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7章 颛顼与帝喾:承前启后的神界管理者

黄帝平定蚩尤之乱后,天下初定,可历经数代,天地间的秩序渐渐混乱。彼时人神杂糅,百姓可随意祭祀神灵,巫觋借通神之名蛊惑民众,甚至有部落首领私引天神下凡,争夺土地与子民——天神干预人间事务,致使风雨失序,洪水频发,日月运行有时错乱,百姓苦不堪言。就在这乱象之中,黄帝之孙颛顼应运而生,继黄帝之后整顿神权;而颛顼之后,黄帝曾孙帝喾又承其志,以历法规范人神秩序,二人作为“五帝”中继者,一手筑牢天地界限,一手理顺人神关联,为后世尧舜盛世埋下根基。

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之子昌意,曾降居若水之滨,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二人在若水之畔居住三年,昌仆忽梦吞日,醒后便有身孕,十月期满,生下一子,便是颛顼。这孩子生而灵异,刚出生时便能说话,三岁识天文,五岁知地理,七岁时便常坐在若水岸边,望着天上的星辰出神,仿佛能懂日月运行的规律。

若水是西极的神水,岸边生长着许多奇花异草,水中常有神龟出没,据说这些神龟是水神玄冥的使者。颛顼年少时,曾在岸边遇见一位白发老者,老者身着玄色长袍,脚踩龟背,对他说:“天下将乱,人神无界,唯有你能重定乾坤。”说罢便将一枚玄玉交给颛顼,玄玉入手温润,上面刻着山川星辰的纹路。颛顼接过玄玉,瞬间便懂了许多事——他知晓天神的居所,明白人间的灾祸为何频发,更清楚自己未来的使命。

后来,黄帝年老,召集部落首领商议传位之事,众首领都举荐颛顼,说他“有圣德,能通神明”。黄帝便召颛顼至轩辕之丘,将象征神权的玉琮传给了他,叮嘱道:“我平定蚩尤,定了人间部落之序,却未及整顿天地之界。如今人神相扰,灾祸不断,这担子,便交给你了。”颛顼跪拜接下玉琮,从此便肩负起了整顿神权的重任。

颛顼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巡查天下,亲眼见了人神杂糅的乱象:在东方的蟠木之野,有百姓架起高台,日夜祭祀风神,祈求风调雨顺,可风神被扰得不耐烦,竟刮起狂风,将百姓的房屋吹倒;在南方的交址之地,部落巫觋引火神祝融下凡,借火神之力攻打邻族,大火烧了三个月,草木尽枯;在西方的流沙之滨,有人试图攀爬天梯不周山,想上天盗取天神的宝物,结果被天雷劈中,尸骨无存;而在天地中心的都广之野,神树建木下更是挤满了人——那建木是众帝上下天地的通道,高百仞,树干笔直,顶端枝叶如华盖,凡人只要能爬上树干,便能直达天廷,如今竟有百姓抱着树干向上爬,天神们则在树顶呵斥,乱作一团。

见此情景,颛顼心中已有决断。他回到昆仑之墟,召集天地间的神灵,又唤来自己的两位大臣:重与黎。重生得面如赤铜,双臂有万钧之力,能举千斤重物;黎则面色黝黑,眼神沉稳如大地,手中握着一枚玄圭,能镇住地脉。颛顼立于昆仑之巅,手持黄帝传下的玉琮,声音如雷霆般传遍天地:“昔黄帝定人间之序,今吾当定天地之界!自今日起,神人有别,非吾所许,不得妄通!”

话音刚落,重便应声上前。他走到建木之下,双手握住树干,大喝一声,竟将那百仞神树连根拔起——树根脱离土壤时,大地微微震颤,都广之野的尘土飞扬,空中的天神们惊惶呼喊,那些正顺着建木下往人间的神灵,骤然失去依托,纷纷停在半空。重却不歇,将建木扛在肩上,转身向着天顶飞去,他的身影越来越高,渐渐融入云层,最终将建木立在了天廷的南门,化作一道金色屏障,屏障上刻着颛顼的符文,凡天神无旨意私自下凡的,触碰屏障便会被弹回天廷。

另一边,黎则手持玄圭,走到大地的边缘。他从东海之滨出发,一路向西,将玄圭插入地底,每插一次,地面便升起一道黑色巨柱,巨柱上刻满了地脉符文。这些巨柱从东海一直延伸到西极流沙,再向北连至幽陵,向南达至交址,形成一道无形的界限。凡有凡人试图攀爬天梯、呼唤神灵的,巨柱上的符文便会发光,生出一层透明屏障,将人挡回地面。这便是《国语·楚语》中记载的“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后人称之为“绝地天通”。

绝地天通之后,天地间的秩序渐渐恢复:天神不再随意下凡,风雨顺着时节而来,日月运行有序;百姓也不再妄求通神,转而专注于耕种畜牧。颛顼又规定,只有他与指定的巫觋能与神灵沟通——每逢重大节日,颛顼会在昆仑之墟举行祭祀,以玉琮为媒介,向上天祷告,祈求五谷丰登、百姓平安。有一次,人间遭遇大旱,数月无雨,田地干裂,百姓颗粒无收。颛顼便在昆仑之巅设坛,手持玉琮,对着太阳祷告三日三夜。第三日傍晚,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声滚滚,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滋润了干涸的土地。百姓们欢呼雀跃,对颛顼更加敬畏,从此便奉他为“绝地天通的圣主”。

颛顼晚年,人间又遭遇了一场大洪水——这场洪水比以往更凶猛,从西北的昆仑山发源,顺着黄河而下,淹没了中原的许多部落,百姓们扶老携幼逃上高地,苦不堪言。颛顼看着洪水肆虐,心中焦急,便召集群臣商议治水之事。此时,他的儿子鲧站了出来,主动请缨:“父亲,儿愿去治水,救万民于水火。”

鲧是颛顼的长子,生得高大魁梧,力大无穷,且颇有孝心。颛顼知道治水艰难,却也明白鲧有治水的决心,便点头应允,叮嘱道:“洪水凶猛,不可蛮干,你需多察地形,寻疏导之法。”鲧跪拜接命,带着随从出发了。

鲧走遍了天下,见洪水淹没城池,百姓流离失所,心中不忍。他尝试用土石筑堤,可洪水势大,堤坝刚筑好,便被冲垮;他又试图引洪水入河,可找不到合适的河道,反而让洪水蔓延得更广。就在鲧一筹莫展时,他想起了天帝宫中的“息壤”——那是一种能自生长的神土,撒在地上,便能随水势增高,永不沉没。鲧知道息壤是天帝的宝物,私自盗取会触怒天帝,可看着百姓的惨状,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趁着夜色,鲧悄悄潜入天廷。天廷的守卫见是颛顼之子,并未阻拦。鲧来到天帝的藏宝殿,找到了装息壤的玉盒,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把息壤,揣在怀中,转身下凡。回到人间后,鲧立刻来到洪水最汹涌的地方,将息壤撒向水面——只见那神土落在水里,瞬间化作一座座小山,挡住了洪水的去路。百姓们见洪水退去,纷纷欢呼着围上来,跟着鲧一起用息壤筑起堤坝。

起初几日,洪水果然被挡在堤坝之外,可没过多久,问题便出现了:鲧只知堵截,不知疏导,洪水在堤坝后积聚,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天,天空突然响起惊雷,堤坝轰然崩塌,洪水如猛兽般冲出,比之前更凶猛十倍,淹没了更多的村庄,无数百姓葬身水中。

天帝得知鲧盗取息壤,又因治水不当酿成大祸,震怒不已,派火神祝融下凡,将鲧处死在羽山。鲧临死前,望着滔滔洪水,心中满是不甘,他对天喊道:“我虽治水失败,却有一子名禹,他日他必能完成我的心愿,平息洪水!”说罢,便闭上了眼睛。后来,鲧的尸体三年不腐,天帝派人去检查,竟从他的腹中取出一个婴儿,那便是禹——而禹后来果然继承父志,用疏导之法治理了洪水,成为了一代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