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82集:AI创作大赛

Ai与糖火

双生谷的糖香总比别处更绵长些。三月的风裹着熬糖的焦甜掠过青石板路时,林小满正蹲在糖龙展馆的全息投影前,看虚拟的阿竹——那位糖龙技艺的初代传承人——捏出第一只鳞爪分明的糖龙。投影里的糖液金黄透亮,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光影里淌出来,落在她摊开的掌心上。

“小满,发什么呆?材料都要搬完了。”师哥陈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肩头扛着半袋产自生态原料基地的麦芽糖浆,袋口渗出的糖汁在阳光下亮晶晶的。

林小满猛地回神,指尖还残留着想象中糖液的温热。她站起身拍了拍裙摆,快步走向堆放工具的仓库:“来了!师哥,你说这次Ai大赛,真的会有人来吗?”

这话问得没底气。自从去年团队推出“古法级”与“创意级”双轨技艺体系,老匠人王叔就没少跟陈砚争执,说“创意级”是把老祖宗的手艺往歪路上带。如今要搞Ai辅助创作,更是把“科技”和“传统”这两个常被放在对立面的词绑在了一起,林小满夜里总听见王叔在作坊里敲着铜勺叹气,那声音比熬糊的糖液还沉。

陈砚把糖浆袋放在货架上,弯腰揉了揉腰:“放心,报名名单我看过,有二十多组呢,还有从上海来的大学生团队。”他直起身时,目光落在仓库墙上挂着的“糖龙技艺百年计划”横幅上,“守正和创新本来就不是单选题,这次大赛,说不定能让大家看到另一种可能。”

林小满点点头,却还是忍不住望向窗外。展馆外的老槐树上,几只麻雀正啄食去年残留的槐米,风一吹,树枝摇晃着,像极了她此刻悬着的心。她从小在双生谷长大,跟着师父学熬糖、塑形,指尖被滚烫的糖液烫出的疤痕,都是她对这门手艺的执念。可现在,要让她用Ai设计糖龙造型,总觉得像是隔着一层玻璃摸糖,不真切。

离大赛还有三天时,参赛者陆续抵达双生谷。林小满负责接待一组叫“糖星漫游”的大学生团队,领头的男生戴黑框眼镜,说话时总爱推眼镜,叫周子昂。他们的行李箱里装着笔记本电脑、数位板,还有几盒标注着“食品级3d打印材料”的东西,看得林小满眼花缭乱。

“林老师,我们想先看看传统糖龙的制作流程,找些灵感。”周子昂推了推眼镜,眼神里满是期待。

林小满带着他们去了作坊,王叔正在熬糖。铜锅里的麦芽糖浆在文火上慢慢翻滚,泛起细密的泡沫,王叔手持长勺,手腕轻轻转动,糖液便在石板上画出流畅的弧线。阳光透过天窗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竟让那略显佝偻的身影有了几分神圣感。

“王叔,这是来参赛的大学生,想看看您熬糖。”林小满轻声说。

王叔停下动作,抬眼扫过周子昂一行人,目光在他们手里的笔记本电脑上顿了顿,没说话,只是往铜锅下添了块木炭。空气里的糖香更浓了,周子昂和队友们却不敢出声,只盯着石板上渐渐成型的龙身,连呼吸都放轻了。

等王叔把最后一片龙鳞捏好,周子昂才小心翼翼地问:“王叔,您觉得用Ai设计糖龙,会丢了老手艺的魂吗?”

王叔放下铜勺,用布擦了擦手,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魂是什么?是糖液的温度,是捏鳞时的力道,是龙眼里的那点灵气。Ai能算出龙鳞的弧度,算不出熬糖时火候的变化;能画出好看的造型,画不出手上的老茧。”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周子昂手里的电脑上,“但你们年轻人愿意来学,总比让这手艺烂在我手里强。”

那天下午,周子昂团队在作坊里待了很久,他们用手机拍下王叔熬糖的每一个步骤,还录了音。林小满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心里的不安渐渐少了些——或许,Ai真的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搭一座桥,让传统手艺走到更年轻的人面前。

大赛开幕那天,双生谷挤满了人。舞台设在糖龙展馆前的广场上,背景板是用糖液绘制的“Ai与糖火”四个大字,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陈砚作为主持人,站在台上笑着说:“今天,我们要让科技的光,照亮传统的糖火。”

参赛作品陆续亮相时,林小满才真正明白陈砚这话的意思。有一组参赛者用Ai模拟了敦煌壁画里的飞天造型,糖龙的身体缠绕着飘带,翅膀用透明糖丝制成,阳光一照,竟真有几分飞天起舞的错觉;还有人结合了赛博朋克风格,用黑色糖膏做龙身,再用可食用荧光粉勾勒出电路纹路,夜里看像一条穿梭在城市霓虹里的龙。

最让林小满惊艳的是周子昂团队的作品——《星轨龙》。他们先用Ai分析了双生谷的星空数据,设计出龙身的弧度与星轨的走向,再用熬到七分熟的麦芽糖浆塑形。龙身是渐变的蓝色,从浅蓝到深蓝,像从夜空里摘下来的星子;龙鳞用特制的糖片拼接而成,每一片上都有细微的纹路,那是Ai根据北斗七星的排列计算出的图案。更妙的是,他们在龙腹里藏了小小的Led灯,通电后,龙身仿佛真的缀满了星星,连王叔都忍不住凑上前,用粗糙的手指轻轻碰了碰龙鳞,小声说:“这糖,竟能做出星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