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卫星与飞船

制造卫星和制造航天飞船,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项目,但其实它们在设计环境、生产过程中,共享很多项核心环节的技术。

比如最简单,同时也是必须要过的一个门槛,不论是什么功能的卫星和航天飞船,都必须具备优秀的承力结构,才能够抵御发射阶段的剧烈振动、太空轨道的一些流星颗粒撞击。

并且在高硬度轻量的基础上,两者都必须配备或主动、或被动的热控装置,以应对太空极端温度环境。

而在能源与动力系统方面,两者更是同源。

在轨道上执行任务的时候,都需要依赖太阳能电池板为主电源,搭配蓄电池,保障设备位于阴影区,以及执行高功耗任务的供电需求。

所以它们都对太阳能帆板的展开机构、光电转换效率,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展开机构越稳定、面积越大,光电转换效率越高,就能够拥有越长的续航,能够给发动机提供更大的推力。

除此之外,它们都需要配置足够优秀的发动机、飞轮、陀螺仪,星敏感器,以及优秀稳定的电子与测控系统。

只有足够优秀,并且性能稳定到任何恶劣环境都可以稳定运行的星载计算机、数据存储器和通信模块,才能够保证卫星、航天飞船可以在外太空各种特殊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完成指令解析、故障诊断及遥测数据传输等任务。

很多自誉为“航天强国”的国家,乍一看是发射了很多卫星,但是送卫星上天容易,让卫星能够在外太空轨道,长时间稳定执行任务,故障率极低的,却很少。

甚至还有某些“大国”,送卫星上之后,卫星最多就执行两三年任务,随后就会成为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像牛粪一样,污染轨道。

当然,除了这些项目相同之外,卫星与航天飞船的制造工艺与流程管理,其实也大相径庭。

在模块化设计与装配这个综合大项目里面,都采用平台加上载荷的设计架构,其中有效载荷都是按照任务需求进行定制。

区别只是在于,卫星的有效载荷是用来装各种通信相关设备,偶尔也会有太空实验的材料载荷需求,而航天飞船的有效载荷,更多的还是考虑人员载荷、实验设备材料载荷。

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企业能够独立设计、制造出顶级卫星,那么这个企业,就已经拥有设计制造载人航天飞船的基础能力。

当新科集团的工程师资源、设备材料资源都投入到卫星设计制造和航天飞船相关项目之后,很多外界其他企业组织觉得是大问题的项目,在他们看来,就是转换一下工作思路,并没有什么难度。

比如在高精度制造与质检这些项目当中,卫星和航天飞船的光学镜头、推进器喷管这类关键部位,都需要超精密加工,并且要结合x光探伤、氦质谱检漏等高级技术保障工艺质量。

而新科集团起家做的是电视机装配,随后深入智能手机重要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装配,再到后面的新能源汽车……这一连串项目走下来,就是从“粗”到“精密”的工业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