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80集:跨界联名

金箔糖龙:一场跨越百年的味觉与奢品对话

:霜降过后,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尽,林砚就踩着青石板路往糖坊跑。竹编蒸笼里的麦芽香混着山间寒气飘出来时,他看见阿婆正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捏着块暖玉似的糖坯,指腹翻飞间,一条鳞爪分明的小龙正慢慢成型。

“阿婆,纪梵希那边的人今天到。”林砚把烫好的粗布围裙递过去,指尖还沾着昨晚修改的设计稿油墨。作为糖龙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他三十岁这年接到了个“破天荒”的合作——法国奢侈品牌纪梵希要和他们联名,推出限量版糖龙饰品。

老槐树上的喜鹊叫了两声,阿婆停下手里的活,指腹蹭过糖龙的鳞片:“记住,糖是活的,金箔是亮的,但根不能丢。”她从竹筐里翻出个漆木盒,里面躺着片压得平整的金箔,是十年前一位老匠人送的,“当年他说,好糖配好金,才不算糟蹋手艺。”

上午十点,纪梵希亚太区创意总监艾莲娜带着团队走进糖坊。高跟鞋踩在青石板上的声响,和糖灶里柴火的噼啪声撞在一起,竟意外和谐。艾莲娜蹲在阿婆的工作台前,看着那块琥珀色的糖坯在掌心慢慢变成龙形,眼睛亮得像藏了星光:“这是有温度的艺术,比我们橱窗里的珠宝更动人。”

合作的第一个难题,出在“食用”与“装饰”的平衡上。纪梵希团队最初想把糖龙做成胸针,用金属底座固定,但林砚摇了摇头:“糖龙的魂在‘可食’,要是只能看不能尝,就成了普通摆件。”他带着艾莲娜去后山的糖料田,指着长势正好的甘蔗说:“这些原料要熬足七个时辰,火候差一点,口感就会发涩,金箔得在糖坯半凉时贴,早了会化,晚了粘不牢。”

艾莲娜蹲在田埂上,用指尖捏了点刚榨的蔗汁尝了尝,忽然笑了:“我们可以做两套设计,一套是可食用的礼盒款,配鎏金托盘;另一套是树脂复刻的饰品,把金箔糖龙封在里面,保留它最完整的形态。”这个提议让林砚眼前一亮,他想起阿婆常说的“守正不泥古”,或许这就是传统技艺该有的新模样。

接下来的一个月,糖坊成了跨界实验室。纪梵希的设计师们带来了最新的3d建模技术,把糖龙的鳞片拆解成28个弧度,却在看到阿婆手工捏制的糖龙时,又把模型改了三遍——电脑算不出指腹按压时的细微力道,更算不出糖坯在温度变化中自然形成的肌理。

林砚则在研究天然色素的搭配。为了做出纪梵希标志性的墨蓝色糖龙,他试过用蝶豆花粉、蓝莓汁,甚至后山的野生紫苏,都达不到理想的饱和度。直到某天清晨,他看见阿婆用枫香树的树脂给竹筐上漆,忽然有了灵感:“用树胶调和色素怎么样?既能保持颜色,又不会影响口感。”

试验到第五次,一块泛着幽蓝光泽的糖坯终于成功。林砚小心翼翼地把24k可食用金箔贴在龙角上,阳光透过糖坊的木窗照进来,金箔的微光在糖龙身上流转,像是把整片星空都嵌进了琥珀里。艾莲娜看到成品时,忍不住用指尖碰了碰龙鳞:“这不是饰品,是能吃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