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是猫大王啊 作品

第356章 夜路有灯

李息心头一凛,他明白陈子元这句话的分量。

这不是寻常的会计伎俩,而是以账册为饵,在这条幽深的民递线上,钓出所有潜伏的饿狼。

车队行进的速度刻意放缓,仿佛真是文弱书生不堪鞍马劳顿。

前两日,风平浪静。

每到一处驿站村落,闻讯而来的村老便会颤巍巍地捧上粗陶大碗,里面盛着解渴的凉茶。

孩童们则满眼好奇,远远地围观,指着那三辆蒙着油布的大车,窃窃私语,说那是“从成都来的送账先生”,车里装着能让家家户户过冬的粮食账。

这份淳朴的热情,让随从们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唯有李息和陈子元,始终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

第三日,车队驶入狄道山谷。

两侧山势陡峭,官道被挤压成一条细线,天光也黯淡下来。

李息的警觉提到了顶点。

他发现,沿途接替引路的信使,不再是熟悉的老面孔,而换上了一些精壮的陌生汉子,他们言语不多,眼神却像鹰隼般锐利。

更让他心惊的是,在一处村口的晒谷场上,他看到了一片尚未被日光完全晒干的马蹄印。

此处地势险要,朝廷明令禁止骑兵通行,以防山匪流窜。

他趁人不备,悄然蹲下,捻起一撮混有马粪的泥土,凑到鼻尖轻嗅。

一股刺鼻又熟悉的油膏味钻入鼻腔——是“北辰铁油膏”,魏续麾下骑兵保养战马铁蹄的独门配方。

他的脸色瞬间沉了下去,魏续的旧部果然已经先他们一步抵达。

当夜,车队宿于名为马家坪的村落。

村民们表现得比前两日任何一处都要热情,村正张罗着摆开宴席,几乎是倾其所有。

陈子元含笑应对,目光却如细网,捕捉着每一个细节。

他看到村正一边劝酒,一边眼神频频瞟向窗外黑沉沉的夜色,端碗的手指因过度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又注意到,灶台边一个不起眼的妇人,在给自家孩子盛饭时,趁无人注意,飞快地将半碗白米饭倒入了灶膛的灰烬里,用火钳深深埋了进去。

那是一个绝望而无声的信号。

在西北,将米饭埋入灶灰,是祭奠死者,也是一种祈求免于屠戮的古老仪式。

陈子元心中雪亮,但他面上依旧是温和的书生模样,与村正谈笑风生。

夜半,他以“山中潮气重,需将账册移至干燥处妥善保管”为由,命令李息带人将三辆大车上的所有木箱,悉数搬入村中最坚固的祠堂。

搬运完毕后,他密令十二名随从,立刻换上早已备好的村民衣物,悄然隐入村中各处。

四更天,夜最深沉的时刻。

十几条黑影如鬼魅般潜入车队下榻的院落。

他们确认了那三辆空车仍在原位,油布罩得严严实实,便狞笑着将火把扔了上去。

干燥的木板和油布瞬间被点燃,火舌冲天而起,将整个村庄映得如同白昼。

火光起,杀声作。

村外早已设伏的兵马四面合围而来。

然而,他们等来的不是惊慌失措的书生,而是从黑暗中骤然杀出的五百名铁甲兵。

赵弘的部队如一把淬火的尖刀,精准地刺入了包围圈的心脏。

魏续亲率的八十精骑猝不及防,被杀得人仰马翻,他本人在亲卫的拼死护卫下,仓皇向山谷深处退去。

熊熊火光中,陈子元缓步走出祠堂,他身后,祠堂大门敞开,一箱箱账册完好无损地码放着。

李息一把揪住面如死灰的村正,怒喝道:“为何出卖我们?”

老村正浑身颤抖,双膝一软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先生恕罪!三日前,杜预的人拿着金城令找到我们,说若敢助先生过境,便……便夷平全村!我们都是拖家带口的老百姓,实在是没有办法啊!”他指着那个埋饭的妇人,“让她埋饭示警,已是老朽能做的极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