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蒙恬大将军传(第2页)
蒙恬听罢,立刻下令照办。民夫们堆起柴火,围着岩石烧了一夜,柴火堆得比人还高,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次日清晨,蒙恬亲自带着士兵,提着水桶,将冷水泼在烧红的岩石上。只听“咔嚓”“咔嚓”的声响不绝于耳,岩石果然裂开了一道道缝隙。民夫们见状,干劲大增,拿着錾子和锤子,很快就凿出了大片石料。蒙恬还让人把这些石料加工成方形,这样垒起来更加稳固。
这长城的修筑,可不是简单的堆石头,里面有大学问。蒙恬让人用“版筑法”修筑城墙——就是用两块木板夹着泥土,中间填上黄土、砂石和石灰的混合物,然后用夯土锤层层夯实。这样筑成的城墙,坚硬如铁,用刀砍不动。城墙高五丈,宽三丈,上面可以跑马,士兵们可以在上面来回巡逻。每隔三里,筑一座烽燧,烽燧高十丈,上面有士兵值守,一旦发现匈奴来犯,白天就烧狼粪,冒出的烟又黑又直,能飘出几十里;晚上就点火,火光通红,能照出很远,烽燧之间依次传递信息,军情一日之内便可从辽东传到咸阳。
每隔十里,筑一座障城,障城呈方形,周长三里,有四门,里面可以驻兵千人,储存粮草和兵器,作为局部防御的中心。每隔百里,筑一座屯兵堡,屯兵堡比障城大得多,周长十里,里面可以驻兵万人,还有专门的练兵场和粮仓,是区域性的防御重镇。蒙恬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了关隘,比如雁门关、居庸关,这些关隘都建在两山之间,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除了长城,蒙恬还主持修建了一条重要的道路——秦直道。这秦直道从九原郡出发,直达咸阳,全长一千八百里,最宽处宽六十步(约合八十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宽、最长的“高速公路”。修直道时,蒙恬让人把路面挖下去三尺,然后铺上一层碎石,再铺上一层黄土,用夯土锤层层夯实,这样的路面,下雨天不积水,马车走在上面又快又稳,骑兵飞驰起来也不会陷进泥里。
有一回,始皇帝派使者去九原郡传达旨意,走的就是秦直道。使者早上从咸阳出发,晚上就到了上郡,第三天一早就到了九原郡,比以前走小路快了整整十天。使者回来后,把秦直道的情况告诉了嬴政,嬴政龙颜大悦,称赞蒙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还赏赐了蒙恬许多金银绸缎。
长城修好后,蒙恬又命人在长城沿线种植榆树。这榆树长得快,枝叶茂密,既能阻挡匈奴骑兵的冲击,又能为士兵和民夫提供阴凉,还能作为薪柴使用。当地的百姓见榆树成林,长城坚固,再也不怕匈奴劫掠,都感念蒙恬的好处,编了一首歌谣传唱:“蒙将军,筑长城,挡匈奴,保太平;种榆树,固边疆,民安乐,国富强。”
蒙恬在北方守边十余年,匈奴始终不敢南下,北疆一片太平。他的弟弟蒙毅也在朝中做官,官至上卿,深受嬴政信任,蒙氏兄弟一内一外,权倾朝野,成为大秦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可谁也没想到,一场灭顶之灾,正在悄然逼近。
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东巡,一来是为了震慑地方,二来也想找找长生不老药。随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还有少子胡亥。
没想到,东巡到沙丘时,嬴政突然病重,卧床不起,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召赵高到床前,让赵高拟诏,命长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丧事,继承皇位。赵高不敢怠慢,赶紧写下诏书,盖上嬴政的玉玺,可还没来得及派人送出去,嬴政就驾崩了。
赵高看着嬴政的尸体,心里打起了算盘。他做过胡亥的老师,教胡亥读书写字,两人关系十分密切。赵高心想:若是扶苏继位,扶苏一向正直,又与蒙恬交好,蒙恬兄弟必定会受到重用,到时候自己恐怕没有好下场;可若是胡亥继位,胡亥昏庸无能,容易控制,自己就能趁机掌权,甚至可以操纵朝政。
于是,赵高找到胡亥,劝他夺取皇位。胡亥起初还不敢,说:“父皇有遗诏,让大哥继位,我怎么能违背父皇的旨意呢?”赵高道:“公子,您想想,‘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如今天下大权,全在你我和李丞相手中,只要咱们三人联手,就能立您为帝。若是错过了这个机会,等扶苏回来,您别说当皇帝,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胡亥本就有野心,被赵高这么一说,顿时心动,便让赵高去说服李斯。
赵高找到李斯,开门见山地道:“李丞相,始皇帝驾崩,遗诏立扶苏为帝,此事只有你我知道。你想想,扶苏继位后,会继续用你当丞相吗?扶苏与蒙恬亲如兄弟,蒙恬战功赫赫,又是将门之后,威望比你高,功劳比你大,到时候丞相之位,恐怕要归蒙恬了。你现在的富贵荣华,还能保得住吗?”
李斯本是法家人物,一生追求权势,听赵高这么说,心里顿时动摇。他想起自己当年为了上位,不惜害死韩非,如今若是失去丞相之位,几十年的努力就白费了。赵高见李斯犹豫,又趁热打铁道:“若是立胡亥为帝,胡亥仁厚,必会感激你我,你我日后可长久富贵,子子孙孙都能享受荣华。李丞相,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李斯沉吟半晌,最终还是抵不住权势的诱惑,答应了赵高。
两人合谋,篡改了嬴政的遗诏,让胡亥继位,又另拟了一道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诏书是这么写的:“扶苏为人子不孝,屡次违背朕的旨意,在外领兵多年,却毫无功绩,其赐剑以自裁!蒙恬为人臣不忠,辅佐扶苏不力,知情不报,其赐死,兵权交予裨将王离!”
诏书拟好后,赵高派使者快马加鞭送到上郡。扶苏接到诏书,一看内容,当场就哭了,他拿着诏书,手都在发抖,对身边的人说:“父皇要我死,我怎能不死?”说着就要拔剑自刎。蒙恬急忙拦住他,道:“公子,此事有疑!始皇帝派我等守边,统领三十万大军,这是天下最重要的重任,怎么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赐死你我?恐怕是有人篡改旨意,故意陷害咱们。不如先上书申辩,等陛下(此时嬴政已死,但消息被严密封锁)回复后,若是真要我等死,再死不迟!”
扶苏却摇了摇头,道:“父皇的旨意,不可违背。”言罢,他挣脱蒙恬的手,拔剑自刎。蒙恬看着扶苏的尸体,心如刀绞,却也无可奈何。使者见扶苏已死,便要蒙恬交出兵权,自杀谢罪。蒙恬不肯,说:“我蒙氏三代事秦,忠心耿耿,今日之事必有蹊跷,我要亲自回咸阳,向陛下问个明白!”使者不敢强迫他,便把他囚禁在阳周县的大牢里,又派人把兵权交给了王离。
胡亥继位后,本想放了蒙恬,毕竟蒙恬是大秦的功臣,杀了他恐怕会引起将士不满。可赵高却在胡亥面前进谗言,说:“陛下,蒙恬的弟弟蒙毅,当年曾多次在始皇帝面前诋毁您,若不除了蒙氏兄弟,他们必为后患!”胡亥本就昏庸,听赵高这么说,顿时大怒,下令处死蒙毅,又派使者去阳周,赐蒙恬毒酒。
使者到了阳周大牢,宣读了诏书。蒙恬接过毒酒,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自己少年时在军营练箭的日子,想起自己率大军北击匈奴的辉煌,想起自己与将士们修筑长城的艰辛,想起扶苏自刎时的情景,不禁仰天长叹:“我蒙氏三代事秦,忠心耿耿,为大秦拓土千里,固边疆万里,今日却遭此横祸!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使者催促道:“将军,诏书已下,还请速速饮下,不要让小臣为难。”蒙恬看着北方的方向——那里有他亲手修筑的长城,有他守护了十余年的边疆,有他并肩作战的将士。他又道:“我筑长城万余里,横跨山川,或许是挖断了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吧!”言罢,他举起酒杯,将毒酒一饮而尽。
片刻后,毒性发作,蒙恬感到腹中绞痛,呼吸困难,他靠在墙壁上,双眼圆睁,望着北方,仿佛还在守护着他用毕生心血筑起的万里长城。这位为大秦奉献了一生的铁血将军,最终死在了自己效忠的朝廷手中,享年四十六岁。
蒙恬死后,消息传到九原郡,三十万秦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有的将士拔剑砍向山石,发泄心中的悲愤;有的将士跪在地上,朝着阳周的方向磕头,哭喊道:“将军,您死得冤啊!”王离虽然接管了兵权,却根本镇不住这些将士,不少将士甚至想起兵造反,为蒙恬报仇。多亏蒙恬的老部下、副将李信苦苦劝说,才勉强稳住了军心。
蒙恬虽死,他留下的长城和秦直道,却护佑了华夏数百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匈奴再次南下,刘邦率大军亲征,却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城,差点丢了性命。后来,汉朝沿用秦长城,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卫青正是沿着秦直道进军,一日一夜奔袭数百里,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匈奴的圣地龙城,大败匈奴;霍去病更是利用秦长城作为防御依托,深入漠北,与匈奴主力决战,封狼居胥,扬大汉国威。汉武帝刘彻曾说:“若无蒙恬筑长城、修直道,我大汉岂能轻易破匈奴?蒙将军之功,不可磨灭!”
民间也流传着蒙恬的故事。传说蒙恬在守边时,见士兵们用刀在竹简上写字,又慢又费力,还容易划破手,便想办法改进。他用兔毛做笔杆,用狼毫做笔尖,又用松烟制墨,制成了最早的毛笔。后来,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便把毛笔称为“蒙恬笔”。。
后世史家对蒙恬的评价,虽有争议,却无不肯定他的功绩。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蒙恬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固轻百姓力矣。”他认为蒙恬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却也承认蒙恬“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的功绩。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赞道:“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其功不可没也。”宋朝大文豪苏轼也在《蒙恬论》中写道:“蒙恬将三十万众,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他认为若是蒙恬不死,赵高和胡亥根本不敢作乱,秦朝也不会二世而亡。
如今,秦长城的遗迹仍在,在内蒙古、甘肃等地,还能看到连绵起伏的城墙,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却依然雄伟壮观。秦直道的轮廓也依稀可见,在陕西旬邑县,还有一段保存完好的秦直道,路面平整,杂草不生,仿佛还在等待着千军万马的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