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集:乡村振兴
糖龙绕村富路长
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李青竹就听见院外传来熟悉的轱辘声——是张婶推着装满麦芽糖块的小推车来了。“青竹,昨儿你教的‘鳞片拉花’我练到后半夜,你瞅瞅成不成?”张婶搓着手,从布兜里掏出个巴掌大的糖龙,琥珀色的糖身泛着光,龙鳞虽不够均匀,却透着股子认真劲儿。
李青竹接过糖龙,指尖触到微硬的糖面,心里暖烘烘的。她是糖龙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三年前跟着乡村振兴工作队回村时,这门手艺在双生谷几乎断了传承。当时村里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留守的老人孩子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工作队的王队长找到她时,手里攥着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指着“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那行字说:“青竹,把糖龙捡起来,说不定能让咱双生谷变个样。”
起初,李青竹心里没底。她在城里开糖艺工作室时,见过太多传统技艺被市场冷落的模样。可当她在村委会大院摆起临时操作台,熬好的麦芽糖香飘满整条街时,还是围来了不少村民。六十多岁的周大爷凑上前,看着她捏出的小糖龙,眼睛亮了:“这不是我小时候赶庙会见过的糖龙吗?那会儿你奶奶捏的糖龙,龙角上还能挂小铃铛呢!”
这话让李青竹红了眼。奶奶在世时总说,糖龙是双生谷的根,可随着庙会取消、年轻人外出,这根眼看就要断了。她咬咬牙,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办起了第一期糖龙技艺培训班。没想到报名的人远超预期,除了在家带娃的妇女、赋闲的老人,还有几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专门回了村。
28岁的赵晓宇就是其中一个。他之前在城里的电子厂上班,每天拧螺丝拧到手指发麻,一个月挣的钱除去房租生活费,剩不下多少。听说村里办糖龙培训班,还能做电商卖货,他当即辞了工作回了家。“一开始我爸骂我疯了,说捏糖人能挣几个钱?”赵晓宇笑着回忆,“直到我第一个月靠卖糖龙挣了四千多,比在厂里还多,我爸再也不拦着了。”
培训班里,李青竹教得仔细。从熬糖的火候把控,到捏龙身、拉龙须的手法,她都手把手地教。为了让大家容易上手,她还改良了传统工具——把原来的铜勺换成了更轻便的不锈钢勺,在操作台边装了可调高度的凳子,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张婶之前总说自己手笨,学不会精细活儿,可跟着李青竹练了半个月,竟能捏出带祥云纹路的糖龙了。“现在每天在家捏糖龙,既能照顾孙子,还能挣钱,比出去打零工强多了!”张婶的话,说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光有手艺还不够,怎么把糖龙卖出去,才是让村民真正增收的关键。乡村振兴工作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们联系了县里的电商服务中心,派专业老师来村里教大家开网店、做直播。一开始,村民们对着镜头都很拘谨,赵晓宇第一次直播时,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手里的糖勺差点掉在地上。可看着屏幕上不断弹出的“这糖龙真好看”“想买一个”的评论,他慢慢放松下来,开始跟网友聊起糖龙的历史、制作过程。
有一次,赵晓宇在直播时,突发奇想把双生谷的风景拍进镜头里——晨雾中的青山、潺潺的溪水、挂满玉米的农家院,再配上他捏糖龙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好多网友。“原来糖龙是在这么美的地方做出来的!”“买个糖龙,也算云游了双生谷!”那天的直播,他一下子卖出了五十多个糖龙,比之前一周卖的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