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61集:太空糖龙

糖焰逐星

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尽,苏棠的白瓷盘里已摆开三截琥珀色糖坯。指尖沾着细粉轻轻一捏,糖坯在掌心慢慢蜷成螺旋状,阳光透过工坊天窗落下来,糖丝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把星星揉进了这团甜蜜里。

“小棠,航天院的人到了。”师父林砚秋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激动。苏棠连忙放下手中的糖坯,指尖的温度还没完全褪去,转身时撞翻了案头的竹制工具盒,刻刀、镊子哗啦啦滚了一地——她从没想过,有一天糖龙这门老手艺,会和“卫星”“宇宙”这些遥远的词扯上关系。

客厅里坐着两位客人,穿深蓝色工装的男人起身时,苏棠注意到他胸前的工牌写着“航天材料工程师陈默”。另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则是项目协调人周薇,手里捧着个银色的金属盒子,放在桌上时发出轻微的碰撞声,像有什么秘密藏在里面。

“苏师傅,我们这次来,是想请双生谷的糖龙,‘搭’我们的卫星上太空。”周薇开门见山,打开金属盒的瞬间,苏棠的眼睛亮了——里面铺着淡蓝色的缓冲棉,放着三枚指甲盖大小的微型卫星模型,通体银白,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陈默推了推眼镜,补充道:“卫星搭载的载荷空间有限,传统糖料在太空中会因失重融化、变形,甚至可能释放气体影响设备。我们需要一种特殊材料,既能保留糖龙的形态和文化寓意,又能承受发射时的震动和太空极端环境。”

苏棠下意识看向师父,林砚秋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袖口的龙纹刺绣——那是她出师时师父送的,针脚里藏着双生谷五代人的传承。“陈工程师,糖龙的魂在‘活’,是熬糖时的火候、塑形时的力道,要是换了材料,还能叫糖龙吗?”

陈默没立刻回答,而是从包里拿出一小块透明的块状物递过来:“这是我们研发的‘复合糖基材料’,保留了蔗糖的分子结构,但加入了纳米级二氧化硅颗粒,耐高温、抗辐射,在真空环境下也能保持稳定。您可以试试,它的可塑性和传统糖坯很接近。”

苏棠接过那块“糖”,指尖传来微凉的触感,不像传统糖坯那样黏手,却带着一丝熟悉的温润。她回到工坊,取来最小号的刻刀,轻轻在材料表面划了一道——纹路清晰,没有碎裂,也没有变形。那一刻,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听太爷爷说的话:“糖龙不是死的摆件,是跟着时代走的活技艺。”

接下来的三个月,双生谷的工坊成了最奇特的“实验室”。陈默每周都会从航天城赶来,带着各种检测仪器,苏棠则每天泡在工坊里,反复调试材料的配比和塑形的力度。传统糖龙讲究“一气呵成”,熬好的糖坯要在十分钟内完成塑形,否则就会变硬开裂;可复合糖基材料的硬度随温度变化,需要精确控制在25摄氏度才能达到最佳塑形状态,苏棠只能把工坊的空调调到恒定温度,手指冻得发红也不敢停下。

有一次,她试着用传统手法捏制龙首,龙角刚捏出尖,材料突然崩裂——复合糖基材料的韧性比传统糖坯差,不能用蛮力。陈默看着她手里断成两截的龙首,蹲下来帮她收拾碎片:“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用完全照搬传统形态,突出‘龙’的核心特征就好。”

苏棠盯着碎片出神,忽然想起太爷爷曾给她看的一本泛黄的《糖艺图谱》,里面画着一条没有鳞片的“简笔龙”,只用寥寥几笔勾勒出龙身的曲线,却透着一股灵动劲儿。她猛地站起身,取来纸笔,飞快地画了起来:微型糖龙全长不过3厘米,龙首简化成流线型,龙身缠绕着细小的祥云纹路,龙尾则做成火箭尾焰的形状——既保留了中华龙的神韵,又暗合航天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