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集:太空糖龙(第2页)
陈默看着图纸,眼睛亮了:“这个设计好!龙尾的火焰造型还能减少材料的应力集中,发射时不容易受损。”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何在3厘米的龙身上刻出祥云纹路?传统刻刀太粗,苏棠试着用针灸针改造工具,指尖被扎破了好几个小口子,血珠滴在材料上,她才惊觉自己已经练了四个小时。林砚秋看在眼里,把家里传下来的一套银质微雕工具送给她:“这是你太奶奶当年给宫里做‘贡品糖艺’用的,现在该传给你了。”
握着那把比绣花针还细的刻刀,苏棠的手终于不抖了。她屏住呼吸,让刻刀在材料表面慢慢游走,祥云的每一道弧线都精准到位,龙首的眼睛只用针尖轻轻一点,就有了神采。当最后一片龙鳞刻完时,窗外的天已经亮了,陈默拿着检测仪器过来,屏幕上显示:“结构完整度100%,环境适应性达标。”
发射前一周,航天院派来专车接苏棠去现场。当她捧着装有微型糖龙的特制容器走进发射基地时,远远就看到了矗立在发射架上的火箭,银灰色的箭体上印着鲜红的“中国航天”字样,像一把刺破苍穹的利剑。
陈默把微型糖龙固定在卫星的载荷舱里,透过透明的观察窗,苏棠看到那只小小的糖龙安静地躺在淡蓝色的缓冲棉上,阳光照在它身上,折射出柔和的光。“卫星入轨后,会通过相机拍摄糖龙的状态,还会把它的3d模型数据传回地球,让全世界都能看到。”周薇笑着说。
发射当天,苏棠站在观测台上,手心全是汗。倒计时声响起时,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双生谷的晒谷场,太爷爷用麦芽糖给她捏小龙,阳光把糖丝拉得很长,像要牵住天上的云。
“5、4、3、2、1,点火!”
轰鸣声震得地面都在颤抖,火箭尾部喷出橘红色的火焰,缓缓升空,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一个光点,消失在蓝天里。苏棠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她仿佛看到那只微型糖龙正随着火箭穿过大气层,在漆黑的宇宙中,用它琥珀色的身体,点亮了一道属于中华技艺的光。
三天后,卫星成功入轨的消息传来,航天院给苏棠发来一张照片:黑色的宇宙背景下,微型糖龙静静地“悬浮”着,龙尾的火焰造型在阳光照射下格外醒目,旁边是蓝色的地球,像一颗被守护的宝石。
这张照片很快在网上火了,网友们纷纷留言:“原来老手艺也能飞向宇宙!”“这是最甜的航天礼物!”国外的航天爱好者也在转发,有人评论:“从中华龙到太空探索,这是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双生谷的工坊里,苏棠正带着一群孩子做糖龙。一个小男孩举着自己捏的“小火箭龙”问她:“苏老师,我们的糖龙也能上太空吗?”苏棠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指向窗外的天空:“只要我们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糖龙飞向宇宙。”
她的桌上放着一本新的《糖艺图谱》,第一页贴着那张从太空传回的照片,是带着根脉,走向更远的未来。”而那只随卫星升空的微型糖龙,此刻正在地球轨道上静静遨游,像一颗甜蜜的星,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技艺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