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算命不算命
夜色如墨,上邽城头的火把在风中摇曳,映得公算所前的青石地面忽明忽暗。
那具黑棺静静停在庭心,四角垂着素帛,像一座未封的墓碑,又像一面无声的旌旗。
陈子元立于阶上,玄袍广袖,目光扫过围聚的百姓与老兵。
他们中有曾戍边十年却无田可归的屯卒,有因一纸虚账被逐出军籍的旧部,也有像胡烈这般,手握刀枪能杀敌,却握不住一支算笔的粗豪汉子。
“此棺所载,非叛逆,乃忠魂。”他的声音不高,却如钟鸣谷应,一字一句凿进人心。
众人屏息。
有人认出那棺木出自黑水坡——胡烈率部哗变之地。
按律,哗变者当斩,首级悬城示众。
可如今,他们的头领未被捕,反被迎入公算所,与一具空棺同受礼遇。
更令人惊愕的是,陈子元亲自提笔,在新制的匾额上写下八个大字:“忠不悖民,义不负粮。”
墨迹未干,已有老卒跪地叩首,额头触地有声。
胡烈站在人群之外,披甲未卸,脸上刀疤在火光下泛着冷光。
他本以为自己会死,也该死——那一夜他亲手斩断粮道,烧了转运令,还杀了两个不肯随他反的同袍。
可现在,这满城百姓,竟为一口被欺压多年的“粮账”,为他这样一个血手之人,燃起了烛火。
他喉咙发紧,几乎喘不过气。
陈子元召他入室时,没有卫兵押解,也没有审讯文书。
只有一盏灯,一卷册,和一句问话:“你守的将军是谁?”
胡烈双膝一软,差点跪下。
他咬牙撑住,声音沙哑:“魏将军……当年饥荒,他开仓放粮,救我全家。我替他押油五年,走戈壁、过羌寨,手染血三十次……从没掉过一滴油。”说到这,他忽然哽住,“如今他让我领红票,说朝廷新政,凭票兑粮……可我……我不会算。”
他说得艰难,像是把一颗铁钉生生从嘴里拔出来。
陈子元静静听着,良久才道:“不会算,不是耻,是没人教。”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缓缓割开了胡烈心里那层厚茧。
他猛地抬头,眼中竟有水光闪动。
翌日清晨,崔业登台倡议设“老兵算塾”,专收曾服役者,由王伯安主讲《格算初典》入门篇。
消息传开,有人嗤笑:“一群拿刀的粗人,还能拨算盘?”也有人暗中讥讽:“这是要让兵痞掌账本,乱了纲常!”
可当王伯安抱着一册泛黄的《黑水坡戍卒口粮簿》走上讲台时,教室骤然安静。
他不开算术,不讲口诀,只是逐行列读:
“张五,三月七日,领米半升,扣‘火油协济’三十文……”
“李四,四月二日,病休三日,薪全扣,另罚劳役五日……”
“王七,战伤归营,医资自付,粮饷停发,直至痊愈……”
起初是死寂,继而有人低声附和:“这账……我认得。”
接着,一个老兵猛然拍案而起,声音颤抖:“我那年就被扣了四十天工钱!说是要补‘马料损耗’,可我们连马影子都没见着!”
教室瞬间沸腾。
有人翻出随身携带的旧契残片,有人掏出藏了多年的兵籍抄录,纷纷对照账目,怒火如野火燎原。
王伯安站在台上,双手微颤。
他曾是杜预幕中算吏,也曾为私利篡改过账册。
那一夜他被陈子元点名质问,羞愧欲死。
如今他捧着这本曾被他亲手压下的真相簿,终于明白——算术不是权术的奴仆,而是民心的尺度。
午后,蔡旭坤拄杖亲至算塾。
这位年逾六旬的财政总纂,一生设计税制,却从未走进过一间由老兵组成的课堂。
他站在门口,看着那些布衣草履、满脸风霜的汉子围坐争辩,听着他们用生涩却坚定的声音一句句核对数字,眼眶渐渐湿润。
他缓步上前,从袖中取出一道新制政令,朗声道:“自今日起,凡完成算塾三月课业者,可考‘基层账丞’,秩比百夫长,掌一村财赋。”
全场骤静。
有人不敢相信:“我们……也能管钱?”
蔡旭坤抚须,目光如炬:“不是当官,是还账——你们欠自己的公道,该自己算回来。”
他又宣布新规:“老兵账丞,三年内不得调离原籍。”此言一出,许多老兵竟落下泪来。
他们最怕的,就是被调往他乡,再度沦为无根浮萍。
而今,故土成了他们的根基,账本成了他们的刀枪。
消息如风传遍七郡。
陇西、金城、武都,皆有退役士卒徒步前来报名。
有人带着伤残之躯,有人携着妻儿同行,只为争一个“能看懂自己那份粮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