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集:青年传承人
糖龙直播间:95后的非遗新传
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林小满已经举着手机架钻进了糖坊。镜头对准灶台上沸腾的糖液,金黄的浆液裹着气泡翻涌,她指尖夹着根长竹签探进去,轻轻一提,琥珀色的糖丝便如瀑布般垂落,手机屏幕上瞬间弹出一串“哇”的弹幕。
“家人们早,今天教大家做‘小满龙’——不是我的名字,是应节气的小糖龙,巴掌大,能挂在钥匙扣上。”林小满的声音脆生生的,带着95后特有的爽朗。她没像老匠人那样穿传统对襟衫,而是套了件印着糖龙图案的连帽卫衣,头发用根彩虹发绳束在脑后,镜头扫过她手边的工具台,除了祖传的铜锅、竹刀,还多了补光灯、三脚架,甚至有个装着不同色粉的迷你收纳盒,像极了美妆博主的眼影盘。
直播间里人数飞快跳动,从几千涨到三万。有人问“糖液熬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她直接把手机架在灶边,特写镜头里,糖液从“鱼眼泡”变成“珍珠泡”,她用筷子蘸了点,在冷水里一蘸,“嘎嘣”咬碎:“听这声儿,脆而不粘牙,就成了!”还有人好奇“为什么你做的糖龙眼睛是亮的”,她笑着举起一小罐可食用金粉:“老祖宗的法子是用朱砂,我加了点金粉,阳光下会闪,更讨年轻人喜欢——但放心,糖料还是按古方来的,没偷工减料。”
这场直播是“糖龙新生代”团队的日常。半年前,林小满和另外三个95后传承人——主攻造型设计的陈星、负责文案剪辑的李响、擅长互动运营的周舟,凑在一起成立了这个小团队。那时,老匠人们还在发愁:糖龙技艺虽评上了国家级非遗,可除了博物馆展览和学校公益课,年轻人大多只闻其名,没见过真容。林小满记得,有次去县城集市摆摊,半天没人驻足,倒是隔壁卖网红气球的摊前排起长队。
“咱们也拍短视频试试?”陈星的提议,起初遭到不少反对。最年长的张爷爷直摇头:“糖龙是正经手艺,得沉下心做,对着手机晃来晃去,像什么样子?”林小满却觉得,老祖宗的技艺不能只藏在深谷里。她偷偷用手机拍了段熬糖的视频,没加滤镜,就拍糖液从白色变成金黄的过程,配了句“原来糖能熬出太阳的颜色”,没想到发布当晚,点赞就破了万。
那条视频让团队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系统策划内容,不只是拍制作过程,还挖掘技艺背后的故事。陈星设计的“节气糖龙”系列,每款都有巧思:立春的糖龙衔着迎春花,端午的背着小粽子,中秋的怀里抱着迷你月亮。李响会在视频里加小科普,比如“为什么糖龙要用麦芽糖?因为古人认为麦芽象征生机,祈年的时候用最吉利”。周舟则负责盯着评论区,把网友的疑问整理成“糖龙小课堂”,比如“糖龙会融化吗?常温下能放三天,冷藏能存一周”。
真正让他们“破圈”的,是那条“95后复原清代‘百子嬉龙’糖龙”的视频。为了复原这幅藏在博物馆里的古画,团队查了半个月史料,陈星对着古画稿改了八版设计,林小满熬废了二十斤糖料,才做出那条长一米、身上趴着十个小娃娃的糖龙。视频里,他们没只拍成品,而是记录了“失败过程”:第一次熬糖熬糊了,糖龙成了“黑脸龙”;第二次小娃娃的造型捏碎了,几个人蹲在地上捡糖渣子笑。最后成品亮相时,阳光透过糖龙的身体,折射出暖黄的光,小娃娃的眉眼清晰可见。
这条视频发布三天,点赞破了百万。评论区里,有人说“第一次知道非遗这么有趣”,有人问“哪里能买到”,还有个海外留学生留言:“想给外国同学看看,这是我们中国的糖艺,比翻糖蛋糕还精致!”更意外的是,当地文旅局看到视频后,主动联系他们,邀请他们在双生谷景区开“糖龙体验店”,游客可以跟着视频学做迷你糖龙,再把作品拍成短视频发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