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木黄会师》第十八集:内部淬火(第2页)
一位二军团的战士听了,若有所思地说:“你们这种打法确实很灵活,能很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不过我们在湘西也有自己的经验。湘西的地势相对开阔一些,但也有很多山地和丘陵,还有不少河流和稻田。我们经常设伏,利用敌人的骄纵心理,先派一小股部队引诱敌人,让他们以为我们不堪一击,然后把他们诱到我们预设的埋伏圈,再集中兵力将其歼灭。就像上次在茅坪,我们就是设下埋伏,把黔军的一个小队给消灭了,还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分享着自己的作战经验。有的说在平原地区如何快速转移,有的讲在河流附近如何利用水势作战,讨论得异常热烈。周球保听了二军团战友的介绍后,眼前一亮,拍了下手说道:“我觉得我们可以把两种打法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利用山地的复杂地形,像麻雀一样,把队伍分散开来,分成多个小股部队,到处袭击敌人的据点、粮道,让他们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关键的路口、山谷设下埋伏,当敌人被我们的‘麻雀战’打乱阵型,兵力分散的时候,再把他们引入埋伏圈,一举歼灭。”
大家对周球保的想法表示赞同,纷纷开始讨论具体的实施细节。有的战士提出可以在山林中设置一些陷阱,比如在必经之路上挖深坑,上面铺上树枝和树叶,让敌人掉进去;有的建议安排专人负责侦察敌情,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确保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还有的认为要加强战士们之间的配合和通讯,可以用暗号、信号弹等方式传递信息。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一种新的战法——“山地麻雀战”逐渐成型。
为了检验“山地麻雀战”的效果,周球保带领着一支由红二、六军团战士组成的小队在永绥进行了一次实战演练。他们选择了一片山高林密、道路崎岖的山林作为战场,这里的地形非常适合开展游击作战。
演练开始前,周球保把战士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和作战区域。战士们按照计划,迅速分散隐藏在山林中,有的躲在茂密的灌木丛后,有的藏在大树的树洞里,有的则趴在陡峭的山坡上,屏住呼吸,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当扮演“敌人”的战士们进入山林后,各个小组开始行动。有的小组从高处扔下石块,石块呼啸着砸向“敌人”,让他们惊慌失措;有的小组从侧面开枪射击,枪声在山林中回荡,却看不到射击的人影;还有的小组故意制造声响,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向预设的方向。“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四处寻找红军的踪迹,却总是找不到目标。他们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兵力渐渐分散开来。
就在他们慌乱之际,周球保发出了信号,一颗红色的信号弹划破天空。埋伏在远处的战士们迅速出击,从各个方向冲向“敌人”,将他们团团包围起来。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人”被全部“歼灭”。
这次实战演练非常成功,“山地麻雀战”以少胜多,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贺龙得知后,亲自来到营地,对周球保和战士们表示称赞。他拍着周球保的肩膀,笑着说:“这招够敌人喝一壶的!你们这个‘山地麻雀战’很不错,既发挥了我们红军灵活作战的优势,又结合了湘西和黔东的地形特点。以后,我们就用这个战法,多打胜仗,让敌人知道我们红军的厉害!”
战士们听了贺龙的表扬,士气大振,纷纷表示会继续完善“山地麻雀战”,在未来的战斗中让敌人尝到更多的苦头。
随着合编工作的推进,红二、六军团不仅在组织和战术上实现了融合,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也逐渐融为一体。战士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少,情谊越来越深。
军团政治部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增进战士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晚上,当夜幕降临,营地中常常会举办篝火晚会。战士们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二军团的战士们会唱起悠扬的湘西民谣,那歌声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诉说着湘西的风土人情和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六军团的战士们则会表演热情奔放的黔东民间舞蹈,他们的动作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营地中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在一次篝火晚会上,一位六军团的战士拿出了一支精心制作的竹笛。竹笛是用黔东山上特有的竹子做的,表面光滑细腻,还刻着简单的花纹。他把竹笛放在嘴边,轻轻一吹,一首悠扬的曲子便在夜空中响起。那旋律清脆悦耳,时而如泉水叮咚,时而如鸟鸣山间,仿佛把大家带到了青山绿水之间的黔东大地。
二军团的一位战士听了,眼睛一亮,兴奋地说:“这曲子真好听,像山涧里的流水声,我们湘西可没有这样的乐器。”六军团的战士笑着说:“这是我们黔东的竹笛,用山上的金竹做的,竹节长、竹质硬,吹出来的声音才这么清亮。以前我们在山里游击的时候,有时候休息就会吹上一段,能解乏呢。”说着,他把竹笛递给了二军团的战士,耐心地教他如何按住笛孔、如何运气。那位战士学得很认真,虽然一开始吹得有些走调,断断续续的,引得大家一阵轻笑,但他毫不气馁,反复练习。没过多久,他就掌握了技巧,吹出了一段简单的旋律。大家听了,都鼓起了掌,掌声和笑声在夜空中回荡,驱散了战争的阴霾。
除了文化交流,思想教育也在不断深入。军团领导们经常深入到战士中间,和大家一起聊天、吃饭,讲解革命道理,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任弼时总是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手里拿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书,他会给战士们讲述国际国内的形势,分析红军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他说:“现在革命形势虽然严峻,但我们要有信心。全国的穷苦人民都在盼着我们胜利,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贺龙则更喜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育战士们,他会讲自己早年拉队伍闹革命的故事,讲红军如何打土豪、分田地,鼓励战士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坚定革命信念。
一天傍晚,贺龙穿着一双草鞋,裤腿上还沾着泥土,来到了一个连队的帐篷区。他看到几个战士正围坐在篝火旁讨论问题,便大步走了过去,在他们身边坐下。一位战士看到贺龙,连忙站起来敬礼:“贺老总!”贺龙摆摆手,笑着说:“坐着坐着,别客气,我就是来听听你们在聊什么。”
那位战士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在聊合编的事,大家都觉得合编后我们的队伍更强大了,就是不知道以后打仗会不会更厉害。”贺龙哈哈一笑,说:“那是肯定的!我们红二、六军团合编在一起,就像两根绳子拧成了一股,力量肯定更大。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战胜任何敌人。”
另一位战士接着问:“贺老总,那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心往一处想呢?有时候我们还是会觉得二军团和六军团有点不一样。”贺龙认真地说:“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为什么打仗。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穷苦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目标是一致的,不分二军团还是六军团。其次,我们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二军团的战友擅长山地攻坚,六军团的战友擅长游击穿插,大家各有长处,要相互学习。比如你们刚才说的竹笛,二军团的战友可以学,黔东的游击战术,二军团的战友也可以学;同样,湘西的伏击技巧,六军团的战友也要学。我们都是红军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区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支强大的队伍。”
战士们听了贺龙的话,纷纷点头表示理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有的说要向对方学习战术,有的说要多交流生活经验。贺龙又和战士们聊了一会儿,询问他们的生活和训练情况,直到夜色渐深,才起身离开。看着贺龙远去的背影,战士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通过这些活动和交流,红二、六军团的战士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思想也越来越统一。大家不再区分你我,而是把自己看作是红军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训练场上,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生活中,他们分享干粮,互相关心。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他们凝聚起了强大的力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红二、六军团的合编工作基本完成。战士们穿上了统一的灰蓝色军装,领口的红布条在阳光下格外鲜艳。他们拿着经过整理和维修的武器,枪支擦得锃亮,弹药袋鼓鼓囊囊。每个人都精神抖擞,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的光芒,士气高昂。
“山地麻雀战”等新战法也在部队中得到了推广,战士们经过反复训练,已经熟练掌握了这种战法的技巧。营地中,每天都能看到战士们进行战术演练的身影。他们在山林中快速奔跑,灵活地躲避着“敌人”的追击;他们精准地射击,每一发子弹都瞄准“目标”;他们巧妙地隐蔽,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仿佛一群矫健的山鹰在山林中穿梭。
后勤保障工作也更加完善。新的炊具煮出的饭菜更加香甜,每天的食谱虽然简单,大多是粗粮和野菜,但总能保证战士们吃饱吃好。物资的分配也更加合理,棉衣、草鞋、药品等物资都优先发放到最需要的战士手中。战士们吃得饱、穿得暖,有了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训练和战斗中。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洗,连空气中都带着一丝清新的气息。任弼时站在营地最高的一个土坡上,看着下面整齐列队的战士们。战士们排成一个个方阵,军姿挺拔,眼神坚定,像一棵棵挺拔的青松。任弼时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他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红二、六军团合编已经完成!经过这段时间的内部淬火,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更加强大了!我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爬过雪山,趟过冰河,打过无数次恶仗,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守着革命的初心!现在,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即将迎接新的战斗,新的挑战!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敌人,为了革命的胜利,前进!”
台下的战士们齐声高呼:“前进!前进!为了革命胜利!”那声音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仿佛要把这股强大的力量传递到远方。
随后,各部队开始按照计划进行最后的整装待发。战士们仔细检查着自己的装备,擦拭着枪支,把子弹一颗颗压进弹夹,确保万无一失。他们整理着军装,把衣角掖得整整齐齐,把背包打得紧紧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军需处的同志们推着独轮车,为战士们分发了足够的干粮和弹药,饼干、炒米、子弹袋被一一送到战士手中。医护人员也准备好了药品和担架,药箱里整齐地摆放着绷带、酒精、草药,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伤员。
营地中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征程做着准备。没有慌乱,没有迷茫,只有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红二、六军团就像一把经过淬火的钢刀,在烈火中锤炼,在磨砺中锋利,随时准备出鞘,斩断敌人的枷锁,开辟出一条通往革命胜利的道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红军的营地,映红了战士们的脸庞。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着远方走去。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印在泥土中,也印在黔东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而红二、六军团内部淬火的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位战士的心中,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他们在革命的征程中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随着红二、六军团的整装待发,他们即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前路或许布满荆棘,或许充满艰险,但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木黄会师的精神也将在他们的行动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如同不灭的火种,照亮前行的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而那些在合编中凝聚的情谊,那些在淬火中锤炼的信念,将永远伴随着他们,走过千山万水,走向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