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生 作品

第一百七十八章 苍茫大地.问英雄何处?再扫妖氛!

袁承天见掌门大师兄心灰意懒,神情透着颓废,已然无有昔日的豪气大张,只因为他理想破灭,所以……傅传书见袁师弟并未拿穴要了自己的性命,心下不禁茫然,想起当年自己幼小之时师父赵相承,其实他虽知师父既是爹爹,然则在他内心依旧不认为是这样子,隐隐有种不可去除的隔阂,说不清道不明,也许只因师徒相称日久的缘故,所以便有了生分。犹记那年隆冬数九寒天,忽地下起一场茫茫大雪,将昆仑派的玉虚宫、天寿宫、红鸾宫、上清宫、九天玄女宫诸大宫殿掩映在大雪之中,一时之间整个昆仑玉指峰成了玉树琼枝的世界,仿佛苍茫之间置身于云霄神仙之境。赵相承将傅传书引到一座石室——那是绝少让派中弟子亲临的地方,只见一盏浑暗油灯之下,正中供台供奉着却是一尊天尊乃是元始天尊又称作玉清大帝,元始之意为道之祖炁,为世上天下万物之始,天尊者为一灵至贵,天上地下唯此独尊,至尊至极之意,其在道教之中是为开劫渡人,其居于玉清天神仙之境也!

其时赵相承低头看这傅传书眉清目秀之间又透着隐隐的俊逸之气,直觉让他觉得与自己有几分相似,那时节他又哪里知道这傅传书便是自己的孩儿?他让傅传书坐下,说起昆仑派历代掌门的事情,多是反清复明之举,然则说到自己这代掌门不由血脉偾张,言词之间透着豪迈,不禁吟道:“雄哉权握天地机,上苍不许自身奇!闲谈王霸浑多事,锋铓不露将谁知?忆昔余年十四五,明经早欲干明主。壮心不伏低时才,逐弄笺毫业词赋!”当时傅传书年少无知,然则对于反清复明的事情却也知道,因为他时常下山随师父采买药物,见到伊犁城中的清兵对制下百姓蛮横霸道,有时非打既骂,便想我也要做官做宰方不受人家欺侮,他却不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国”;也许要求一个垂髫小儿去做大人的理想似乎过为己甚,不切实际!

袁承天见大师兄神情乜乜呆呆,心想:掌门大师兄恕小师弟无礼了。他伸手将他拿到自己身前,大声斥喝道:“现下王爷已死,你们的傅统领又且被拿下,还不投降更待何时?”他喝斥声中尤见有些兵士在那多隆阿的鼓动之下有蠢蠢欲动之势,似乎还要反击!袁承天心想此时只有严阵以待,更要直斥其非,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如要执迷不悟那么便是死路一条,但是若是放下兵器那么皇帝也过往不究,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他们三思后行。多隆阿心想:你倒说得轻巧,我若依你所言弃下武器,那么皇帝非但不会饶我,反而认为是我怂恿多铎王爷起了异心,想要篡夺天下,所以不可以放下手中兵器,既然事到如此,不妨一意孤行,反正横竖是死,与其受人以柄,不如奋起抗争或许还有机会。因为这多隆阿深谙皇帝为人,看似仁慈,实则心有城府,且又喜怒无常,又熟读汉人策略,定然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所以他认为袁承天以皇帝之名想要招降这十万之众,有些异想天开。他多隆阿可是久经阵仗,眼见王爷横死,傅统领又为袁承天所拿,自己已然处于危境之中,然则说要他弃下手中兵器却是不能,当此之时只有全力以赴,否则决难有幸理。

袁承天见这多隆阿不为自己的言语所动,知道他已有同归于尽的想法,看来说话也是枉废唇舌。多隆阿忽地连连冷笑,说道:“袁少侠在下有一点却是不明白?”袁承天道:“尽管说来!”多隆阿又轻咳一下,说道:“你身为袁门少主,执掌着三十万的门人弟子,可说势力大炽;又且你们的袁门宗旨却是“反清复明”,本来与这皇帝较量,——可是目下你却几次三番相助于他,岂不是与初衷背道而驰?”他的言下之意自是说这袁承天是非不分,和天下各大门派归为朝廷无有区别,一样是效忠朝廷;其实这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那些江湖各大门派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归顺朝廷,而袁承天之所以力阻这多铎的行为,乃是为了天下苍生,免其荼毒,不是为了个人得失,而是济世为怀的理想,反而显得知大义知得失知廉耻,而反观他这位掌门大师兄反而显得相形见拙,不堪大用!只是这说辞他又不愿义说给他听,因为说给他,他也未必懂。多隆阿见这袁承天并不理会,心中怒火大炽,心想好小子你才多大,不过弱冠,此时便显得忠义乾坤,肝胆昆仑了?

袁承天知道事不宜迟,他又申明自己的大义!多隆阿却视如不见,置若罔闻,一挥牢便命众兵士将其围拢,此时已然顾不上傅传书的生死了,自己保命才是紧要。傅传书见他竟视自己如无物,自然气恼异常,可是自己此时已然无有还手之力,因为袁承天对这位大师兄不放心,所以用重手法卸去了他的内功心法,让他再也不可以再行胡乱杀人,形同儿戏!这其实是袁承天劝他为善的好意,可是在傅传书看来却是这位小师弟故意在人前卖弄武术,以示自己的武功,可见这位小师弟内功心法犹在自己之上,这真是奇哉怪也!因为当初赵相承可是在京城被困之时将本派的绝顶内功心法“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无上内功传于自己,而小师弟则无缘,可是今日交手他的内功和这“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神功可说是一脉相承,似乎不分彼此,难道小师弟又得一位世外高人相授?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啊?因为昆仑派的这种绝顶内功心法只传于本派继承掌门衣钵之人,旁人只是无缘,所以这一点着实让人想不通。——其实他哪里知道这位袁师弟机缘巧合之下在昆仑之巅,杜鹃树下得遇本派师祖——林正眠——见袁承天资质人品俱是上上之选,且又见他正气浩然,所以便以一生内功心法相传,要知道昆仑派的内功俱是一脉相传,所以袁承天自然而然之中便练就了这无上神功,甚而逾越原来的功法,这也是青出于蓝而胜蓝的原因所在!

多隆阿此时如此绝决自有他的道理,因为在他汉人是为夷邦之人,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对汉人和汉人将领尤为轻视,因为在他的固有认知中满洲人才是上天之选,所以当年太宗皇帝横扫八荒,一统六合,可说是天之骄子,夺取汉人的锦绣山河,是为有为之君,于是乎天聪、崇德年间崇尚武力,砺兵秣马,可说为后来入关后第一位皇帝福临铺平了道路。

今日他见多铎王爷横死当场,傅传书又为袁承天所挟持,自己如果依照这袁承天所说行事,虽表面看来似乎是上上之选,然则又有被皇帝处死的风险,毕竟他和多铎王爷这一路南来多杀人命,反心已显,既便皇帝格外开恩,只怕恭慈太后也不会放过——因为表面是少年皇帝亲政,实则幕后是这位太后把控,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她是不会骤起发难,所以可以说皇帝有时还要听从这位恭慈太后的懿旨,——因为他一向以孝道治国,从来不会违背太后的意思,所以看似皇帝掌权,实则是令出慈宁宫!又且这位恭慈从来都是心机颇坐,只要朝中有人贰心于皇帝她便暗中假手于人,让四大顾命大臣上书皇帝于以严惩,从不故息,可见这位太后的厉害的手段;所以今日他决然不会授首于人,便是冒着杀头危险也要将袁承天杀了,再将这一切罪责推托在这位傅统领身上,让太后迁怒于他,可以一箭双雕,既可杀了傅传书,又可免去自己的罪责,这样一来岂不是好?

袁承天见这多隆阿一幅死不临改所样子,心想看来自己只有全力以出,先要出奇不意拿下这多隆阿让这些兵士忌惮自己武功,而不敢轻举妄动,至于言正辰他们另当别策,眼下最为紧要的却是如何让这些汹汹的兵士稳定情绪,否则自己真的难以脱身了。

多隆阿可没这好性子,手中扬刀让众兵士向袁承天厮杀过去。袁承天见他们如潮水般涌来,自顾不暇,只有舍下傅传书挥手中轩辕神剑与前来的兵士厮杀在一起。傅传书倒地也无人顾他,却也无人踩他,因为毕竟他是统领大人。多隆阿见袁承天向西北退去,只留下了地上的傅传书,见他眼神之中再无昔日峥嵘,反而愈加显得迷茫,也许是他大梦成空所致吧?

袁承天只所以边战边战,自有他的考虑,因为这正是让这多隆阿以为自己势不敌众只有边战边退,让他掉以轻心,然后自己再出奇不意冲杀过来将他拿下,不把他们这些兵士不就范。这多隆阿那里会猜中袁承天心中的计较,还以为是他适才几番出手,武功内力不逮所致,所以便要让几名兵士将这傅传书抬回军营再做计较,因为袁承天点穴手法高深,让这多隆阿也是无从下手,只有缓图他策!

袁承天见这多隆阿欲偕众兵士回军营,心想时机来也!他手中轩辕神剑忽地一招“剑指天南”迫开众兵士,看似寻寻常常的一式剑招,却是蕴含无上真力,气息到处竟将周遭之人轰然掀翻在地,可见他已是全力施为;然后以脚撑地,身形高高跃起,于空中又是几招换式变位,接着“鹤唳九重天”以昆仑派的无上的轻功,跃过众人头顶,转身变位落在这正在前往军营的多隆阿前头。这下突起之变,任谁都未想到袁承天击战多时,竟然内息不减反见增强,便是这轻身功夫都是余人所不及。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昆仑派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内功心法讲究的是遇弱不弱,遇强则强的道理,所久袁承天虽

久战而内功心法并不减退,反而有愈战愈勇的架势。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这也是昆仑派的内功心法异于别派的原因所在。

袁承天这一套轻功动作行云流水,可说是一气呵成,丝毫不拖泥带水,直让众人看的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袁承天身子着地,旋既出手二指并拢点这多隆阿将军的身上几处大穴,让他立时不能动弹。本来多隆阿一生征战,身经战场,临敌经验自当多变,不至于一下便被袁承天拿捏,其实这一切皆是他疏于防范大意所致,无关乎武功一道。待得众人反应过来,这位多隆阿已然不可动弹。袁承天低声喝道:“你们为何还执迷不悟,难道还要抗旨不遵,要知道忤逆追反可是杀头重罪,有时还会祸及家人,你们纵然不怕死,难道爹娘也弃之不顾么?”

他这番话出自肺腑,所以有些持刀而来的兵士便止住了脚步,心中在想:可不是,为了别人的野心,我们干么要拼上性命?这样却然不值得。有时军营之中最怕军心涣心,所以只要有一人幡然醒悟,便会有身后无数的人响应。多隆阿见这些兵士举起的刀枪又缓缓放下,知道他们皆为袁承天言语盅惑,看来真是大梦成空了,不由心中伤感连连,英雄末路!

袁承天见他眼中落下两行浊泪,心想:若知今日何必当初?也许人生从来没有后悔二字?因为路是自己走的,须怪别人不得,纵然前面荆蒺和陷阱也要去闯,再无后退可言,因为人生岂不就是充满了无尽的挑战和磨难?

袁承天见自己的话起了作用,又道:“当今少年皇帝心胸宽广,仁义待人!我此次前来之时便全权相授,要我便宜行事,所以今日只要你们弃戈悔过,便于既往不咎,赦其死罪,所以今日我带这多隆阿将军和傅统领且去面见皇帝,俟后便来处理军务。”

他话音刚落忽然有个阴恻恻地声音传来,“且住,袁少侠你这便要走,是非太自以为然了,全然不把我等放在眼中?”袁承天抬头一张,只见僵尸门掌门言正辰正悠悠转来,看似不疾不徐,可是转眼之间便已到了众人眼前,那刺人耳膜的声音却仿佛挥之不去。接着身后便是武当派掌门赵天横、沧浪门管云涛、黄山派掌门杜永名三人齐齐现身,只是那不嗔和尚适才不敌袁承天一气之下跺脚而去,表面服输,实则心中怨悔丛生,以为今次自己大大地丟了脸色,无颜再效力于王爷,所以便扬长而去。

适才这几位江湖人物之所以作壁上观,其实都是出自私心,希望他们自相残杀好渔人得利,不管谁生谁死于他们都是无害,只是有一点是他们几人始料末及,便是袁承天竟可以凭一己之能让这些众兵士放下武器不做反抗,这是他们所未想到的。他们之所以并不遁去,而是要拦下袁承天也是出自私心,想要趁火打劫出手杀了袁承天,那么袁门势必群龙无首,便可各各击破,自己的门派可以在江湖声名鹊起,不然今日由他自去,便是虎入归山,龙游大海,以后想要联手制衡袁门只怕也难,所以几个人一合计不如拦下他,让其乖乖就范!只是他们几人将事情想的焉也简单,如果袁承天轻易就范,那么他也便不是袁承天,也不配做这袁门少主了!

只是有时为了名利得失,有人便容易利令智昏,做出不智的事来,便如赵天横他们几个人,以为此时袁承天久经战斗,已是力有未逮,强弩之末,便可以以逸待劳,一战决胜负,好张大自己门派的声名,只是有一点他们全然忘却了——这袁承天可是身有昆仑派的无上的内功心法,自然非同小可,更兼有轩辕神剑相助——这轩辕神剑本是不世出的神兵利器,乃是汉人之祖轩辕皇帝所持有,当初杀妖除魔,世人莫其敢挡,又且秉承天地之间的一股正气,是为世上真正的英雄所配有,余人皆是不堪。想这袁承天乃是袁督师后人,秉承先人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之理想,是个英雄,其行为气慨有远迈前代英雄的气势,所以更可以说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他的行为武功自然不同凡响,否则亦无能一人领袖袁门这三十万之众的弟子?只是这其中利害关系这几位江湖门派掌门全然未想到,只是盘算如何杀却这袁承天,好渔人得利!

袁承天以目视之,但见这言正辰、赵天横、管云涛和杜永名诸人都是虎视眈眈,一幅枕戈待旦的样子,非但心中不惧,反而觉得心中好笑,心想你们想要杀我,只怕也没这么容易。他本来倒提的轩辕神剑又自回于右掌之中,轻轻捏个剑诀,一记武林中最为寻常的招式“分光寻龙”,只觉隐隐之中便有一股摄人的寒光一闪而过,自有一种慑人胆寒的气势,便是那赵天横他们几人见状也是不由自主地后退,似乎惧怕这袁承天忽起发难!其实说到他们几人悍不畏死,也不尽然,世上又有几人如当年袁督师一般肝胆昆仑,义气千秋,只为了大明的万里锦绣山河不受鞑虏侵犯,然则他终于无力回天,只有忍看山河沦陷,置天下千千万万的无辜百姓流亡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