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集:生态原料(第2页)
有一次,连续下了三天暴雨,试验田被淹了。林砚和团队成员跳进齐腰深的水里,一棵一棵把甘蔗苗扶起来,用塑料布挡住泥水。等水退了,他们又蹲在田里检查,发现有几株苗的根烂了,林砚心疼得眼圈发红,陈默拍着他的肩膀说:“别急,咱们再试,植物比咱们想的要顽强。”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年,试验田终于有了起色。改良后的糖料作物长得比野生品种高大,茎秆里的糖度达标,而且落叶腐烂后,土壤变得越来越肥沃,连旁边的杂草都长得更绿了。林砚带着团队第一次用新糖料熬糖,看着琥珀色的糖液在锅里慢慢冒泡,甜香里没有一丝杂味,张叔尝了一口,笑着说:“就是这个味!比以前的糖还纯!”
可建基地的钱还是没着落。林砚跑了好几家企业寻求合作,都被拒绝了,有人说“环保是赔本买卖”,有人说“传统技艺没必要搞这么复杂”。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之前来考察的环保局工作人员带来了好消息——当地政府有一笔非遗生态保护专项资金,专门支持传统技艺与环保结合的项目,他们的“生态原料基地”符合申报条件。
林砚立刻准备申报材料,熬夜写方案,把基地的规划、糖料作物的循环种植模式、对非遗传承的意义一笔一笔写清楚。提交材料那天,他站在政府大楼前,手心全是汗,直到半个月后接到审批通过的电话,他才终于松了口气。
基地开工那天,双生谷的村民都来帮忙。有人平整土地,有人搭建灌溉系统,孩子们也跟着在田里捡石头,嘴里唱着林砚教他们的糖龙童谣。林砚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突然觉得,这基地不只是种糖料的地方,更是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的地方。
基地建成后,林砚请了村里的农户来管理,教他们循环种植的方法。甘蔗收割后,叶子和渣子用来做有机肥,剩下的茎秆熬糖,熬糖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用来灌溉,真正实现了“取于自然,还于自然”。有农户算了一笔账,种这种循环糖料,不用买化肥农药,成本降了不少,而且收购价比普通糖料高,一年能多赚好几万。
最让林砚开心的是,孩子们对糖龙的兴趣更浓了。每次基地组织参观,孩子们都会围着田里的糖料作物问东问西,有的还会小心翼翼地摘一片叶子,说要带回家做书签。有个叫小宇的留守儿童,之前在公益课上总是沉默寡言,自从跟着农户学种糖料后,变得开朗了很多,他说:“我要好好种糖料,以后做最甜的糖龙,寄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
这天,基地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国际手工艺认证机构的专家。他们参观了糖料种植园,看着有机肥堆里蠕动的蚯蚓,尝了用新糖料做的糖龙,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你们不仅守住了传统技艺,还让它变得更环保、更有生命力。这种‘绿色传承’,值得在全世界推广。”
送走专家后,林砚站在基地的了望台上,望着一望无际的糖料田。风拂过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唱一首绿色的歌。他想起师父临终前的话:“传承不是把技艺锁在盒子里,而是让它跟着时代走,跟着人心走。”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糖龙的“根”,不仅在技艺里,在原料里,更在这片被用心守护的土地里,在每个人对传统与未来的期待里。林砚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刚做好的糖龙,糖衣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绿光,那是生态糖料特有的颜色,也是传承新生的颜色。
他咬了一口,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温暖。他知道,这条“绿色传承”的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这片糖料田还在,只要还有人愿意为这份传承付出,糖龙就会一直“活”下去,带着双生谷的甜,带着绿色的希望,走向更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基地的牌子上,“糖龙生态原料基地”几个字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林砚看着远处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听着他们清脆的笑声,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属于糖龙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而每一个新的篇章,都会比过去更甜、更绿、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