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集:社区博物馆
糖龙巷语
暮春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和平里社区的青砖巷,林秀兰蹲在居委会门口的石阶上,指尖捏着块快要融化的麦芽糖,正把最后一点糖液捏成小龙的尾巴。糖龙通体琥珀色,龙鳞用牙签刻得歪歪扭扭,却在阳光下泛着暖光——这是她给孙子小宝做的,可惜小宝去年跟着儿子去了外地,这糖龙只能摆在窗台上,渐渐蒙上了灰。
“林姨,您又在做糖龙呐?”居委会的小王抱着摞文件路过,弯腰看了眼她手里的活计,“上次您说想让街坊们都学学这手艺,我们主任跟街道商量了,想把旧活动室改成微型糖龙博物馆,您看怎么样?”
林秀兰的手顿了顿,糖液滴在石阶上,凝成小珠子。她这辈子跟着父亲学做糖龙,从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到鬓角染霜的老太太,手里的糖勺没停过。年轻时在庙会摆摊,糖龙刚出锅就被抢空;后来社区改造,庙会没了,这手艺也渐渐没人学。如今听说要建博物馆,她眼眶突然热了:“真能成?我这手艺,还有人愿意看?”
“怎么没人看!”小王把文件往怀里拢了拢,声音亮起来,“张叔家的儿子是做新媒体的,说能帮着拍视频;楼下开烘焙店的李姐,说能提供材料;就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赵大爷,都主动说要捐他收藏的老糖模子呢!”
消息像长了翅膀,没两天就传遍了和平里。周末上午,旧活动室的门刚打开,街坊们就涌了进来。五十多岁的老周扛着工具箱,里面装着他连夜打磨的木展架;刚毕业的大学生苏晓背着笔记本电脑,说要给每个展品做电子标签,扫码就能听制作者的故事;三岁的妞妞拽着妈妈的衣角,举着颗水果糖:“阿姨,我能把糖粘在龙身上吗?”
林秀兰站在人群中间,手里捧着父亲留下的铜糖勺,勺柄被岁月磨得发亮。她清了清嗓子,声音有些发颤:“做糖龙不难,熬糖是关键。糖和水按三比一的比例,小火慢熬,熬到琥珀色就成。”说着,她把煤气灶搬到活动室中央,不锈钢锅里倒上白砂糖和水,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糖粒渐渐融化,空气里飘起甜甜的香气。
街坊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李姐伸手试了试锅壁的温度,笑着说:“这跟做曲奇的糖霜有点像,我回头试试用黄油调糖,说不定能让糖龙更耐放。”老周蹲在旁边,用竹条编了个小架子:“等会儿做好了糖龙,我给它搭个‘龙架’,让它看起来像飞着似的。”
苏晓举着手机录像,镜头扫过每个人的脸——林秀兰专注地搅着糖液,额角沁出细汗;妞妞踮着脚,眼睛盯着锅里的糖,口水都快流出来;赵大爷从布包里掏出个老糖模子,模子上刻着“龙凤呈祥”,是他年轻时从旧货市场淘来的。
筹备了半个月,博物馆终于要开馆了。开馆那天是六一儿童节,林秀兰特意做了条一米长的“母子龙”,大龙背着小龙,龙身上用山楂汁画了星星和月亮。苏晓把电子标签贴在龙底座上,扫码就能听到林秀兰的声音:“这是给小宝做的,希望他在外地也能想起姥姥的糖香。”
居委会主任剪彩时,没拿剪刀,而是用林秀兰熬好的糖液浇在彩带上,琥珀色的糖丝把红绸粘成蝴蝶结,引得街坊们拍手笑。大家排队参观,展品不多,却样样藏着故事:李姐做的“鲜花糖龙”,龙背上裹着新鲜的洋桔梗,甜香里混着花香;老周用竹条和糖液做的“竹骨糖龙”,轻轻一碰,龙鳞还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妞妞的展品是颗粘在纸板上的水果糖,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给妈妈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