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81集:传承断层警示

火种照山月

林砚的越野车在盘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最后一段路连硬化路面都没有,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刺耳的声响,像是在叩问这片沉寂的大山。导航早就没了信号,她凭着纸上画的简易路线,终于在黄昏时分看到了山坳里的麻溪村——这是“火种计划”派给她的第一站,一个连糖龙技艺名字都快被遗忘的地方。

村口的老槐树下,村支书老周正领着几个人等她。见车停下,老周黝黑的脸上堆起笑,伸手要帮她提行李箱:“林老师,可把你盼来了!俺们村呐,上回有人做糖龙,还是三十年前李老匠在世的时候哩。”

林砚跟着老周往村里走,脚下的土路沾着湿泥,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村里大多是老旧的土坯房,偶尔有几座新盖的二层小楼,却透着几分冷清。“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娃,”老周叹着气,“俺们想把糖龙捡起来,可没人会啊,听说你们搞‘火种计划’,俺立马就报了名。”

当晚,老周在村委会腾出一间屋子给林砚当教室,又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喊了一嗓子,说城里来的老师要教做糖龙。林砚以为至少会有几个中年人来看看,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教室里只坐了三个老人和两个半大的孩子。

“林老师,对不住啊,”其中一个戴蓝布头巾的老人搓着手,“大伙儿要么觉得这玩意儿不能当饭吃,要么觉得学不会,就俺们几个还念着老手艺。”老人叫赵桂兰,年轻时给李老匠打过下手,还记得点熬糖的皮毛。

林砚没灰心,她把带来的工具一一摆出来:黄铜的小锅、长柄的木勺、刻着简单花纹的模具,最后拿出一袋白砂糖。“咱们先从熬糖学起,”她笑着说,“糖龙的魂,就藏在这一锅糖里。”

熬糖是个细致活儿,火大了会糊,火小了糖不化。林砚往锅里倒上糖和水,开了小火,用木勺慢慢搅动。赵桂兰凑在旁边看,突然说:“李老匠那时候,熬糖用的是柴火灶,还得时不时添点松针,说这样熬出来的糖有股子清香味。”

林砚眼睛一亮:“那咱们下次就试试柴火灶!传统技艺里的这些小窍门,才是最该传下来的。”

两个孩子一个叫石头,一个叫丫丫,是表兄妹,爸妈都在外地打工。起初他俩只是凑个热闹,可看着白砂糖在锅里慢慢变成琥珀色的糖浆,再被林砚捏成小小的龙尾巴,眼睛里渐渐有了光。石头忍不住问:“林老师,糖龙真的能像传说里那样,保佑庄稼丰收吗?”

林砚蹲下来,摸了摸石头的头:“糖龙是咱们老祖宗的念想,把它做出来,就是把这份念想传下去。只要有人记得它,它就能一直‘保佑’咱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接下来的日子,林砚每天都在村委会教大家做糖龙。起初只有五个人,后来有个叫王秀的妇女听说了,也来凑热闹。王秀的丈夫在镇上开了个小超市,她想学会了做糖龙,逢年过节摆在超市里卖,说不定能多赚点钱。

“熬糖的时候要顺时针搅,不能停,不然糖会沉底,”林砚手把手教王秀握木勺,“你看,糖浆挂在勺上能拉出细丝,就说明熬好了。”王秀学得很认真,她手巧,没过几天就能捏出简单的龙身了。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村里的柴火不够用,熬糖得用大量的柴,老周跑了好几个山头才凑够;白砂糖要从镇上买,一次买多了怕化,买少了又不够用;最头疼的是,石头和丫丫要上学,只有放学后能来学,进度慢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