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清水湾 作品

长篇小说《木黄会师》第十八集:内部淬火

晨曦微露,山谷间的薄雾尚未散尽,红二、六军团的临时营地已渐渐苏醒。林间的鸟儿还没来得及展开歌喉,战士们的脚步声、枪支的摩擦声便已在营地中此起彼伏。有的战士正蹲在溪边擦拭枪支,冰冷的溪水映出他们专注的脸庞;有的坐在篝火旁修补衣物,指尖灵巧地穿梭在破损的布料间;还有的围在一起,低声交流着近日的训练心得与作战经验。今天,军团政治部要在营地中央的空地上开展“忆初心”活动,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营地,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又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紧张。

军团政治部所在的帐篷前,几个战士正合力搭建一个简易的讲台。他们用粗壮的树干作为支架,再铺上几块平整的木板,一个朴素却庄重的讲台便初具雏形。讲台下,一排排用树干削成的“长椅”整齐地摆放着,虽然表面粗糙,甚至还带着树皮的痕迹,但在战士们眼中,这却是最珍贵的座位。战士们陆陆续续地从各个帐篷里走出,有序地坐在“长椅”上。不少人手中还拿着用树皮或布条装订而成的“笔记本”,封面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自己的名字,虽然简陋,纸张也泛黄发脆,但大家都视若珍宝,这是他们用来记录革命道理和战斗经验的宝贝。

关向应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军装上的补丁整齐而细密,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讲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为他增添了几分威严。他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的战士们,那目光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每个人的心房。他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一起,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跨过了无数的山川河流。今天,我们开展‘忆初心’活动,就是要让大家静下心来,回想当初为什么踏上这条革命道路,记住我们肩上的使命和担当。”

他的话语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战士们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台下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首先上台分享的是一位来自红二军团的老战士,他叫李大山。他皮肤黝黑,那是常年在阳光下奔波留下的印记,脸上布满了岁月和战火刻下的深深浅浅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缓缓地走上讲台,脚步有些蹒跚,却异常坚定。站在讲台上,他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心中积压的情感都释放出来。他缓缓地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我来自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打记事起,就跟着爹娘给地主家干活。那时候,天不亮就得起床,天黑了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可就算这样,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有一次,我因为前一天晚上帮家里抢收粮食,实在太累了,第二天干活慢了点,就被地主家的管家打得遍体鳞伤。我躺在地上,浑身是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说到这里,李大山的声音哽咽了,他停顿了一下,用粗糙的手掌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台下的战士们静静地听着,许多人都感同身受,纷纷低下头,陷入了回忆。那些相似的苦难经历,让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李大山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就在我对生活快要绝望的时候,红军来到了我们村子。他们打倒了地主,把土地分给了我们这些穷苦人。我第一次能吃饱饭,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那一刻,我就发誓,一定要跟着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让天下的穷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共鸣,有敬佩,更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接着,六军团小战士陈豆子走上了讲台。他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个子不高,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他有些紧张,双手紧紧地握着衣角,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小脸涨得通红。但当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台下的战士们时,眼神却变得坚定而有力。他开口说道:“我永远也忘不了甘溪突围的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硝烟弥漫在整个战场,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子弹像雨点一样嗖嗖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我们被紧紧地包围了,根本找不到突围的缺口。班长带着我们左冲右突,他一直冲在最前面,用身体为我们挡住敌人的子弹。”

陈豆子的声音开始颤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日子。“突然,一颗子弹向我飞来,我吓得愣住了,根本不知道躲闪。就在这时,班长一下子扑了过来,用身体挡住了那颗子弹。我只听到‘噗’的一声,班长倒在了我怀里,鲜血瞬间染红了我的军装。他看着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豆子,一定要活下去,继续为革命战斗’。我抱着班长,眼泪止不住地流,可我知道,我不能哭,我要带着班长的希望活下去。”

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泪光,却带着无比的坚定:“从那以后,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完成班长的遗愿,为了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穷苦孩子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天下不再有压迫,我要一直跟着红军,革命到底!”

陈豆子的讲述让台下的将士们热泪盈眶,许多人都忍不住擦拭着眼角。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的身影,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和坚守,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一位红二军团的战士猛地站起来,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陈豆子,你放心,我们都会记住班长的话,记住我们的初心,不会让烈士们白白牺牲!”

台下响起了更加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陈豆子的鼓励,也是对革命信念的坚定宣誓,久久回荡在山谷之间。

随后,又有几位战士陆续走上讲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的讲述了家乡人民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支持红军,为他们送粮食、传递情报;有的回忆了在战斗中与敌人殊死拼杀的场景,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生与死的考验;还有的说起了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就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让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乐业。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真情实感,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革命的忠诚。

活动一直持续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在战士们的身上,给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关向应再次走上讲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感动和坚定。他深情地说道:“同志们,今天听到了大家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我深受感动。我们红军是一支有信仰、有担当的队伍,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忘记初心。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让我们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奋勇前进,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全天下穷苦人民的幸福,战斗到底!”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战斗到底!”“为了共产主义!”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仿佛要将这坚定的信念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在“忆初心”活动开展的同时,红二、六军团的合编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关乎着两支队伍能否真正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任弼时和贺龙等军团领导深知,合编不仅仅是人员和部队番号的简单合并,更是思想、作风和战斗力的深度融合。他们多次在临时指挥部召开会议,昏暗的油灯下,他们围坐在地图旁,仔细商讨着合编的每一个细节。任弼时神情严肃地说:“合编工作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让两支队伍的战士们都能感受到尊重和信任,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融为一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贺龙也点了点头,补充道:“没错,我们要考虑到两支队伍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

首先提上日程的是军装制式的统一。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缴获了不少布匹,但数量有限,而且颜色也五花八门,有灰色的、蓝色的,还有一些带着花纹的。军需处的同志们为此绞尽脑汁,他们召集了几位有经验的老裁缝,一起商量对策。最终决定把所有的布匹都染成灰蓝色,这种颜色在山林中不容易被敌人发现,而且看起来也更加整齐划一。为了让两支队伍的战士们能更快地相互识别,他们还决定在领口处缝上红布条作为标识。当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战士们看到对方领口的红布条时,心中都多了一份亲切和信任,仿佛那红布条就是连接彼此的纽带。

裁缝师傅们日夜不停地赶工,虽然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缝纫机,只能靠手工一针一线地缝制,但他们毫无怨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裁缝一边缝着军装,一边笑着对旁边帮忙的战士说:“能为红军战士们做军装,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你们在前线打仗,我们在后方做衣服,都是为了革命嘛。”战士们也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帮忙裁剪布料、穿针引线,大家齐心协力,希望能尽快穿上统一的军装。看着一件件崭新的灰蓝色军装在手中成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除了军装,后勤方面的整合也至关重要。“二军团的铜锅”和“六军团的铁勺”曾经是各自部队后勤的象征,陪伴着战士们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现在,为了象征两支队伍的融合,军需处决定把它们熔铸在一起,打造新的炊具。

战士们围在临时搭建的熔炉旁,看着那口熟悉的铜锅和铁勺被放进熔炉中,慢慢融化。火焰跳动着,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一位二军团的老战士看着逐渐融化的铜锅,眼中满是感慨:“这铜锅跟着我们走了好多地方,爬过雪山,趟过河流,煮过野菜,也煮过缴获的粮食,见证了我们的艰辛和胜利。”另一位六军团的战士接过话茬,声音中带着不舍:“这铁勺也是,我们用它盛过汤,虽然有时候汤里没什么东西,就是清水煮野菜,但大家围在一起喝,也觉得很温暖。”

随着熔炉中的金属逐渐冷却成型,新的炊具诞生了。它的形状算不上完美,表面还有些粗糙,但却承载着两个军团的历史和情谊。当第一锅饭在新炊具中煮熟,香气弥漫在营地中时,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围坐在一起。大家你一勺我一碗,吃着香喷喷的米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顿饭,吃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香甜,因为它代表着两支队伍的融合,代表着红军力量的凝聚。

武器装备的整理和分配也在有序进行。枪支被集中到一起,按照型号和性能进行分类。保养良好、性能优越的枪支优先配备给前线作战部队,那些老旧的枪支则被送到临时修械厂进行维修和改造。修械厂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把一支支破旧的枪支修理得焕然一新。弹药也进行了统一登记和分配,确保每一位战士都能有足够的弹药投入战斗。看着整齐排列的枪支和充足的弹药,战士们的心中充满了底气。

在合编过程中,干部的任命和调配也是关键环节。任弼时和贺龙等领导根据每位干部的能力、经验和特长,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研究,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他们注重公平公正,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两支队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让红二、六军团的干部们能够相互学习、相互配合。新任命的干部们纷纷表示,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战士们的期望,带领战士们打好每一场仗,为红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红军营地的一角,一片相对开阔的空地上,周球保正带着几位黔东的战士,与二军团的战友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作战战术。地上铺着一张简陋的地图,上面用石子和树枝标注着地形和作战路线。

周球保身穿一件破旧但整洁的军装,衣服上打了好几块补丁,但都缝补得十分整齐。他腰间系着一条用树皮编织的腰带,上面挂着一把缴获的匕首,刀柄被磨得光滑发亮。他目光坚定,神情专注地指着地图上的山林地带说道:“我们黔东地区山多林密,地形复杂,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和茂密的树林。所以我们在游击作战中,常常利用这种地形优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敌人摸不着头脑。就像当初我们在梵净山一带,敌人人多势众,紧追不舍,我们就钻进山林,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敌人周旋。有时候我们会在树上设伏,有时候会在山洞里隐蔽,然后从另一个地方突然冒出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