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集:灾害中的糖龙
糖霜映日祈甘霖
入伏以来,双生谷的太阳像被钉在了天上。谷里那条养活了三代人的溪流,如今只剩下布满裂纹的河床,裸露的鹅卵石泛着刺眼的白光,像是大地皲裂的伤口。
老周蹲在自家玉米地前,指尖捻起一撮土,风一吹就散成了粉末。他家五亩玉米,叶子全卷成了细筒,原本该灌浆的穗子干瘪得能塞进指缝。“再不下雨,今年就得颗粒无收了。”他的声音里满是疲惫,身后的村民们也都低着头,没人说话——整个双生谷,就没有一块田能逃过这场旱灾。
“周伯,要不……咱们去找陈师傅试试?”村里的年轻人小杨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抬起了头。
他们说的陈师傅,是双生谷糖龙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陈砚秋。自从三年前糖龙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陈砚秋就在谷里建了传承基地,教孩子们做糖龙、讲糖龙的故事。只是眼下这灾情,跟糖龙又有什么关系?
老周皱了皱眉:“找陈师傅?她能做啥?难不成还能让糖龙呼风唤雨?”
“不是迷信!”小杨急忙摆手,“我上周去基地学做糖龙,听陈师傅说过,以前双生谷遇到灾年,老一辈会做‘祈雨糖龙’——不是求神拜佛,是大伙儿一起动手,把抗灾的心思拧成一股绳。再说,陈师傅认识农业局的专家,说不定能帮咱们想想办法。”
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老周拍了板:“走,去基地问问。总比在这儿等着强。”
陈砚秋正在基地里熬糖,一口大铁锅架在煤炉上,琥珀色的糖液在锅里咕嘟冒泡,甜香飘出老远。听见村民们的来意,她放下手里的长勺,擦了擦额头的汗:“‘祈雨糖龙’的说法,我在祖辈的手稿里见过。不是靠糖龙求雨,是靠做糖龙的过程聚人心。这样,咱们分两步来:你们帮我一起做糖龙,我现在就联系农业局的李专家,让他来看看咱们的地。”
这话让村民们安了心。当天下午,传承基地的院子就热闹起来。陈砚秋把家里存的麦芽糖、白砂糖全搬了出来,又让徒弟去镇上买了大捆的竹篾——做糖龙得先搭骨架,再往上浇糖液。
老周以前是编竹筐的好手,搭骨架的活儿自然落在了他身上。他眯着眼量竹篾的长度,手指翻飞间,龙的脊椎就有了雏形。小杨和几个年轻人负责熬糖,陈砚秋站在旁边指导:“火不能太急,不然糖会糊;也不能太慢,糖液太稀挂不住。得像咱们等雨那样,有耐心。”
村里的妇女们也没闲着,她们把家里的红布、彩线找出来,打算等糖龙成型后,给龙身系上祈福的彩带。就连平时调皮的孩子,也蹲在一边,用小块的糖料捏小龙,嘴里念叨着:“小龙小龙,快让雨下来吧。”
两天后,李专家带着几个技术员来了。他绕着双生谷的田地走了一圈,又查看了土壤墒情,最后对村民们说:“目前情况确实严峻,但还没到绝收的地步。我们带来了耐旱的种子,明天就组织人补种;另外,农业局会协调消防车过来,先给庄稼浇一遍应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