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集:记忆博物馆
糖龙记忆博物馆:当最后一件清代“紫铜熬糖锅”被小心翼翼地安放进恒温恒湿的展柜,糖龙记忆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终于迎来了关键节点。这座以“留存技艺根脉,活化记忆碎片”为核心的博物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物陈列空间,而是通过历代传承人用过的工具、手稿,搭配扫码可听的口述历史,让糖龙技艺的传承故事从文字记载里“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聆听的鲜活载体。
一、藏品征集:跨越百年的“技艺寻根”
博物馆的筹建始于一场历时两年的“藏品寻根计划”。团队成员分赴全国12个糖龙技艺传承核心区,走访37位在世传承人及112位传承人后代,只为收集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技艺见证者”。
在江南水乡的一间老屋里,团队找到了民国时期传承人周松年用过的“枣木糖雕刀”。刀柄处被摩挲得光滑发亮,刀刃上还残留着细微的糖渍痕迹——据周松年的孙子回忆,这把刀是祖父16岁学艺时师傅所赠,伴随他走过58年糖龙制作生涯,最擅长雕刻龙鳞的“叠片纹”,如今博物馆为这把刀单独设置展柜,旁边摆放着周松年1952年记录的《糖龙雕法手记》复印件,手稿上用朱笔标注的“龙睛需点睛三次,方成神韵”,成为解读传统技法的关键线索。
在西北黄土高原,团队从一位老传承人的地窖里,挖出了一口清代光绪年间的“双耳铁锅”。铁锅内壁布满深浅不一的熬糖痕迹,锅底还留存着柴火灼烧的焦黑印记。老传承人说,这口锅是他太爷爷传下来的,当年熬糖全靠“看火色、听糖响”,铁锅的厚度决定了糖液受热的均匀度,“同样的糖料,用这口锅熬出来,甜里带着点焦香,是机器熬糖比不了的”。为了还原这口锅的使用场景,团队还征集到了配套的“柳木搅拌勺”和“陶制糖模”,三者组合陈列,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清代糖龙制作的基础工具套装。
除了工具,手稿的征集同样充满波折。在西南山区,团队发现了一本1978年的“油印糖龙教材”,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上面用蜡笔绘制的糖龙步骤图却依然清晰。教材的编写者是当地传承人李桂兰,她在扉页写下“愿此技不绝,愿后人识之”,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博物馆的入口处。更珍贵的是一本1921年的“糖龙祈年账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年制作“祈年糖龙”的原料用量、参与人数及祭祀流程,甚至标注了“民国十年大旱,糖龙用麦糖替代蔗糖,以省粮”,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糖龙技艺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提供了一手资料。
征集过程中,团队还遇到过不少“意外收获”。在一位95后传承人的工作室里,发现了他初学技艺时用的“练习糖块”——这些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的糖块,被他小心翼翼地装在铁盒里,每一块都标注着制作日期和失误原因:“2018.3.15,龙尾断裂,因糖温过低”“2018.5.20,龙身变形,因模具未涂油”。这些看似“不完美”的藏品,最终被纳入“青年传承”展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二、展品设计:让每一件藏品“会讲故事”
“我们要做的不是‘仓库式’陈列,而是让每一件展品都成为一个故事入口。”博物馆策展人在筹备会上强调。为此,团队摒弃了按“年代”或“类别”划分展区的传统方式,而是以“技艺传承脉络”为主线,设置“起源与奠基”“传承与坚守”“创新与新生”三大主题展区,每个展区内的展品都搭配专属的“口述历史二维码”,扫码即可聆听与藏品相关的传承故事。
在“起源与奠基”展区,核心展品是那口清代“双耳铁锅”。扫描旁边的二维码,首先传来的是老传承人带着方言的讲述:“这口锅熬糖,得用枣木柴烧,火不能太旺,不然糖会糊;也不能太弱,不然糖熬不透。我太爷爷当年熬糖,能听着糖液在锅里‘滋滋’的响,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搅,什么时候该停。”随后,音频里还加入了现代食品专家的解读:“通过对铁锅残留糖渍的检测,我们发现清代熬糖的蔗糖纯度约为82%,与现代工业蔗糖相比,保留了更多天然杂质,这也是当时糖龙口感更醇厚的原因之一。”这种“传承人口述+专家解读”的音频模式,既保留了民间记忆的温度,又增加了内容的专业性。
“传承与坚守”展区的亮点展品,是民国“枣木糖雕刀”和《糖龙雕法手记》。扫码后,听众会听到周松年孙子的回忆:“我爷爷用这把刀雕龙鳞,讲究‘一片压一片,片片有弧度’。他常说,龙鳞是龙的‘精气神’,雕得不好,龙就没了气势。有一次我学雕龙鳞,雕坏了十几块糖,爷爷没骂我,只是拿着这把刀,手把手教我怎么下刀,怎么转腕。”音频中还穿插了《糖龙雕法手记》里的关键内容朗读:“龙首雕刻需注意‘七分神,三分形’,龙角要挺拔,龙眼要有神,龙嘴要微张,似含宝珠……”配合手稿上的朱笔批注图片,让观众既能听懂故事,又能读懂技艺细节。
“创新与新生”展区的展品则充满现代气息。那盒95后传承人的“练习糖块”旁,二维码链接的是他自己的讲述:“刚开始学做糖龙,总想着快点做出完美的作品,结果越急越错。后来我把每一次失误都记下来,看着这些糖块,就像看到自己一步步成长的样子。现在我用短视频记录制作过程,很多网友说喜欢我做的‘卡通糖龙’,其实这些创新,都是在爷爷教的基础技法上改的,根没变。”展区内还有一件“Ai虚拟导师”交互设备,观众可以通过屏幕与Ai还原的初代传承人阿竹形象对话,询问糖龙制作的基础问题,设备会结合馆藏手稿中的知识进行解答,实现“古今对话”。
为了让青少年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博物馆还在部分展品旁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在“熬糖工具”展区,观众可以戴上vr设备,模拟使用清代铁锅熬制糖液的过程,感受“看火色、听糖响”的传统技法;在“糖雕技艺”展区,设置了“简易糖雕体验台”,提供安全的可食用糖块和塑料雕刻刀,让观众尝试雕刻简单的龙鳞图案,旁边的屏幕循环播放馆藏糖雕刀的使用技巧视频,实现“看、听、做”三位一体的体验。
三、口述历史采集:留住“活态的传承记忆”
“每件展品的二维码背后,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口述历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团队组建了专门的“口述历史采集小组”,成员包括文史学者、录音师和当地向导,确保采集到的内容真实、完整、有细节。
采集过程中,小组遵循“场景化采集”原则,尽量让传承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讲述。在采集周松年孙子的口述时,小组特意将拍摄地点选在他祖父当年的工作室里,墙上挂着周松年的老照片,桌上摆放着那把枣木糖雕刀。当传承人拿起刀,回忆起祖父教他雕刻的场景时,声音不自觉地带上了情感:“我爷爷走的前一天,还握着这把刀,跟我说‘糖龙要活在人心里,不是摆在架子上’。”这种带着场景感的讲述,让口述历史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