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64集:生态原料

糖叶生绿:一场从根脉开始的传承革命

双生谷的六月总是裹着黏腻的热,风里飘着熬糖时特有的焦甜香,可这份熟悉的甜,最近却成了压在林砚心头的石头。他蹲在传承基地后院的空地上,指尖捻起一片发黄的甘蔗叶,叶脉里的水分像被抽干了似的,一捏就碎。

“又枯了?”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团队里负责原料采购的老周,手里还拎着半袋刚送来的糖料,“今年南方旱,甘蔗减产三成,价格涨了快一半,更糟的是——”老周把袋子往石桌上一放,倒出几颗泛着黑斑的甜菜根,“这批甜菜根农残超标,熬出来的糖液发苦,根本没法做糖龙。”

林砚站起身,望着基地里一排排空荡荡的原料架,眉头拧成了结。他是糖龙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三年前接下传承基地时,师父千叮万嘱“原料是根”,可现在,这“根”快扎不住了。前阵子环保局来考察,指着基地后门外堆积的甘蔗渣和废弃糖料包装袋,语气严肃:“传统技艺要传承,但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你们这原料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再这么下去,怕是要影响非遗后续的评级。”

那天的话像根刺,扎得林砚夜里睡不着。他翻出师父留下的古籍,里面记载着初代传承人阿竹“取于自然,还于自然”的理念,可现代种植为了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收割后废料随意丢弃,哪里还有“还于自然”的影子?“要是能有不用破坏环境,还能循环种的糖料就好了。”林砚对着古籍叹气,手指无意间划过书页上一句模糊的批注——“双生谷北坡,有野蔗,叶可肥土,汁可熬糖”。

第二天一早,林砚就扛着锄头往双生谷北坡走。北坡是片没人打理的荒坡,长满了齐腰的野草,他扒开草丛,果然在石缝里发现了几株低矮的植物,叶子比普通甘蔗窄,茎秆细弱,却透着韧劲,掐开一点茎皮,清甜的汁水立刻渗了出来。

“这是野生甘蔗的变种!”跟着来的农业大学教授陈默眼睛一亮,掏出检测仪测了测土壤,“你看,这植物根系能固氮,落叶腐烂后还能改良土壤,根本不用施化肥。而且它耐旱,在石缝里都能活,太适合循环种植了!”

林砚的心一下子活了。他立刻召集团队,提出培育可循环糖料作物、建“生态原料基地”的想法,可刚说完,就有人皱起了眉。负责技艺教学的张叔摆了摆手:“小林,不是我泼冷水,这野生甘蔗产量这么低,熬十斤糖要耗上百斤原料,咱们做糖龙讲究‘形准味纯’,万一这糖液口感不对,砸了招牌怎么办?”

“还有建基地的钱,”财务大姐翻着账本,“咱们去年刚修了非遗展馆,账上没多少余钱,租地、买设备、请农科团队,哪一样不要钱?”

会议室里的空气沉了下来,林砚看着大家脸上的犹豫,突然想起上个月去留守儿童学校开公益课的场景。孩子们拿着用传统糖料做的糖龙,仰着小脸问:“林老师,以后我们还能做这么甜的糖龙吗?会不会有一天,糖料用完了?”

“会有的,肯定会有的。”林砚当时是这么回答的,可现在,他知道自己必须守住这个承诺。他站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木盒,里面是师父传给他的第一块糖龙成品,糖衣已经有些融化,却还能看出精致的龙鳞纹路。

“师父说过,‘技艺活着,才是最好的传承’。可要是连原料都没了,技艺怎么活?”林砚把木盒递给大家传看,“这野生甘蔗是双生谷自己长出来的,是咱们糖龙技艺的‘根’。现在,咱们要做的就是把这‘根’护好,让它长出新的绿来。钱的事我来想办法,咱们先试试培育,行不行?”

看着木盒里那块旧糖龙,大家沉默了片刻,张叔率先点了头:“我跟着你干,大不了咱们多熬几锅,总能调出好口感。”其他人也纷纷应和,会议室里的气氛重新热了起来。

接下来的三个月,林砚和陈默教授的团队扎在了北坡。他们把野生甘蔗移栽到试验田,每天记录生长数据,调整种植密度,尝试用落叶和甘蔗渣制作有机肥。一开始,幼苗长得很慢,还总被害虫啃食,林砚夜里就打着手电筒在田里守着,看到虫子就用手抓,手上被划得全是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