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集:糖龙与健康
糖龙的草木新香
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时,林小满已经蹲在生态原料基地的田埂上,手里捏着一株刚冒芽的紫苏。露水沾湿了她的布鞋,指尖却能清晰触到叶片上细密的绒毛——这是去年和食品学院合作培育的品种,据说加到糖液里,能让糖龙多几分清冽的香气。
“小满,别蹲那儿了,张教授的团队到了!”陈砚的声音从基地门口传来,他身边跟着几个穿白大褂的人,为首的中年女人戴一副银框眼镜,手里捧着个笔记本,正是中医药大学的张敏教授。
林小满连忙站起身,拍了拍裙摆上的泥土,快步迎上去。去年糖龙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后,团队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拓展技艺的边界,陈砚偶然在古籍里看到“糖龙配料含草木,食之可润脾”的记载,便拉着她找到了张教授的团队,想研究传统糖龙原料里的养生门道。
“张教授,您看这片紫苏,长得比去年好太多了。”林小满指着田埂边的作物,眼里满是欣喜。基地里种的不只是紫苏,还有甘草、金银花、薄荷,都是古籍里提到过的糖龙配料,如今被精心培育在这片梯田里,晨雾中透着淡淡的草木香。
张教授蹲下身,轻轻拨了拨紫苏叶,又从包里拿出个小巧的检测仪,贴近叶片扫描:“不错,黄酮类物质含量比预期高。我们做过实验,这种紫苏加到糖里,既能中和甜腻,还能帮助消化——正好解决传统糖龙糖分太高、不宜多吃的问题。”
林小满心里一动。她从小就听师父说,以前村里孩子馋糖龙,师父总会控制量,说“甜的吃多了伤脾胃”。要是能做出低糖又保健的糖龙,不仅孩子能多吃几口,说不定还能让更多注重健康的人接受这门手艺。
一行人往作坊走时,远远就看见王叔坐在门槛上,手里摩挲着一把旧铜勺。他看见张教授一行人,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皱,却还是站起身,往作坊里让:“进来吧,熬好的糖浆还温着。”
作坊里飘着熟悉的糖香,却又多了几分草木的清味——铜锅里,麦芽糖浆正微微翻滚,表面浮着几片金银花。张教授走过去,用勺子舀起一点糖浆,放在鼻尖轻嗅,又滴了几滴在检测管里:“糖分控制在35%,比传统糖龙低了近一半,再加上金银花的清热成分,这配方基本能满足保健需求了。”
王叔站在一旁,看着张教授手里的检测管,没说话。林小满知道他在担心什么——老匠人总觉得,手艺里的“感觉”比数据重要,如今用仪器测成分、算比例,在他眼里,像是把糖龙的“魂”给量化了。
果然,等张教授一行人走后,王叔才开口:“小满,这糖龙要是没了以前的甜劲,还叫糖龙吗?”他拿起一块传统糖龙的残片,放进嘴里,慢慢嚼着,“以前村里办喜事,我做的糖龙能甜到人心坎里,现在要减糖,还要加这些草木,会不会把老祖宗的味道改没了?”
林小满坐在王叔身边,拿起一块刚做的低糖糖龙,递给他:“王叔,您尝尝,不是完全没甜味,只是多了点草木香。”她看着王叔接过糖块,放进嘴里,眼神里满是期待。
王叔慢慢嚼着,眉头渐渐舒展开:“嗯?还有点薄荷的凉味,不腻口。”他又咬了一口,“这味道……倒也不算差。”
林小满笑了:“张教授说,我们还能根据不同需求调配方,比如给老人做加甘草的,润嗓子;给孩子做加山楂的,助消化。这样一来,糖龙不只是零食,还能变成‘养生小食’,不是更好吗?”
王叔没再反驳,只是拿起铜勺,往铜锅里添了点薄荷碎,手腕转动着,糖液在石板上画出一道弧线。林小满看着他的动作,知道他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
没过多久,团队就和市里的一家药企签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保健型糖龙。药企负责生产低糖糖浆和提取草药成分,双生谷负责糖龙的塑形技艺,双方还一起设计了新的包装——透明的玻璃瓶里,卧着一条小巧的糖龙,瓶身上印着草药成分和养生功效,看起来精致又健康。
第一批样品做出来时,恰逢双生谷的糖龙文化节。林小满和陈砚把样品摆在展馆前的摊位上,旁边放着检测报告和养生说明。一开始,游客们只是好奇地围着看,没人敢轻易尝试——在大家眼里,糖龙就是甜滋滋的零食,和“保健”实在扯不上关系。
“这糖龙真的能助消化?”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拿起一瓶,疑惑地问。孩子拽着她的衣角,盯着玻璃瓶里的糖龙,眼里满是渴望,却被妈妈按住了手:“甜的吃多了不好。”
林小满连忙走过去,拿出一小块低糖糖龙,递给孩子:“阿姨,您让孩子尝尝,这糖龙糖分低,还加了山楂,助消化的。”她又把检测报告递过去,“您看,糖分比普通糖果还低,而且这些草药成分都是经过检测的,安全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