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妈祖:护佑航海的海洋女神
湄洲岛孤悬东海,渔舟点点似繁星,自唐迄宋,便有先民在此耕海为生。岛南有林氏一族,世代以渔为业,兼营海运,至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族中出了位名叫林愿的长者,官至都巡检,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只是年过半百,膝下唯有五子一女,却总盼着再添一位聪慧康健的孩儿,以续家族香火。
这年秋天,林愿之妻王氏夜梦一轮明月坠入怀中,继而化作一颗莹白明珠,入口即化,醒来时满口异香,腹中竟有了胎动。此后十月,王氏常闻腹中似有海浪轻响,窗前总有紫雾萦绕,邻里皆称奇异。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湄洲岛忽起祥云,红光从林家宅院冲天而起,映得海面如火烧一般,海风送来阵阵檀香,王氏腹中阵痛,不多时便诞下一名女婴——这女婴自出生起便不啼不哭,双目澄澈如秋水,望着窗外的大海,竟似有会意之色。林愿见她沉静异常,便取名“默娘”,小名“林默”。
默娘自幼便与寻常孩童不同。三岁时,见邻人祭拜海神,她竟能指着海面说出“明日南风起,不宜出海”,次日果然刮起南风,出海的渔船因未备足绳索,险些被浪打翻。五岁时,父亲教她读书,《论语》《孝经》过目成诵,对《山海经》中海外诸国的记载格外痴迷,还能画出海中岛屿的形状,说“此乃避风之所”。八岁入私塾,先生讲《周易》,她忽然起身道:“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海之险在坎,护海之德在仁,若能以仁合天,便可化险为夷。”先生大惊,以为她是“天授慧根”。
十岁那年,默娘随母亲去普陀山进香,行至海边,见一老渔民望着海面垂泪——他的儿子驾船去外海捕鱼,已过三日未归,怕是遭了海难。默娘走到老渔民身边,闭目片刻,睁开眼道:“阿公莫哭,你儿的船被风吹到了东碇岛,明日午时,南风会送他回来。”老渔民半信半疑,次日午时果然守到了儿子的渔船,船身虽有破损,人却安然无恙。自此,“林默娘身怀异能”的消息便在湄洲岛传开了,渔民们出海前,总爱去林家问一问风向,默娘的回答从未落空。
十三岁时,有位云游道士路过湄洲,见默娘立于海边,便赠她一柄“玄真拂尘”,道:“此拂能辨风势、镇浪涛,你日后当为海疆福祉,莫负此器。”默娘接过拂尘,只觉一股清凉之气从指尖涌入,再看海面,竟能清晰见到底下的暗礁与洋流。此后,她常提着一盏红灯,站在湄洲山的最高处,每当海上起雾或风暴将至,便点亮红灯,指引渔船返航。渔民们说,那盏红灯比天上的北斗还亮,只要见着红灯,心里就踏实多了。
默娘十七岁那年,父亲林愿奉命押运粮草,乘船前往泉州。出发前,默娘拉住父亲的手,神色凝重:“父亲,此次出海,三日後将遇黑风,船会在乌丘屿附近遇险,您一定要让船员备好救生筏,且莫贪念粮草。”林愿虽信女儿的本事,却觉得“黑风”之说太过离奇,只当是女儿担心过度,还是按原计划出发了。
三日后,林愿的船队行至乌丘屿,海面果然骤变——乌云像墨汁般泼在天上,狂风呼啸着卷起十几丈高的浪头,船身被浪头抛起又砸下,船板咯吱作响,眼看就要散架。船员们慌作一团,林愿这时才想起女儿的叮嘱,急忙指挥众人准备救生筏,可浪头太大,救生筏刚放下就被打翻,粮草也顺着船缝往下漏。林愿绝望地闭上眼,心想“今日必死于此”。
就在这时,他忽然见一道红光从远处飘来,红光中站着一位红衣女子,手持拂尘,正是女儿默娘!只见默娘挥动拂尘,海面顿时涌起一道水墙,将船队护在中间,狂风像是被堵住的洪水,绕着水墙打转。林愿又惊又喜,刚要呼喊,却见默娘的身影晃了晃,水墙也跟着颤了颤——原来此时的默娘,正躺在家里的床上,神魂出窍去救父亲,母亲王氏见她面色苍白,以为她生了急病,伸手摇了摇她的肩膀,想叫她醒来。
这一摇,竟断了默娘的神魂与肉身的联系。默娘在海上的身影瞬间淡了几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久留,便用拂尘指向南方,对林愿喊道:“父亲,往南走,那里有避风港!”说完,身影便化作一道红光消失了。林愿不敢耽搁,指挥船队顺着默娘指引的方向行驶,果然找到了一处避风港,船队虽有损伤,却无人伤亡。可他的长子林洪毅——也就是默娘的兄长,正驾着另一艘渔船在附近海域捕鱼,因未得默娘指引,渔船被黑风打翻,林洪毅不幸溺亡。
默娘醒来后,得知兄长遇难,哭得昏天黑地。她知道是自己的神魂被打断,才没能救下兄长,从此更加坚定了“护佑航海”的决心。此后,她不仅在岸上点红灯指引渔船,还常乘一叶小舟,去海中救助遇险的船只。有一次,十多艘渔船在远海遇上海啸,浪头把渔船冲得七零八落,渔民们抱着木板在海里挣扎。默娘驾着小舟,手持拂尘,在浪涛中穿梭,拂尘一挥,就有一道红光裹住一个渔民,将他送到小舟上。她往返数十次,直到把所有渔民都救上岸,自己却因神力耗尽,倒在沙滩上昏睡了一天一夜。
渔民们感激不尽,集资给默娘建了一座小庙,就在湄洲山的红灯旁,庙里供奉着默娘的画像,画像上的她身着红衣,手持拂尘,面带慈悲。从此,渔民们出海前都会来庙里祭拜,求默娘保佑平安,回来后也会带些鱼虾作为供品,小庙的香火渐渐旺了起来。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默娘年满二十八岁。这日清晨,她对家人说:“我自幼受海神庇佑,今已功德圆满,当归海上,护佑更多航海之人。”家人以为她只是随口说说,没放在心上。可到了午时,湄洲岛忽然飘起漫天祥云,海面上响起阵阵仙乐,默娘身着红衣,手持拂尘,从湄洲山飘起,脚下踩着一朵莲花,缓缓向东海飞去。岛上的百姓都看到了这一幕,纷纷跪地叩拜,呼喊着“默娘”的名字,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海天相接之处。
默娘羽化后,渔民们仍能时常见到她的身影。有一次,渔民邵某带着五名船员去外海捕鱼,遇上了台风,船舵被吹断,船身像一片叶子在浪里翻滚。邵某等人抱着船舷,眼看就要被海水吞没,邵某忽然想起默娘,大声喊道:“妈祖救我!”(“妈祖”是闽语“母亲”的意思,渔民们见默娘护佑如母,便称她为“妈祖”)话音刚落,海面忽然亮起一道红光,默娘的身影出现在浪头之上,她用拂尘一指,断了的船舵竟自动归位,台风也渐渐平息,船顺着水流漂到了湄洲岛的岸边。邵某等人上岸后,连忙去默娘的小庙祭拜,发现庙里默娘画像的衣角,竟沾着几滴海水。
此事传开后,“妈祖显灵”的说法越来越广。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海盗蔡牵率领船队袭扰湄洲岛,想抢夺渔民的粮食和渔船。渔民们躲在岛上的山洞里,眼看海盗的船就要靠岸,忽然海面上起了大雾,雾中响起阵阵钟声,海盗们分不清方向,船舵也不听使唤,竟互相撞在了一起。这时,渔民们看到雾中有一道红光,红光里的妈祖手持拂尘,对着海盗的船一挥,海盗的船就开始漏水,海盗们吓得纷纷跳水逃生,最后被赶来的官兵擒获。事后,渔民们发现,默娘小庙的钟声,竟自己响了半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