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集:记忆博物馆(第2页)
对于年迈的传承人,小组采取“分次采集”的方式,避免长时间访谈带来的疲劳。西北那位老传承人已经89岁,记忆力时好时坏,小组分5次上门,每次访谈不超过1小时,从“铁锅的来历”“熬糖的步骤”到“当年的祭祀活动”,一点点拼凑出完整的故事。有一次,老传承人突然想起:“当年用这口锅熬糖,熬好后要先给村里的老人尝,这是规矩。”这个细节被补充到音频中,让藏品的故事更加丰满。
为了保证口述历史的准确性,小组还会对采集到的内容进行“多方印证”。在采集关于“祈年糖龙”的故事时,一位传承人提到“民国十年大旱,糖龙用麦糖替代蔗糖”,小组特意查阅了当地县志,发现其中确实有“民国十年,境内大旱,农作物歉收,蔗糖紧缺”的记载,同时还找到另一位传承人的后代,对方也回忆起“小时候听长辈说过,那年的糖龙颜色偏黄,不如往年甜”,多方信息印证后,才将这段内容纳入音频。
采集到的口述内容,会经过专业的整理和剪辑,去除冗余信息,保留核心故事和技艺细节,同时保留传承人的方言特色和情感语气,避免“标准化”处理导致的温度流失。对于涉及专业技艺的内容,还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审核,确保表述的准确性,比如食品专家审核熬糖工艺的描述,文史专家审核历史背景的介绍。
四、博物馆运营:让非遗传承“走出展馆”
糖龙记忆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收藏”,更在于“传播”。开馆后,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运营活动,让糖龙技艺从展馆内延伸到大众生活中,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博物馆里的课堂”是针对青少年推出的特色活动。每月第二个周六,博物馆会邀请在世传承人,围绕馆藏展品开展专题讲座。比如,结合“枣木糖雕刀”,传承人会现场演示传统糖雕技艺,教孩子们雕刻简单的龙鳞;结合“祈年糖龙账本”,文史老师会讲解古代祭祀文化与糖龙的关联。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可以领取“迷你糖龙制作包”,回家尝试制作,包内附带博物馆的二维码,扫码可回顾讲座内容和制作教程。
“记忆征集计划”则面向公众开放。博物馆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公告,邀请拥有糖龙相关老物件、老照片或传承故事的人,将自己的“糖龙记忆”分享给博物馆。有一位市民提供了1985年全家参与社区糖龙制作的老照片,照片里大人小孩围在一起熬糖、雕刻,充满生活气息。博物馆将照片扫描后,在“社区传承”专区展出,同时采集了这位市民的口述,制作成专属二维码,让更多人了解普通大众与糖龙技艺的关联。
为了突破地域限制,博物馆还推出了“线上云展馆”。通过3d建模技术,将线下展馆完整还原到线上,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沉浸式浏览每一件展品,点击展品旁的二维码,同样可以聆听口述历史。线上展馆还设置了“互动留言区”,观众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展感受,也可以提问关于糖龙技艺的问题,博物馆工作人员和传承人会定期在线解答。
此外,博物馆还与当地学校、社区、文旅机构合作,开展“糖龙文化走出去”活动。比如,与学校合作开发“博物馆研学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通过“看展品、听故事、学技艺”,深入了解糖龙文化;与社区合作举办“糖龙文化节”,在社区广场设置临时展台,展示馆藏展品的复制品,邀请传承人现场表演技艺;与文旅机构合作,将博物馆纳入当地非遗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感受糖龙技艺的魅力。
五、传承意义:让记忆成为“未来的根脉”
开馆一年后,糖龙记忆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线上云展馆访问量突破80万次,12件展品的口述历史音频被收录到当地非遗数据库,成为研究糖龙技艺的重要资料。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记忆的延续——那些带着温度的工具、手稿,以及背后的故事,是糖龙技艺“活”的证据,也是未来传承的根脉。
一位参观博物馆的90后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之前总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直到在这里听到老传承人说‘糖龙要活在人心里’,看到那盒满是失误痕迹的练习糖块,突然明白,传承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每一代人用心去做、用心去记的过程。”一位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家长说:“孩子听完‘祈年糖龙’的故事后,问我‘现在还需要做糖龙祈年吗’,我告诉他‘现在的糖龙,是用来记住我们的文化,记住前人的智慧’,这种教育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力量。”
对于传承人们来说,博物馆更是一份“定心丸”。那位捐赠清代铁锅的老传承人说:“以前总担心这些老物件没人管,以后失传了,现在看到它们被好好地放在这里,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听它们的故事,我就放心了。”95后传承人则表示:“看到自己的练习糖块被展出,听到游客说‘原来学技艺也要经历这么多失误’,我更有信心把糖龙技艺传下去,也想把更多创新的故事,留给未来的博物馆。”
站在非遗传承的角度,糖龙记忆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平台。过去,通过工具和手稿被定格;现在,通过口述历史被讲述;未来,通过每一位参观者的理解与参与被延续。正如博物馆出口处的标语所写:“我们收藏的不是物件,而是让技艺永远活着的记忆;我们展示的不是历史,而是让传承永远向前的力量。”
未来,博物馆还计划拓展“数字记忆库”,将更多藏品的3d模型、口述历史音频、技艺教学视频上传到线上,供全球研究者和爱好者查阅;同时,还将与高校合作,开展“糖龙技艺与文化研究”项目,让博物馆不仅成为展示空间,更成为非遗研究与教育的基地。在糖龙技艺传承的百年历程中,这座博物馆就像一个“时光容器”,装着过去的故事,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记忆的滋养下,永远“向新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