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李世民庇护!
“还有就是能挑选出人才来,不读书这些,可能看不出来。”
“有些人不读书也是人才,只是不读书局限性大。”
“朝廷的官员,不可能是目不识丁的人是不是。”
“义务教育,需要朝廷出钱...”
王绩捻着胡须的手指猛地一顿,他望着萧然,眼里先是闪过一丝怔忪,随即漫上浓浓的惊叹。
活了大半辈子,他见惯了教育的模样——要么是官学收世家子弟,要么是私塾挑家境尚可的孩童,哪听过“朝廷出钱让所有娃娃上学”的道理?
这念头太“疯”了,疯到让他觉得不真切,可细想又透着股沉甸甸的道理。
“朝廷出钱……让目不识丁的农家娃也能认字?”王绩低声重复,指尖在袖上摩挲,“这……这是要把‘读书’从‘奢侈品’变成‘寻常物’啊。”
忽然笑了,带着点自嘲,“老夫先前以为办学堂让村里娃认字已是出格,比起小郎君说的这个,竟还是小打小闹。”
尤其“选人才”一句,戳中了他心底的痛处——多少寒门子弟因没机会读书,空有本事却被埋没?这“义务教育”,竟是要刨了那“门第定终身”的根。
李丽质作为公主,她比谁都清楚朝廷的银钱有多金贵——军饷、赈灾、修水利,哪一样不要钱?
要说让朝廷把钱匀出来给全天下的娃娃买笔墨、建学堂,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可萧然的话落在心里,又像投了颗石子,荡开层层涟漪。
“让所有孩子都识字……”她轻声道,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披风系带,“那样一来,百姓便不会再稀里糊涂被蒙骗,官府的告示、律法,他们自己就能看懂。”
更要紧的是“选人才”那句——这些年她见多了世家子弟凭门第做官,真有本事的寒门却难出头。
若真能让寒门娃也读书,朝廷或许能多些办实事的人。
她转头看向萧然,眼里有好奇,也有几分了然:“这想法好是好,只是……朝廷要担起天下娃娃的笔墨钱,怕是不易。”
可话虽如此,她眉梢却微微扬着——这念头太新了,新得像开春第一缕风,带着股让人忍不住想往前探的劲儿。
孙思邈抱着三娘,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感慨:“若真能如此,天下少些睁眼瞎,老夫这医者,怕是也能少治些因‘不懂事理’闹出的病痛了。”
寒风呼啸掠过,几人都没再说话,可心里那点被“义务教育”撞开的波澜,却久久没平。
这念头太超前,像从云端落进了尘世间,让他们既觉得遥远,又隐隐觉得——或许,这才是读书该有的样子。
回到家里,李丽质去了自己房间。
自己找来纸笔,想给李世民写信。
义务教育给李丽质的冲击实在太大了。
简单问候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把开学日期说一下。
学堂的其他事情,前因后果这些李世民也知道,不用赘述。
主要是义务教育。
【今日闲谈,小郎君说起一个词,叫“义务教育”,女儿听了,心里震动得很,想与阿耶细细说说。
他说,这“义务教育”,是要让天下娃娃,不管家里有钱没钱、是农家子还是商户娃,都得进学堂认几个字,学些过日子的本事。
笔墨钱、学堂开销,都要朝廷来担;不是可来可不来,是只要到了年纪,就得去学。
他还说,这般不是为了多些考科举的人,是为了百姓能看懂官府的告示、算清自家的田租,不至于稀里糊涂受欺负。
更是为了……从这些娃娃里,能选出些真有本事的人。
毕竟,官要理事,总不能是睁眼瞎;可如今多少寒门子弟,就因没机会读书,空有本事也被埋了。
女儿听着,只觉这想法太大胆了——朝廷要担起天下娃娃的笔墨钱,怕是比修水利、筹军饷还要费钱。
可又觉得,这里面藏着大道理:百姓若都识得字、明得理,便少了许多因“不懂”闹出的乱子。
真有本事的人,不管出身如何,总能被看见——这不是阿耶一直想做的吗?
王先生说,这是要把“读书”从“少数人的体面”,变成“所有人的本分”。
女儿虽知难,却觉得这话值得阿耶想想。
......
李丽质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
把信准备好,起身出了房间。
找到另一边帮忙干活的李五,“五叔,麻烦你跑一趟,把这个给阿耶。”
李五双手接过书信,没有多问,“好,我这就去。”
李五没有墨迹,带上书信,直接去马棚牵马。
从这里骑马去长安城不用太久,晚上可以再回来。
李丽质在萧然家里,李五倒是不担心安全问题。
李恪,程处默,几人在,孙思邈也在,没有担心的道理。
最让李五放心的是萧然。
一个轻松猎杀黑熊的人,肯定是有惊人的手段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李五的身份,可以直接进宫把书信给李世民。
直接去了立政殿,把书信交到李世民手里。
“怎么突然来书信。”李世民颇为诧异。
“回陛下,臣不知。”
“丽质兕子她们没事吧!”李世民再次询问。
“回陛下,公主殿下一切安好...”
李世民展开信纸时,指尖还带着批阅奏折的墨香,起初只当是女儿说些学堂琐事,嘴角噙着淡笑。
可目光扫到“义务教育”四字,那笑意骤然凝住,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逐字逐句读得极慢,连呼吸都放轻了些。
读到“天下娃娃,不管有钱没钱都得进学堂,朝廷担开销”时,他握着信纸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
这想法太大胆了,大到像要把整个天下的教化根基都翻过来重筑。
他治下虽已推行科举,试图打破世家垄断,但寒门子弟能读书的仍是少数,多少有识之士困于乡野,就因不识字、没门路。
这“义务教育”,竟是要从根上刨了这层障碍?
“让读书从少数人的体面,变成所有人的本分……”李世民低声重复着王绩的话,眼底掀起惊涛骇浪。
他当了这些年皇帝,最清楚世家把持知识的危害——百姓愚昧,易受蛊惑;人才埋没,朝廷难振。
可他从未想过,竟能有如此彻底的法子,让全天下的娃娃都识得字、明得理。
震惊过后,李世民将信纸递给一旁的长孙皇后,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荡:“皇后,你瞧瞧丽质写的这个……这‘义务教育’,简直是敢想前人不敢想。”
长孙皇后接过信纸,素手轻展,目光沉静地读着。
她不像李世民那般外露情绪,读到“百姓能看懂告示、算清田租”时,眉尖微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