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星界之门》“归林”章节上线后的第八个月,一切都静了下来。
游戏不再更新,玩家逐渐归于日常,“林中坐下”的视频也慢慢从热榜退去。
但就在所有人以为这款游戏将以“沉默”收场时,另一场风暴,在商业圈与财经媒体中悄然酝酿。
起初,是一篇财经公众号的推文:
《从静默中崛起的神秘Ceo:桃源乡陆羽的经营之道》
这篇文章将《星界之门》的开发历程解读为一场极具战略眼光的“品牌营造”——从慢工出细活的产品节奏,到极简主义的视觉风格,再到高情感共鸣的叙事方式,作者认为陆羽深谙“情绪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是“新消费时代情绪资本的顶级操盘手”。
文章最后写道:
“他不是在做游戏,他在经营一种文化情绪,他为焦虑时代提供了一种‘静而不退’的方案。”
这篇文章一夜之间刷屏,阅读量突破百万。
紧接着,是《财经周刊》封面人物报导:
“风轻云淡的管理者:陆羽与桃源乡的无为之治”
报道将陆羽的管理风格描述为“东方管理哲学的现代化演绎”——他不设kpi,不搞okr,也不定期晨会;不催进度,不压deadline,甚至连“项目推进会”都只是泡茶聊天。
而团队却能自发完成极高强度且高度协作的开发任务,持续四年没有人员流失。
“他不用管人,因为他让人愿意留下。”
“他不激励人,因为他信任人会走出自己的节奏。”
媒体将他称为“数字禅宗的实践者”、“新型管理学的东方样本”。
很快,陆羽的管理方式成为无数新锐创业者的“学习范本”。
各大新创公司开始效仿桃源乡:取消打卡、取消早会、取消绩效考核,改用“林中谈话制”——员工与主管每月对坐一次,泡茶而谈,轻松交流。
有人将其总结为“静管理法”:不言之教、不争之治、无为而治。
就连商学院也开始开设“桃源乡研究课题”:分析其运营节奏、洞察其用户情绪、研究其文化渗透路径。
管理类畅销书作者纷纷出版新作:
《风中治理:桃源乡的管理启示》《守火者法则:如何打造自驱型团队》《无声的指引:领导力的东方智慧》
一时间,陆羽成为“有道之人”的代名词,仿佛他的一举一动都藏有天机。
甚至有企业家在高峰论坛上公开发言:
“我觉得我们都该学学陆羽的管理方式,不要天天盯着人干活,给他们点空间,他们自会找到方向。”
“你看桃源乡,没有一个kpi,照样把游戏做成了全球文化现象。”
面对这些吹捧,桃源乡团队内部是一片沉默。
没有人转发报道,也没有人在朋友圈“感言”。
只有林舟在某次私下聚会上说了一句:
“他们都以为陆哥是算好了才这么做的。”
“可我们知道,他只是一直没打算‘做对’。”
有新人问:“那他为什么不辟谣?”
林舟笑了:“他不是不辟谣,他是懒得说。”
“这就是他的‘风轻云淡’?”
“不。”林舟摇头,“这是他的‘我不在这风里’。”
某天,《商业镜界》杂志来函,邀请陆羽接受年度“东方商业人物”专访。
理由是:“您的思维方式正在影响一代创业者与管理者。”
陆羽看完邀请函,什么都没说,只是将其折好,夹进茶桌抽屉的最下层。
第二天,他照常给大家泡茶。
团队有人忍不住问:“你真的不打算回应吗?你现在几乎成了管理学的偶像。”
“偶像?”他挑眉。
“他们说你老谋深算、举重若轻、善用人心……”
陆羽低头看着茶水翻涌,笑了。
“我确实用人心。”
“怎么用?”
“我不动它。”
众人一愣。
陆羽转头看着窗外,说道:
“管理不是让人往前走,是不把人堵住。”
“如果非要说我‘有道’,那我的‘道’,就是不挡路。”
但风声愈演愈烈。
媒体开始翻出陆羽早年的履历,试图构建他“从默默无闻到文化引领者”的“成长路径”。
他们写他如何曾是某大型游戏公司的策划精英,如何在34岁那年“毅然决然辞职创业”,如何在团队最困难的时候“以一己之力稳定军心”,如何在项目几乎被腰斩时“用一封茶信感动投资人”。
每一篇报道,都将他塑造成“风暴中最安静的舵手”。
甚至还有自媒体发布“陆羽语录合集”,其中不少根本不是他说的。
有的他从未讲过,有的干脆是网友臆想
。
最离谱的一条是:
“真正的领导,不是走在最前面,而是坐在最后一排泡茶。”
这句话被一位上市公司Ceo在演讲中引用,并引发全场掌声。
那天晚上,团队把这段视频发给陆羽看。
他看完,只说了一句:
“我不是坐在最后一排泡茶,我是根本没进教室。”
然后转身,泡了一壶茶,继续工作。
终于,某日,一位知名投资人发文:
“陆羽是我见过最有商业远见的游戏人。他的产品不是游戏,是文化,是哲学,是新时代的东方叙事。”
他甚至建议国家将《星界之门》纳入“文化战略项目”,并号召“以陆羽为模板,打造中国式创意领袖”。
这条微博转发十万,热搜挂了六小时。
陆羽的名字,从一个沉默的“守火者”,变成了一个“文化领袖”的标签。
那天深夜,陆羽一个人坐在茶桌旁,外面下着小雨。
他点了一盏灯,翻开自己的旧笔记,写下几行字:
“世人都想点火。”
“没人愿意守火。”
“他们以为我有灯塔,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
他合上笔记,吹灭灯火,站起身,走入雨中。
直到那年年底,陆羽终于出现在一场公开活动上。
不是商业论坛,不是高峰对话,而是一场高校文学社的闭门分享会。
只有二十几个学生,坐在一间旧楼教室里,窗户关不严,风吹得纸张飘动。
陆羽站在讲台前,没有ppt,没有讲稿。
他只是开口说:
“我今天不讲经营。”
“我也不懂管理。”
“我只是做了一款游戏,陪人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