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蒙恬大将军传
赤胆忠心卫北疆,
长城万里镇豺狼。
奸佞毒计终成恨,
忠魂千古永流芳。
话说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周平王东迁洛邑,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五百余载。春秋之时,齐桓公、晋文公等五霸迭起,争盟称霸;战国之际,秦、齐、楚、燕、赵、魏、韩七雄并立,刀兵不断。直到秦王嬴政亲政,用李斯、王翦之流,遣蒙骜、蒙武之辈,历时十年,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号始皇帝。这天下初定,北有匈奴犯边,南有百越未服,正是用人之际。这一章我要说的这位,便是大秦的擎天柱石,北御匈奴的铁血将军——蒙恬。
蒙恬出身将门世家,他的祖父蒙骜本是齐国人氏,早年看透齐国朝政混乱,毅然投奔秦国。那蒙骜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一生为秦征战三十余载,攻韩取城十余座,伐赵夺地三十余城,击魏拿下二十余城,官至上卿,堪称大秦“拓土先锋”。父亲蒙武更是青出于蓝,当年与王翦大将军联手灭楚,一战斩杀楚将项燕,再一战俘虏楚王负刍,将楚国这片南方大国彻底纳入秦国版图。
蒙恬自小在军营里长大,祖父蒙骜常把他抱在膝头,讲当年攻韩伐赵时如何排兵布阵,如何冲锋陷阵;父亲蒙武则亲自教他骑马射箭,三岁识弓,五岁能骑小马,十岁便能舞二十斤重的铁枪。有一回,营中将士比箭,蒙恬才十二岁,却非要下场比试。众将见他年纪小,都笑他“毛孩子不知天高地厚”。蒙恬不恼,取过一张硬弓——那弓是成年将士用的,拉力足有三石,寻常少年根本拉不开。可蒙恬深吸一口气,双臂一较劲,竟将硬弓拉成满月,搭上箭矢,对准百步外的靶心,屏息凝神,只听“嗖”的一声,箭正中靶心红心。众将还没反应过来,他又连射两箭,箭箭中靶,且都在红心之内。蒙骜见状,抚着他的头道:“我蒙家后继有人啊!”
蒙恬不仅学武,还拜大儒伏生为师,通读《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把兵书战策背得滚瓜烂熟,更能举一反三,说出自己的见解。除了兵法,他还研习秦国律法典籍,年纪轻轻便懂“治兵先治吏,治军先治法”的道理。二十岁时,他在咸阳掌管司法文书,有一回,地方上报一桩盗粮案,牵连了数十个百姓,眼看就要定案。蒙恬仔细查阅卷宗,发现其中有个疑点:被盗的粮仓有三重门,门锁完好,却丢了上千石粮食,若真是百姓所为,根本不可能悄无声息地运走这么多粮食。
于是他主动请缨,亲自前往地方复核。到了当地,他不先审人,反倒去粮仓勘察,最后在粮仓后墙的隐蔽处,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洞口,洞口外有车轮碾压的痕迹。顺着痕迹追查,最终揪出了粮仓的守将——原来是守将监守自盗,偷了粮食卖钱,又嫁祸给百姓。真相大白后,百姓们纷纷跪地磕头,感谢蒙恬还他们清白。始皇帝嬴政听闻此事,赞他“有勇有谋,心细如发,可当大任”。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伐齐,嬴政点了蒙恬为副将,随主将王贲出征。那齐国仗着有山海之险,又与秦国隔得远,素来疏于防备,还以为秦军不会先打自己。蒙恬却看穿了齐国的心思,向王贲建议:“齐人以为我军会从西线进攻,必在西线布防,咱们不如绕到东线,从琅邪一带突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王贲采纳了他的建议,让大军西线佯攻,吸引齐军注意力,自己则与蒙恬率精锐骑兵,星夜兼程,绕到东线。
蒙恬亲率前锋,一路上避开齐军哨所,悄无声息地逼近临淄。到了临淄城外,他见城门紧闭,守军戒备森严,便心生一计——让士兵们在城外四处点火,装作大军围城的样子,自己则带着几百名死士,趁着夜色,从城墙的排水道潜入城中。潜入城中后,蒙恬带人直奔齐国王宫,一路上遇到巡逻的齐军,便用短刀解决,动作迅捷如豹。等他们冲到王宫门口,齐王建还在宫中饮酒作乐,根本不知道秦军已经进城。蒙恬一声令下,士兵们破门而入,齐王建吓得瘫在地上,只得束手就擒。
这一战,秦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临淄,齐国灭亡。班师回朝后,嬴政大喜,封蒙恬为内史——这内史可不是小官,掌管咸阳及周边地区的军政大权,相当于京畿之地的最高长官。此时的蒙恬,才不过二十五岁,却已是大秦朝堂上炙手可热的年轻将领,满朝文武都知道,这蒙家的虎子,将来必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秦始皇三十二年,燕人卢生奉命入海求仙,回来后献上一本图谶,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嬴政一看,这“胡”不就是北方的匈奴吗?顿时龙颜大怒,心想:我刚一统天下,匈奴就敢觊觎我大秦疆土,若不趁早打服他们,将来必成大患!于是当即下旨,拜蒙恬为大将军,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
蒙恬领命后,不敢怠慢,立刻赶回咸阳城外的军营,点齐兵马。您道这三十万秦军是何等威势?但见:
旌旗招展,红的、黄的、黑的旗帜遮天蔽日,旗面上“秦”字醒目,“蒙”字耀眼;
刀枪如林,长枪的枪尖映着日光,闪着寒芒,大刀的刀刃锋利如霜,吹毛断发;
士兵们个个身披黑色铠甲,头戴铁盔,腰挎长剑,脚蹬皮靴,挺胸抬头,精神抖擞;
骑兵们胯下的战马,都是西北良驹,毛色油亮,喷着响鼻,仿佛也知道要上战场,格外兴奋;
还有那秦弩,一排排架在战车上,弩箭长三尺,箭头涂着毒药,射程能达百步,威力无穷。
蒙恬骑在自己的追风赤兔马上,头戴凤翅金盔,身披鱼鳞银甲,腰系狮蛮宝带,手中一杆虎头金枪重八十斤,枪缨似血,枪尖如冰。他高声喊道:“将士们!匈奴蛮夷,屡犯我边疆,杀我百姓,抢我粮草!今日我等奉天子之命,北击匈奴,定要将他们赶回老家,让他们再也不敢南下牧马!尔等可有信心?”
三十万将士齐声高呼:“愿随将军,杀敌报国!愿随将军,杀敌报国!”
大军一路北行,出上郡,过榆林,进入河套地区。这河套地区,土地肥沃,黄河穿流而过,本是秦国的领土,后来被匈奴占领,成了匈奴南下的跳板。蒙恬知道,匈奴骑兵机动性强,来去如风,若不摸清对方虚实,盲目进攻,必吃大亏。于是他派斥候统领李信(此李信非灭楚时的李信,乃是同名的年轻将领)带五百轻骑,探查匈奴主力动向。
三日后,李信回报:“将军,匈奴头曼单于率十万骑兵,屯于河南地东部的阳山之下,粮草囤于山后五里处的山谷中,守军不多。”蒙恬听罢,立刻召来众将议事,他指着地图道:“匈奴虽勇,却有一弊——粮草不足,全靠劫掠为生,如今他们的粮草囤在山后,正是他们的软肋。我等可分三路:一路由副将王贲(王翦之子,亦是将门之后)率五万步兵,携带火种,偷袭其粮草,烧了他们的补给;一路由校尉赵佗率五万骑兵,绕至阳山北侧,切断匈奴的退路;我自率二十万大军,在阳山南侧列阵,正面迎敌。待王贲烧了粮草,匈奴军必乱,到时候咱们三路夹击,定能一举破敌!”众将领命,各自领兵而去。
次日拂晓,天刚蒙蒙亮,蒙恬便率中军在阳山南侧列下“雁行阵”——弩手在前,排成三队,每队五千人,;刀盾手居中,手持铁盾和环首刀,组成坚不可摧的防线;骑兵在两翼,随时准备冲锋。匈奴那边,头曼单于听闻秦军列阵,便带着手下将领登上山头查看。见秦军阵形严整,军容鼎盛,头曼心中暗惊,却也不甘示弱,对身边的将领道:“秦军虽多,却是步兵居多,咱们的骑兵天下无敌,今日定要让他们尝尝咱们匈奴铁骑的厉害!”说罢,他下令:“全军出击,冲垮秦军阵形!”
只见匈奴骑兵如黑云般压来,马蹄声震得地动山摇,尘土飞扬,遮天蔽日。蒙恬立于阵前,手持令旗,眼神锐利如鹰,死死盯着逼近的匈奴骑兵。待匈奴骑兵进入秦弩射程,蒙恬大喝一声:“弩手,放!”霎时间,数千张强弩齐发,箭矢如暴雨般飞向匈奴骑兵。前排的匈奴骑兵纷纷中箭落马,有的被射中胸口,当场毙命;有的被射中马匹,马匹受惊,乱蹦乱跳,把背上的士兵甩下来,又被后面的骑兵踩成肉泥。
头曼单于见状,咬牙道:“继续冲!只要冲过去,秦军就完了!”剩下的匈奴骑兵继续冲锋,眼看就要到秦军阵前。蒙恬又喝:“刀盾手,举盾!长枪兵,刺!”秦军刀盾手立刻举起铁盾,形成一道坚墙;长枪兵则从盾缝中挺枪刺出,长枪如林,直刺匈奴骑兵的马腹和腿部。匈奴骑兵冲不进去,反而被长枪挑落马下,死伤无数。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浓烟——王贲已经烧了匈奴的粮草!头曼单于回头一看,见山后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顿时心慌意乱。他知道,没了粮草,大军撑不了几天,再打下去也是必败无疑。蒙恬抓住这个时机,令旗一挥:“两翼骑兵,出击!”两翼的秦军骑兵接到命令,如两把锋利的尖刀,从左右两侧杀入匈奴阵中。赵佗也率骑兵从北侧杀来,三路骑兵夹击,匈奴军顿时大乱。
蒙恬一马当先,手持虎头金枪,杀入敌阵。那金枪在他手中,时而如蛟龙出海,直刺敌将咽喉;时而如猛虎下山,横扫敌兵胸膛。有个匈奴大将,身高八尺,手持狼牙棒,拍马冲来,大喝:“蒙恬休走!爷爷来会会你!”蒙恬不慌不忙,侧身避开狼牙棒,手中金枪一挺,快如闪电,正中那大将的咽喉。那大将惨叫一声,鲜血喷了蒙恬一身,跌下马去。
秦军将士见主帅英勇,士气大振,喊杀声震天动地。匈奴兵见粮草被烧,退路被断,主帅又被杀,哪里还有斗志,纷纷丢盔弃甲,四散溃逃。蒙恬率大军追击,一直追到阴山脚下,斩首三万余级,俘虏匈奴王子三人,夺得牛羊数十万头,还收复了整个河南地。头曼单于带着残兵,一路北逃,逃到漠北才敢停下,从此再也不敢南下。
这一战,蒙恬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打出了大秦的国威,让北方的少数民族都知道,大秦有位蒙大将军,打仗十分厉害!班师回朝后,嬴政封蒙恬为“忠信侯”,还把九原郡交给蒙恬管辖,让他负责北方的边防建设。
蒙恬接管九原郡后,第一件事就是上书始皇帝,请求修筑长城。他在奏折中写道:“匈奴虽退,然其贼心未死,若不筑城防御,日后必卷土重来。臣愿率军民,连接秦、赵、燕三国旧长城,筑成一道万里长城,以固我大秦北疆。”嬴政看了奏折,觉得有理,当即准奏,命蒙恬总领其事,调发民夫五十万,与三十万秦军一同修筑长城。
蒙恬亲自带着工匠和斥候,沿黄河而行,勘察地形。走到贺兰山时,见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便决定在此处筑城。可这贺兰山的岩石坚硬如铁,民夫们用錾子凿,用锤子敲,一天也凿不了几尺,不少民夫的手都磨出了血泡,甚至崩裂了伤口。蒙恬召集工匠们商议对策。有个年过六旬的老工匠,姓刘,跟着祖辈修过赵长城,他对蒙恬说:“将军,老奴有个法子,先把石头烧热,再泼上冷水,石头一热一冷,就容易裂开,到时候凿起来就省力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