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81集:传承断层警示(第2页)

有天晚上,林砚正在整理教学笔记,赵桂兰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来找她。“林老师,俺看你这些天累得眼圈都黑了,”赵桂兰把粥放在桌上,“俺们都知道学手艺难,可俺们不想放弃,你可别嫌俺们笨啊。”

林砚喝着甜丝丝的红薯粥,心里暖烘烘的。她想起出发前,“火种计划”的负责人陈姐跟她说的话:“偏远地区的传承断层,不是因为没人想学,而是因为没条件、没门路。你们这些骨干传承人,就是要把路给他们铺好。”

第二天,林砚给陈姐打了个电话,说了麻溪村的情况。陈姐很快就回复她,会协调镇上的供销社,定期给村里送白砂糖;还会联系县里的扶贫办,给村里批一批柴火补贴。“还有,”陈姐说,“我已经跟村里的小学沟通过了,每周三下午给孩子们加一节糖龙课,让你能集中教学。”

问题解决了,大家的学习热情更高了。王秀试着做了几尊小糖龙,拿到镇上的超市卖,没想到很快就被抢光了。“有人说这糖龙好看又好吃,还问下次什么时候再做,”王秀兴奋地跟林砚说,“俺打算多做些,过年的时候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石头和丫丫进步也很快,丫丫心思细,能在糖龙身上刻出小小的花纹;石头力气大,捏龙身的时候特别结实。有次学校举办手工比赛,丫丫把自己做的糖龙拿去参赛,还得了二等奖。“老师和同学都夸我的糖龙好看,”丫丫拿着奖状跑来找林砚,眼睛里闪着光,“我以后要做最好看的糖龙,让爸妈也看看!”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林砚的驻点教学快结束了。临走前,她想在村里办一场糖龙展,让大家都看看自己的成果。老周把村委会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王秀做了二十多尊糖龙,有大有小;赵桂兰做了一尊最大的,龙身上刻着“麻溪村”三个字;石头和丫丫做了两尊小糖龙,摆在最前面,像是守护着大家的成果。

展那天,村里的人都来了,连隔壁村的人都闻讯赶来。大家围着糖龙看,有的拍照,有的称赞,还有人问能不能学做糖龙。老周笑得合不拢嘴:“林老师,你这‘火种’算是在俺们村点着了!以后俺们就靠自己传下去,绝不让这手艺断了!”

林砚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她拿出手机,给陈姐发了张糖龙展的照片,配文:“麻溪村的火种已点燃,下一站,我准备出发了。”

越野车再次驶离麻溪村时,村口的老槐树下站满了人。赵桂兰挥着手里的蓝布头巾,王秀抱着一尊刚做好的糖龙,石头和丫丫喊着“林老师再见”。林砚隔着车窗挥手,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她知道,“火种计划”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像麻溪村这样的地方等着她去,还有很多老手艺等着被唤醒。但她不害怕,因为她看到了希望——那希望藏在赵桂兰布满皱纹的手里,藏在王秀认真的眼神里,藏在石头和丫丫灿烂的笑容里,更藏在每一尊糖龙身上,等着被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下去。

山风吹过车窗,带着淡淡的糖香。林砚握着方向盘,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下一个村子,还在等着她去播撒火种。而这火种,会在大山里慢慢燃烧,照亮每一条传承的路,让古老的技艺,永远不会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