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62集:代际对话

糖龙座谈会:老竹与新芽

双生谷的秋阳总带着蜜色,透过糖龙非遗展馆的雕花窗棂,在长条木桌上洒下斑驳光影。桌上摆着两样东西:左侧是老匠人阿松带来的清代糖刀,铜柄包浆温润;右侧是95后传承人林小满的平板,屏幕亮着3d糖龙设计图。长条桌两端,二十来把木椅渐渐坐满,“老传承人vs青年创客”座谈会,要在这甜香萦绕的空间里开场了。

主持人是文化馆的周老师,他刚把“守正”“创新”两个木牌分别放在桌两端,就见阿松慢悠悠站起身。老人今年七十三,袖口总沾着点糖霜,说话时习惯性摩挲着手里的糖刀:“先给大伙说段旧事吧。二十年前双生谷遭洪水,我爹把家里最后一口麦芽糖倒进锅里,说‘糖龙不能断’。我们爷俩在临时棚里熬糖,柴火不够就拆了床板,熬到第三锅,糖液终于能拉出透亮的丝——那时候哪想过创新?能把老祖宗传的‘三火两凉’熬糖法守住,就不错了。”

他顿了顿,从布包里掏出个铁皮盒,打开是块泛黄的糖龙残片:“这是我爹十八岁做的,你看这龙鳞,得用小刻刀一片一片旋,每片角度差半分,龙就没了精气神。现在有人说‘简化步骤也能成’,可简化了,这糖龙还是双生谷的糖龙吗?去年有个小伙子用机器压糖龙,快是快,可龙眼睛是圆的——老规矩里,龙睛得是‘上挑三分,含光七分’,那是咱谷里人对好日子的盼头,能改吗?”

阿松的话像颗石子,在年轻人里溅起小声议论。林小满攥了攥平板,指尖划过屏幕上自己设计的“樱花糖龙”——传统糖龙多是红金两色,她却加了粉白樱花纹,还把龙尾设计成飘带模样。等阿松坐下,她立刻站起来,声音清亮:“松爷爷,我特别敬重您守了一辈子老手艺,但您看这张图。去年我在短视频上发了樱花糖龙的制作过程,单条视频点赞破百万,好多外地游客专门来双生谷,就为看一眼这种‘不一样的糖龙’。”

她把平板往中间推了推,屏幕里的3d模型缓缓旋转:“我没改‘三火两凉’的熬糖法,糖液还是得熬到‘滴水成珠’,但我加了可食用的樱花粉,还把传统的‘坐龙’改成了‘游龙’——年轻人喜欢灵动的样子,他们愿意为这种创新买单,才能让更多人知道糖龙啊。上次有个小朋友说‘原来非遗不是老古董’,您看,这就是创新的用。”

“可创新不是乱改!”坐在阿松旁边的老匠人陈桂兰忍不住插话,她手里攥着本手写的《糖龙古谱》,纸页都卷了边,“我年轻时跟师父学做‘祈年糖龙’,龙角得用麦芽糖混合蜂蜜,熬足十二个时辰才能硬挺不塌。上次我见小满做糖龙,龙角加了琼脂,是快,可没了蜂蜜的绵密口感——这不是丢了老底子吗?”

林小满没急着反驳,从背包里拿出两个小盒子:“陈奶奶,您尝尝这两个龙角。左边是按老法子做的,右边是我加了琼脂的,但我调整了熬糖时间,把蜂蜜比例提高了三成。”她把盒子递过去,“上次社区有位牙口不好的老奶奶,想吃糖龙却咬不动硬龙角,我才试着改的。现在这种改良龙角,既保留了蜂蜜香,又软和,老人小孩都能吃。”

陈桂兰尝了口右边的龙角,眉头渐渐舒展。这时,坐在中间的青年创客周舟开口了,他是学产品设计的,去年刚加入糖龙传承团队:“我觉得老辈担心的‘丢底子’,和我们说的‘创新’,其实不矛盾。比如我最近在做的‘节气糖龙盲盒’,每个盲盒里有对应节气的糖龙,比如清明的‘青团糖龙’、冬至的‘梅花糖龙’,但糖龙的核心技法——拉糖、塑形、刻纹,全是按老规矩来的。”

他打开手机里的销售数据:“上个月盲盒卖了五千多套,好多家长买给孩子,还会问‘清明为什么要做青团糖龙’,我们就趁机讲节气故事和糖龙历史。您看,创新是让老技艺‘开口说话’的方式,不是把它换掉。”

阿松听着,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的糖刀:“我懂你们说的‘让更多人知道’,可你们年轻人总说‘流量’‘热度’,这些东西能长久吗?我爹传我糖刀时说‘糖龙要甜在心里,不是甜在嘴上’。去年有个商家找我合作,说要做‘网红爆浆糖龙’,里面加芝士酱,我没同意——那东西吃着是新奇,可哪还有半点糖龙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