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7章 颛顼与帝喾:承前启后的神界管理者(第2页)

颛顼得知鲧的死讯,心中悲痛,却也明白鲧触犯天条,罪有应得。他站在羽山之巅,望着滔滔洪水,对身边的大臣说:“鲧之过,在蛮干;而洪水之患,非一代能平。待后世有贤能之人,必能解此困局。”不久后,颛顼便将帝位传给了黄帝曾孙、蟜极之子帝喾,叮嘱他“守天地之界,顺日月之序,安万民之心”。

帝喾的出身同样带着神奇。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蟜极之子,生于高辛(今河南商丘一带),故又称“高辛氏”。他生而通灵,刚落地便能自言其名“俊”,三岁便知稼穑之事,五岁便能分辨星辰方位,十岁时便跟着部落的巫觋学习观测天象。

高辛之地有一座灵台,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地方。帝喾年少时,常独自爬上灵台,夜观星象,记录日月运行的轨迹。有一次,他在灵台上观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方,而此时人间正值秋收,可百姓却因不知准确时节,有的提前收割,有的延误时机,导致粮食减产。帝喾心中疑惑,便去问部落的老巫觋:“为何北斗星的方位会变?为何我们不能根据星象来定农时?”老巫觋摇了摇头,说:“星象变化莫测,天神的意志难测,我们只能凭经验判断,哪能精准定夺?”

帝喾不信,依旧每日观测星象。有一夜,他在灵台上睡着了,梦中见到一位身着白衣的神人,神人手持一卷竹简,对他说:“日月运行有常,星辰方位有定,你若能悟透其中规律,便能制定历法,教民农时,这便是你承天之命的职责。”说罢,神人将竹简递给帝喾,帝喾接过一看,竹简上画满了星图和符号,还有关于日月运行周期的记载。他刚想追问,神人便消失了,帝喾也从梦中醒来,手中竟真的握着一卷竹简——正是梦中所见的星图。

从此,帝喾便依据竹简上的星图,结合自己的观测,开始推算历法。他发现,北斗星的斗柄每转一圈,便是一年;斗柄指向东方时,万物复苏,是为春;指向南方时,天气炎热,是为夏;指向西方时,五谷成熟,是为秋;指向北方时,天寒地冻,是为冬。他还观测到,太阳运行一周天,需要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于是便将一年定为三百六十五天,每四年增加一天,称为“闰日”,以调整节气。

帝喾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完善历法,并将其颁行天下。他在都城设立了“历官”,专门负责观测天象、记录节气,又派使者走遍四方,将历法传授给各个部落的百姓。

为了让百姓更容易理解,帝喾还将历法与农时结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立春时,教百姓播种五谷;春分时节,提醒百姓灌溉农田;夏至时,告知百姓避暑防虫;立秋时,督促百姓准备秋收;冬至时,劝百姓储存粮食、休养生息。他还规定,每逢节气变换,部落要举行祭祀仪式,祭祀天地神灵,感谢神灵赐予的丰年,同时也让百姓通过祭祀,敬畏神灵,不忘人神之别——这正是对颛顼“绝地天通”制度的继承与完善:颛顼断绝了人神随意沟通的通道,而帝喾则通过历法,为百姓搭建了一条“顺天时、敬神灵”的合理路径。

历法颁行后,天下百姓受益匪浅。在此之前,百姓因不知农时,常常“春种迟、秋收早”,导致粮食不足;而有了历法后,百姓按节令耕作,五谷产量大增,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有一年,南方的交址部落因地处偏远,没有收到历法,百姓误将秋收时节当成了播种时节,种下的庄稼全部枯死。帝喾得知后,亲自带着历官前往交址,手把手教百姓辨认星象、记忆节气。第二年,交址部落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部落首领带着百姓来到都城,向帝喾献上了最珍贵的粮食,感激地说:“圣主颁行历法,如天降甘霖,救我部落于饥寒之中!”

除了制定历法,帝喾还注重维系人神秩序。他遵循颛顼的规定,只有在重大祭祀时才与神灵沟通,且每次沟通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显对神灵的敬畏。有一次,西方的流沙部落遭遇了蝗灾,蝗虫啃食庄稼,百姓颗粒无收。部落首领派人向帝喾求助,帝喾便在都城的天坛举行祭祀,手持玉圭,对着西方祷告:“流沙之地,百姓受苦,愿天神降下福祉,除灭蝗灾,佑我万民。”祷告后的第三日,西方刮起了一场大风,将蝗虫全部吹走,流沙部落的庄稼得以保全。百姓们都说是帝喾的诚心感动了神灵,对他更加拥戴。

帝喾有许多子女,其中最着名的便是女儿嫦娥。嫦娥生得容貌绝美,聪慧善良,且精通音律,常常在帝喾的宫中弹奏琴瑟,琴声悠扬,连宫中的鸟儿都会停在窗前倾听。

后来,嫦娥嫁给了后羿——后羿是当时有名的神射手,曾在帝尧时期射下九日,救万民于酷暑之中。后羿射日之后,西王母为了奖赏他,赐给了他一粒不死药,告诉他:“此药服之,可长生不老,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离开嫦娥,便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约定等他们二人都年老后,一起服用,永远相伴。

嫦娥将不死药藏在一个玉盒里,放在床头的柜子上。可这件事被后羿的弟子逢蒙知道了——逢蒙嫉妒后羿的射术,也渴望成仙,便想偷走不死药。有一天,后羿外出狩猎,逢蒙趁机来到后羿家中,手持长剑,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逢蒙心术不正,若他服下不死药成仙,定会为祸人间,便假装答应,转身去拿玉盒,趁逢蒙不注意,打开玉盒,将不死药吞了下去。

刚吞下不死药,嫦娥便觉一股暖流从腹中升起,四肢百骸都变得轻飘飘的,仿佛没有了重量。屋顶的茅草突然自动分开,一道白光从空中照下,将她笼罩。嫦娥不由自主地向上飘去,穿过屋顶,飞过树林,向着月亮的方向飞去。她低头望去,只见后羿正从远处赶来,手中握着弓箭,看到空中的她,惊呼着伸出手,却只能抓住一片虚空。嫦娥的眼泪掉下来,化作一颗颗流星,落在人间。

嫦娥越飞越高,月亮在她眼中越来越大,最终,她落在了月宫的桂树下。月宫里一片清冷,只有一棵高达五百丈的桂树,树下有一只雪白的玉兔,正蹲在石臼旁捣药;还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名叫吴刚,正拿着斧头砍伐桂树——那桂树有自愈之力,砍下去的伤口瞬间便会愈合,吴刚砍了千年,也没能将树砍倒。

嫦娥站在桂树下,望着人间的方向,心中满是思念。她不知道,后羿回到家中,见不到嫦娥,悲痛欲绝,便在院中摆上嫦娥爱吃的水果,对着月亮祷告。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也纷纷在月下摆放祭品,祈求嫦娥平安。后来,帝喾得知女儿成仙,虽心中不舍,却也为她感到欣慰,便命人在都城修建了月神庙,供奉嫦娥的神像,让百姓世代祭祀。

颛顼与帝喾,作为“五帝”中的两位圣君,一手承黄帝之业,一手启尧舜之治,其功绩跨越了天地人三界。颛顼以“绝地天通”确立了神权垄断,断绝了人神随意沟通的乱象,让天地秩序重归清明;帝喾则以“制定历法”规范了人神关联,让百姓通过顺天时、敬神灵,既不违逆神意,又能安居乐业——二人一“断”一“连”,一“立界”一“定序”,共同筑牢了天地间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