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妈祖:护佑航海的海洋女神(第2页)
随着妈祖显灵的事迹越来越多,朝廷也开始注意到这位“海洋女神”。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因福建安抚使上奏“妈祖救沿海渔船数千艘”,宋高宗下旨册封妈祖为“灵惠夫人”,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的册封。此后,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相继册封,从“灵惠昭应夫人”到“灵惠昭应崇福夫人”,再到“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妈祖的封号越来越高,信仰也从湄洲岛传到了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
元朝时,海运成为朝廷运送粮食的重要方式,每年都有大量漕船从江南出发,经东海、渤海运往大都(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漕船在渤海遇风暴,几十艘船被浪打翻,粮食眼看就要沉入海底。漕运官慌了神,跪在船头祈祷:“若妈祖显灵护粮,必奏请朝廷册封!”话音刚落,海面忽然平静下来,漕官抬头一看,见妈祖立于云端,手持玉如意,对着漕船一挥,沉入海中的粮食竟被一股水流托了起来,重新回到船上。此事传到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册封妈祖为“护国明着天妃”,还在泉州、上海等地修建天妃宫,供漕运官员和渔民祭拜。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每次出海前,都会去南京的天妃宫祭拜妈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船队行至南海,遇上海怪——那海怪形如巨鲸,口吐黑水,能掀翻大船。船员们吓得魂飞魄散,郑和急忙率领众人祭拜妈祖,祈求保佑。不多时,海面红光乍现,妈祖手持拂尘,与海怪斗法,拂尘一挥,黑水便化作白雾,海怪见状,掉头就逃,再也不敢出现。郑和在西洋期间,还多次遇险,都是妈祖显灵相助,比如在印度洋遇台风,妈祖指引船队找到避风港;在暹罗(今泰国)遇海盗,妈祖显灵让海盗的船搁浅。永乐帝得知后,下旨册封妈祖为“弘仁普济天妃”,还命人在郑和经过的东南亚国家修建天妃宫,让妈祖信仰传到了海外。
清朝康熙年间,施琅奉命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率领战船从福建出发,行至澎湖列岛,遇台风,战船被浪打得东倒西歪,士兵们士气低落。施琅想起妈祖的护佑,便在船头设立妈祖神位,率领众人祭拜。祭拜完毕,台风忽然转向,海面平静下来,施琅趁机发动进攻,大败郑军,收复了台湾。事后,施琅上奏朝廷,请求册封妈祖。康熙皇帝下旨册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简称“天后”,从此,妈祖从“天妃”升格为“天后”,成为全国性的海洋女神,信仰遍及沿海各省,甚至传到了东北的辽东半岛。
妈祖能成为“天后”,不仅因为她显灵事迹众多,更因为她的职能独一无二——专为航海服务,这与管河流的河伯、管水域秩序的龙王有着本质的区别。
河伯是古代传说中掌管河流的神,《庄子》《楚辞》中都有记载,说他“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主要负责河流的通畅与灌溉,却管不到海洋。有一次,福建漳州的渔民李某,因家乡发洪水,想驾船沿九龙江进入东海避难,行至河口时,洪水湍急,船被冲得打转,李某以为河伯发怒,便扔了一头猪到河里祭祀,可洪水反而更急,船差点撞在礁石上。这时,李某想起妈祖,急忙呼喊“妈祖救我”,只见一道红光从东海方向飘来,妈祖手持拂尘,对着河水一挥,洪水便顺着河道分流,船顺利进入东海。
龙王则是掌管水域的神,能行云布雨、兴风作浪,既管河流,也管海洋,却常常“喜怒无常”——高兴时能让海面风平浪静,不高兴时就会发风暴、掀海啸,危害渔民。有一次,湄洲岛的渔民出海捕鱼,龙王因不满渔民“捕鱼过多”,便在海面兴风作浪,浪头高过桅杆,渔船眼看就要倾覆。渔民们急忙呼喊“妈祖救我”,妈祖的身影很快出现在浪头之上,她手持玉如意,对着龙王说道:“渔民靠海为生,捕鱼是天性,你若害他们,便是违背天道。”龙王见妈祖面色威严,身边有红光护体,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只好收起风暴,低着头退去。从此,龙王再也不敢在湄洲岛附近兴风作浪,还常常暗中协助妈祖护佑渔船——有渔民说,看到过龙王派虾兵蟹将,把迷失方向的渔船引到避风港。
对妈祖的信仰随着航海者的脚步,传到了东南亚各国,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海洋文化的纽带。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曾在暹罗、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地修建天妃宫。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的船队行至满剌加,遇黑风,船队被吹到一处荒岛,淡水和粮食都快用完了。船员们祭拜妈祖,祈求指引,夜里,妈祖托梦给郑和,说“岛东有泉,岛西有谷”。郑和醒来后,派人去岛上寻找,果然在岛东找到了一处清泉,岛西找到了一片谷地,谷里长着野生的稻谷。船员们靠清泉和稻谷度过了难关,后来郑和在满剌加修建了天妃宫,当地的渔民听说了妈祖的事迹,也开始祭拜妈祖,每当出海前,都会去天妃宫上香,求妈祖保佑平安。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泉州的渔民陈某,因家乡遭灾,带着家人乘船去马来西亚槟城谋生。行至半途,遇台风,船舵被吹断,船身开始漏水。陈某抱着年幼的儿子,跪在船头呼喊“妈祖救我”,忽然看到海面漂来一个木桶,木桶上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妈祖护佑”四个字。陈某打开木桶,里面装着淡水、干粮,还有一把新的船舵。陈某又惊又喜,连忙让船员换上新船舵,顺着木桶漂来的方向行驶,不久就到了槟城。陈某在槟城定居后,和其他华人渔民一起,修建了一座妈祖庙,取名“广福宫”。如今,广福宫仍是槟城最古老的妈祖庙之一,每年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当地的华人与土着渔民都会一起祭拜,舞龙舞狮,热闹非凡。
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也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妈祖庙——“天后宫”。这座妈祖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由广东、福建的华人渔民共同修建的。据说,当时泗水的渔民常遇海难,有一次,十几艘渔船在海上遇风暴,渔民们呼喊妈祖,见海面出现一道红光,红光里的妈祖手持拂尘,指引他们到一处避风港。事后,渔民们凑钱修建了天后宫,供奉妈祖。如今,天后宫不仅是华人的信仰中心,也吸引了很多土着渔民前来祭拜——他们说,每次出海前祭拜妈祖,都能平安归来。
如今,湄洲岛的妈祖祖庙香火鼎盛,每年都有数十万来自海内外的信徒前来祭拜。祖庙的大殿里,妈祖的神像身着红衣,手持拂尘,面带慈悲,俯瞰着来来往往的信徒。殿外的广场上,有一座高大的妈祖石雕像,高达14.35米,14+35=49,取“七七四十九”之意,寓意妈祖的神力无穷,雕像的目光望向东海,仿佛仍在护佑着每一艘航行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