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掰我一块 作品

第55章 山林追迹

第55章 山林追迹

2006年10月17日,清晨七点。¢秒a章·}节?小.说^网? _首¤发1o

云溪县公 安局会议室。

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墙上新挂起了一幅比例尺更大的清溪村及周边山区地形图,上面用红蓝记号笔标注了已掌握的线索和初步的搜捕方向。

“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即日成立‘10·14清溪村灭门案’专案组。”局长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任组长,赵刚同志任副组长,负责一线指挥。”

“省厅刑侦总队特邀专家陈默教授,担任专案组顾问,指导全面侦查工作。”

他目光扫过全场:“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将犯罪嫌疑人汪正国抓捕归案!现在,请陈默教授讲话。”

陈默站起身,走到地图前。他依旧穿着那件半旧的深色夹克,眼神锐利,看不出太多疲惫。

“情况已经很明朗。”陈默开门见山,手指点在地图上的清溪村,“汪正国,男,41岁,石坝乡汪家沟村人。”

“有暴力前科,性格偏执,对被害人周德海积怨已久,具备充分的作案动机。”

“现场提取的指纹、纸条、胶鞋印,以及其前妻、村民的证言,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其于10月10日离家前往清溪村,案发后失踪,具备作案时间。”

他顿了顿,手指划向清溪村背后那片用绿色渲染的大片区域:“目前判断,其作案后潜逃的最大可能方向,就是这里——清溪村后山。”

“这片山林面积近百平方公里,连接云溪、石坝两县,多为无人区,植被茂密,沟壑纵横,仅有几条猎人、采药人踩出的废弃小路。”

“汪正国是石坝乡人,熟悉这一带地形。他经济拮据,外逃缺乏资金,短期内藏匿于熟悉的山林中,是其最可能的选择。”

赵刚接话道:“根据陈教授的分析和现有线索,我建议立即组织力量进山搜捕!”

“我带队,抽调二十名精干力量,分成四个小组,配备对讲机、强光手电、防身器械,再带上两条警犬,以清溪村后山为起点,呈扇形向西、北两个方向推进搜索。”

“重点是西坡。”陈默补充道,手指在地图上清溪村后山偏西的位置,“技术队对周德海家院墙缺口外的地面进行了石膏翻模,提取到了比院内更清晰的胶鞋印。”

“鞋印磨损严重,且鞋底沾附了少量松针和野栗子壳。”

他拿起一个证物袋,里面是几片细小的植物碎片:“这两种植物,在村后山林西坡一带分布最集中。`r¨c!y·x`s\.?c/o?m?尤其是野栗子,东坡和北坡很少见。”

“另外,现场勘查确认,作案凶器是周德海家柴房的一把旧柴刀,作案后被汪正国带走。那把柴刀木柄缠黑布,刀身锈蚀严重,刀刃有数个明显的缺口。”

“这是极其危险的武器,所有搜山队员必须高度警惕,发现可疑人员,首先确保自身安全,必要时可果断使用强制手段。”

局长点头批准:“同意方案!赵刚,你立刻组织人手,带足装备和干粮进山!后勤保障要跟上,通讯保持畅通,每隔一小时向指挥部汇报一次进展!”

“陈教授,村里这边,还得辛苦您再跑一趟,指导技术队把可能遗漏的线索再过一遍,特别是嫌疑人可能的逃跑路线和藏匿点。”

“明白。”陈默和赵刚同时应道。

上午八点半,赵刚带领二十名民警、两条警犬在清溪村村口集结完毕。队员们穿着作训服和胶鞋,背着必要的装备和一天份的压缩干粮与水,精神紧绷。

两条昆明犬似乎感受到紧张气氛,不安地低吠着,拽着训导员手中的牵引绳。

“各组检查装备,打开对讲机,调到一号频道。”赵刚下令,声音透过晨间的冷空气传开,“一组、二组,沿西坡向上搜索!”

“三组、四组,从北坡包抄!注意观察地面痕迹、折断的树枝、新鲜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发现情况,立即报告,不得擅自行动!出发!”

队伍迅速散开,沿着泥泞的小路,分成两股,消失在郁郁葱葱的山林入口处。

与此同时,陈默和技术队负责人小刘再次来到周德海家院子。雨停了,但地面依然泥泞。

陈默直接走到院墙东南角的缺口处。这里前两天的勘查重点在院内,缺口外的泥地脚印杂乱,且被雨水冲刷严重。

“就是这里,重新做。”陈默指着缺口外一片相对平整的泥地,“用石膏翻模,尽量做大范围,看看能不能提取到更完整的脚印。”

技术队员立刻行动起来。调配石膏浆,小心地浇筑在那片泥地上,等待凝固。

陈默和小刘则沿着院墙外围,仔细勘查。墙根下杂草倒伏,泥地上痕迹模糊,但依稀能看到一些朝向山林的脚印延伸出去。

“看这里。”小刘蹲下身,指着一处几乎被踩平的草丛,“脚印往这个方向去了,和西坡的方向一致。”

陈默拿出地图比对了一下,点了点头。??优1±.品:&x小?x说<@?

网x= $=?更?}\新?-.最+,全·?;

约莫半小时后,石膏模凝固。技术队员小心地将其撬起,翻转过来,用水轻轻冲洗掉表面的泥污。

一个相对清晰的胶鞋印迹显现出来,比院内提取到的任何一枚都要完整。花纹确实是“农田牌”的常见底纹,42码大小。

更重要的是,能明显看到前脚掌和脚跟部位的磨损程度比院内脚印更深,边缘也更模糊。

“他在逃跑时步伐更急,用力更猛,所以磨损更明显。”陈默分析道,“而且,鞋底这些嵌进去的小东西......”

技术员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从石膏模的凹陷处,夹出几片极细小的深褐色壳状碎片和几段短短的、深绿色的针叶。

“就是松针和野栗子壳。”小刘肯定地说,“西坡那边很多野栗子树和松树林。”

“基本可以确定了。”陈默直起身,看向西边层峦叠嶂的山林,“他往西坡跑了。那条废弃的采药小路,还在吧?”

旁边陪同的村干部连忙点头:“在是在,就是好些年前的老路了,现在没啥人走,估计都快被草埋了。顺着那条路一直往西,能通到石坝乡那边的老矿场。”

“老矿场?”陈默追问。

“对,以前县里开的一个小铁矿,废了有十来年了。就几间破房子和一些烂棚子,平时根本没人去。不过......遮风避雨倒是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