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清水湾 作品

第八回 枫香溪整训 冉郎隐锋芒

1933年春,印江枫香溪的晨雾裹着潮湿的桐油味,像一匹浸透了水的棉布,沉甸甸地压在青瓦屋顶上。冉少波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往家走,帆布包的带子已被磨得发亮,夹层里那枚黄埔军校校徽硌着肋骨,像一颗滚烫的火种——那是他在广州长洲岛求学时的念想,也是此刻藏在粗布衣衫下的秘密。

三年前,他作为黄埔六期步兵科毕业生走出校门时,曾对着珠江立誓“扫尽狼烟,还我河山”。可军阀混战的泥潭很快让他心灰意冷:亲眼见过旅长把赈灾粮倒卖成鸦片,看过士兵在集镇上强抢民女,所谓“革命”不过是抢地盘的幌子。上个月,上司竟让他带着连队去围剿抗捐的百姓,他连夜带着四名同乡士兵卷了二十条步枪逃离军营,一路扒煤车、躲关卡,终于在清明前踏上了黔东的土地。

刚到村口老枫树下,就听见哭喊声撕破晨雾。几个穿着黑布短褂的民团丁正把白发老汉按在泥地里,领头的歪嘴用皮鞭抽打着老汉的后背:“老东西,交不出‘烟灯捐’就卸你一条腿!冉保长的规矩也敢违抗?”老汉怀里的草药包被打散,蒲公英、艾叶混着泥水滚到冉少波脚边,沾着点点血迹。

冉少波把帆布包往石碾上一搁,青石板被撞得“咚”地一响。他上前一步攥住皮鞭,指节因用力泛白:“《黔省税赋章程》里,何时有过‘烟灯捐’?”他身形挺拔如松,虽穿着补丁短褂,眼神里的锐气却让民团丁莫名发怵——那是经受过中正剑洗礼的军人气度,藏在粗布下也难掩锋芒。

“哪来的野小子多管闲事?”歪嘴想抽回皮鞭,手腕却像被铁钳锁住。“这是冉保长新立的规矩!抽烟就得交捐,不服?”他眼角瞟向冉少波的帆布包,见那质地不像乡野村夫所有,语气里多了几分试探。

“冉保长?”冉少波冷笑出声,白气从齿间喷出,“你说的是我那位靠巴结县长当保长的堂叔冉泽云?”他手腕猛地一翻,皮鞭“啪”地抽在歪嘴自己脸上,五道血痕瞬间鼓起,嘴角淌下的血珠滴在青石板上,洇出一朵朵小红花。“国家税赋有章法,私设苛捐就是明火执仗的抢!”

民团丁们举着梭镖围上来,冉少波不退反进,左脚如钉入地,右脚顺势踹向最前面一人的膝盖。只听“咔嚓”一声脆响,那人抱着腿瘫在地上哀嚎。他侧身避开另一人的拳头,反手扣住对方手腕往后一拧,步枪“哐当”落地,手肘再往其后颈一顶,那人顿时晕死过去。其余人吓得僵在原地,眼睁睁看着他扶起老汉:“王伯,回家。”

王伯看清他的脸,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你是……少波?文秀才家的二小子?”冉少波点头的瞬间,老人突然老泪纵横:“你可算回来了!泽云那畜生听说你在外面当军官,天天来家里翻箱倒柜,说要抓你去县长那领赏钱……”

回到家,母亲把热好的苞谷粑用桐叶包着递给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堂屋墙上,父亲冉文秀才的遗像蒙着薄尘,相框边缘已被虫蛀。“儿啊,你爹要是在,见你这样回来该多心疼。”母亲摩挲着他袖口的补丁,“泽云说你是国军逃兵,带着枪杆子回来要造反,前天还把你哥抓去保长队了。”

冉少波咬着苞谷粑,粗粮的颗粒感磨着牙龈。他想起父亲教他读《孟子》时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再看窗外荒芜的田地、墙上歪斜的“剿匪捐”告示,突然把苞谷粑往桌上一拍:“娘,我不躲了。”他从帆布包取出用油纸裹着的《步兵操典》,纸页因潮湿微微发皱,“我要在枫香溪拉起队伍,专打这些吃人的豺狼。”

当夜三更,村后老枫树下聚起十五个黑影。冉少波把马灯挂在树杈上,灯光透过枫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成斑驳的网。他掏出那枚校徽放在青石上,银质的麦穗在灯光下闪着冷光:“我在外面学了打仗的本事,今天立三条规矩:一不抢百姓一粒米,二不吞弟兄一文钱,三不沾女人半根头发。愿意跟着我保家护院的,举手!”

十五只手齐刷刷举起,老茧、伤疤在灯光下格外清晰。有佃农、有铁匠、有被民团逼得家破人亡的货郎,还有他从军营带回来的同乡士兵。冉少波把校徽收好,从怀里取出麻纸和炭笔,在地上画出简易沙盘:“枫香溪三面环山,只有两条路进出,咱们先在这里扎营,把保长队的枪杆子夺过来再说。”马灯的光晕里,十五双眼睛亮得像星子,在黔东的暗夜里闪着微光。

冉少波的独立营在枫香溪上游的山坳里扎了营。没有营房,就用茅草和杉树皮搭起八间棚屋;没有武器,就让铁匠把犁头打成梭镖,把杀猪刀磨成短匕;他自己则把黄埔学的战术改成“土法子”,在岩壁上画队列图,用竹筒当步枪教刺杀,把葛藤编成模拟铁丝网练匍匐。

可刚过三天,营里就出了乱子。冉泽云听说侄子拉了队伍,竟带着二十个民团丁来“招安”,马背上驮着两坛包谷酒、半扇猪肉,油光锃亮的肉皮在太阳下闪着腻人的光。“少波啊,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冉泽云摸着山羊胡站在营门口,绸缎马褂在粗布棚屋前格外刺眼,“把队伍交给叔,保你当副保长,吃香的喝辣的。”

冉少波没接他的话,转身看向营里的冉老三。这汉子是他远房堂兄,昨天派去集镇买粮食,此刻腰间的布袋鼓鼓囊囊。“老三,昨天给你的二十块大洋,买粮食花完了?”冉少波的目光像刺刀,戳得冉老三脖子发红。

“就……就多买了点酒肉,弟兄们练得辛苦……”冉老三眼神躲闪,脚边还放着个空酒瓶,空气里飘着酒气。冉少波掀开民团送来的酒坛,浓烈的酒精味呛得人皱眉;又掂了掂冉老三的布袋,听见银元碰撞的脆响——里面至少藏着五块大洋。

“冉泽云的东西能随便要吗?”冉少波的声音像山涧冰棱,“我定的规矩第一条就是‘不贪财’,你当耳旁风?”他从军装口袋里掏出营规手稿,麻纸上的字迹力透纸背:“昨天才在枫树上贴出来,今天就敢犯?”

冉老三梗着脖子往后退:“叔送来的咋了?咱们天天喝稀粥啃洋芋,他却顿顿大鱼大肉!这大洋是他欠我家的地租,拿了咋了?”冉泽云在一旁煽风点火:“就是!自家兄弟还分啥彼此?少波你太死板了。”

冉少波没再废话,反手拔出腰间的驳壳枪——这是他从军营带回来的唯一手枪,枪身刻着编号。他哗啦一声上膛,枪口稳稳指着冉老三的耳朵:“独立营的规矩,犯贪财者,轻则逐出营门,重则就地正法。你私藏粮款,又收民团贿赂,该当何罪?”

弟兄们吓得大气不敢出,有几个想求情却被冉少波瞪了回去。冉泽云也愣住了,他没想到这个侄子真敢动枪——当年在私塾里,这孩子连踩死蚂蚁都要埋起来。冉老三扑通跪下,膝盖砸在石板上“咚”地一响:“少波,我错了!看在一个祠堂祭祖的份上……”

“营规面前,没有叔侄,没有堂亲!”冉少波扣动扳机,“砰”的一声枪响震落棚屋上的茅草。子弹擦着冉老三的耳朵飞过,在后面的松树干上炸出个浅坑,带着松脂的木屑簌簌落下。“今天饶你一命,滚!再敢踏入枫香溪一步,格杀勿论!”

冉老三连滚带爬地跑了,冉泽云见状,悻悻地挥手让民团丁抬走酒肉:“好你个冉少波,咱们走着瞧!”马队扬尘而去时,冉少波让人把那半扇猪肉切成小块,连同两坛酒一起分给附近的贫困户。王伯捧着肉泪如雨下:“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队伍了……”

当天夜里,冉少波召集全营弟兄在老枫树下开会。月光透过枝叶洒在他们脸上,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碗稀粥,就着咸菜喝得津津有味。“咱们不是匪,是保民的兵。”冉少波站在月光里,声音清亮如溪,“要让百姓信咱们,就得比铁还硬,比玉还洁。”他从怀里掏出块玉佩,那是母亲给的护身符,“这玉佩我戴了二十年,今天起,营规就是咱们的护身符。”

有个穿蓝布长衫的青年站起来,他是村里唯一读过中学的冉隆文:“少波哥,我来把规矩写下来吧!用朱砂写在白布上,挂在营门口,咱们天天念!”冉少波点头,看着他用狼毫笔写下“一打财主二打官,不害百姓不贪钱”十四个大字,墨迹在月光下泛着红光。

说来也奇,自从这“营规旗”挂上枫树枝,独立营的声望竟像春草般疯长。有百姓趁夜送来装满洋芋的背篓,菜篮子里压着字条:“后生们多保重”;有铁匠把祖传的打铁炉搬到营里,免费给弟兄们修武器;甚至有两个民团丁带着步枪投奔,说受不了冉泽云克扣军饷。冉少波来者不拒,但都要先考“三问”:“怕不怕死?贪不贪财?护不护民?”答不好的,给两块大洋路费打发走。

这天午后,冉少波正在教弟兄们辨认地图上的等高线,一个穿着补丁蓑衣的汉子背着药篓求见。他裤脚沾满泥浆,草鞋磨穿了底,露出的脚趾结着厚茧。“您是冉先生?”汉子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封血书,暗红色的字迹写着“共抗豺狼”四个大字,“德江稳坪张坛主听说您懂战术,让我来学本事。”

冉少波展开血书,指尖触到发硬的血迹,突然想起离开黄埔时教官的话:“革命要联合一切能联合的力量。”他把地图铺开在石板上,用树枝圈出枫香溪的位置:“回去告诉张坛主,枫香溪的门,永远为护民的队伍敞开。”夕阳透过树梢,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即将交汇的溪流。

神兵的信使走后,冉少波连续三夜在灯下研究黔东地图。他在黄埔时就听说过西南各省的神兵、会道门,知道这些组织能聚民心却难成大事——迷信能壮胆,却挡不住真枪实弹。“我得去稳坪看看。”他对冉隆文说,把校徽郑重地交到对方手里,“营里的事你多盯着,我七天就回。”

三天后,冉少波换上一身粗布短褂,挑着两只药篓扮成货郎。药篓里装着艾草、金银花,底层却藏着罗盘和望远镜。他沿着乌江边的小路往德江走,沿途的村寨十室九空,断墙上弹痕累累,田地里的野草长到半人高。偶尔见到几个百姓,也都是面黄肌瘦,见了他就往山洞里躲,像是受够了兵匪的祸害。

走到稳坪地界的芭茅岭,突然听到山上传来震天的呐喊:“刀枪不入!佛祖保佑!”他放下担子往山上绕,扒开芭茅丛一看,只见一片开阔地里,三百多个光着膀子的神兵正练“硬功”。有人用大刀往自己肚皮上砍,刀刃卷了口,皮肤却只红了一片;更奇的是有个精瘦汉子跪在地上,身后的神兵举着步枪扣动扳机,“砰”的一声枪响后,汉子拍着胸脯哈哈大笑。

冉少波眯起眼睛,借着阳光仔细观察——开枪的神兵悄悄抬高了枪口,子弹其实是擦着汉子的头皮飞过,打在前面的土坡上;而用刀砍肚皮的,看似用力,实则刀背贴着皮肤划过,全是江湖杂耍的障眼法。“倒是聪明。”他心里暗道,既佩服他们凝聚人心的法子,又替他们捏把汗——真到了战场上,这把戏可骗不了子弹。

他正看得入神,突然有人喊:“那货郎鬼鬼祟祟的,是不是黎纲派来的探子?”四个手持大刀的神兵围上来,刀光在太阳下闪着寒光。为首的汉子络腮胡,腰间别着柄桃木剑,正是张羽让。

冉少波放下担子,从药篓里拿出捆金银花:“乡亲们莫怕,我是卖草药的。听说稳坪有神兵护民,特来看看能不能做点小生意。”他说话时不卑不亢,眼神坦然,倒让张羽让犯了嘀咕。

这时,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走过来,青布对襟褂子上沾着泥土,正是张羽耀。他打量着冉少波的药篓,突然指着里面的罗盘问:“卖草药的带这东西干啥?”

冉少波心里一紧,随即笑道:“山路难走,夜里分不清方向,这东西能指北。”他从药篓夹层里取出冉隆文抄写的营规,“实不相瞒,我是印江枫香溪来的,听说张坛主为民请命,特来拜会。这是我们那边的规矩,想请坛主指点。”

张羽耀接过营规,见麻纸上用毛笔写着“不贪财、不扰民”等十条规矩,字迹工整有力,不由得对眼前这“货郎”另眼相看。“你就是冉少波?”他早就听说印江有支纪律严明的队伍,领头的是个黄埔学生,“快请进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