迁的可行性报告》。
看到标题的瞬间,王德峰的眉头就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他以为林振华会带来一些关于古代科技文物的新发现,或是对某种传统技术的新解构,却没想到是这样一个……听上去就有些离经叛道的题目。
他耐着性子,从第一页开始看起。
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和墙上挂钟沉稳的滴答声。
林振华端坐着,双手放在膝上,看似平静,但微微颤抖的指节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他能做的已经都做了,现在,只能等待这位执掌科学话语权的老友的审判。
王德峰看得非常仔细,他的目光在那些熟悉的物理公式和陌生的修炼术语之间来回跳跃。
起初,他的表情是好奇,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陈风构建的理论模型。
当他看到“丹田生物反应堆”、“微观冷核聚变”这些大胆的假设时,他的眉头越锁越紧,眼神中的审慎逐渐变成了怀疑。
他看得越来越快,尤其是在翻到林振华撰写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构想部分时,几乎是一目十行地扫过。
那些关于“天人感应”、“夸父逐日”的文化解读,在他看来,更像是文学家的一厢情愿,而非科学论证。
终于,他翻到了最后一页,合上了报告。
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重新戴上眼镜,沉默地注视着林振华,眼神复杂,有惋惜,有不解,甚至还有一丝隐藏得很深的失望。
“振华,”他缓缓开口,声音有些干涩,“你我相识五十余年,我了解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这份报告……写得很有激情,构想也很大胆。”
他刻意避开了“科学”、“严谨”之类的词语,转而使用了“激情”和“大胆”。
林振华的心沉了下去。
“德峰,这不是构想。”他一字一顿地说道,“报告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基于可重复验证的事实。我外甥陈风,就是第一个成功者。文竹的催生,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例子。”
“一个例子,说明不了问题。”王德峰摇了摇头,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振华,我们是搞科学的。科学的根基是什么?是实验,是数据,是能够被不同人在同等条件下重复验证的客观规律。你这份报告里,有模型,有推论,有猜想,唯独缺少了最关键的可供检验的原始数据和实验流程。”
他拿起那份报告,用手指轻轻敲了敲封面:“生物磁扬的通透性,这个通透性的参数是多少?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丹田反应堆,它的能量转化效率如何计算?有没有建立可量化的数学模型?还有这个经络网络,它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耦合机制是什么?这些,报告里全都是定性的描述,是模糊的形容,而不是定量的分析。”
他的话语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报告中最薄弱的环节。
陈风的体验是真实的,但将这种主观体验转化为客观、冰冷的科学数据,他们确实还做不到。
“德峰,这是一片全新的领域!我们不能用旧地图去寻找新大陆!”林振华的情绪有些激动,“我们没有仪器,但我们有事实!陈风本人就是活生生的证据!国家应该立刻组织最顶尖的团队,用最精密的设备去研究他,验证他!”
“把一个人,你的外甥,当成实验品?”王德峰的声调陡然拔高,“振华,你糊涂了!这种提议我怎么可能批准?这不符合任何科研伦理!退一万步讲,就算我们真的去研究了,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等着审批,等着经费吗?半导体的光刻机,航空航天的发动机,可控核聚变……哪一个不是十万火急?我凭什么,要凭着你一份充满玄学色彩的报告,去说服委员会,把宝贵的资源投入到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