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破绽
2006年9月16日,清晨六点三十分。仙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办公室内烟雾弥漫,王劲松一夜未眠,眼睛里布满血丝,但眼神却异常锐利。
根据陈默的建议和最新发现,他重新部署了搜查方向。
“重点三个位置:张远在302宿舍的书桌、衣柜,以及他在医学院实验室的个人储物柜。”
王劲松对几名队员下达指令,“尤其是可能藏匿微量毒物或容器的地方,不要放过任何角落。发现可疑物品,立即封存送检。”
“明白,王队!”
上午八点,一组队员首先抵达仙台大学研究生宿舍楼302室。宿舍另外两名室友赵磊和王鹏已被暂时安排到其他房间休息,便于警方开展搜查。
张远的书桌位于靠门一侧,整洁得近乎刻板。专业书籍按照高低顺序排列,笔记本和文具摆放得一丝不苟。
民警戴着手套,逐一翻阅书籍和笔记本内页,抖动书页检查是否有夹带,抽屉被完全拉开,垫纸也被拿起查看背后——未发现任何可疑物品或纸张。
接着是衣柜。里面挂着几件衬衫、外套和长裤,叠放的衣物也整整齐齐。
民警将每一件衣服取出,仔细检查口袋、衣领、缝线处,甚至捏揉感受是否有硬物,衣物下的隔板也被抬起查看——依然一无所获,只有淡淡的樟脑丸气味。
“书桌和衣柜太干净了,像特意整理过。”一名年轻警员低声对旁边的老刑警说。
老刑警点点头,没说话,示意继续下一步。
上午九点十分,另一组队员在医学院实验室管理员的陪同下,打开了张远在实验楼的个人储物柜。柜子不大,分为两层。
上层放着几本实验记录本、一叠打印的文献资料、若干一次性口罩和橡胶手套;下层则是一些零散的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几卷标签纸,角落里躺着一个巴掌大的透明玻璃小瓶,瓶口没有盖子,里面空空如也。
“王队,有发现一个空瓶子。”带队民警立刻用对讲机汇报。
“什么瓶子?具体特征?”王劲松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带着电流的嘶声。
“透明玻璃材质,大概5毫升容量,瓶身没有任何标签,瓶口无盖,内部干燥,无可见残留物。”
“封存好,立刻送回局里技术科,做毒物残留检测,重点查n-二甲基亚甲基亚硝胺。”
“收到。”
技术科接到样本后,立即投入检测。使用高灵敏度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瓶内壁进行取样分析。过程需要时间,所有人都在等待。
与此同时,王劲松安排人手再次对张远进行询问,重点围绕9月8日的实验细节和实验室物品使用情况。张远被请到市公安局一间询问室,他依旧表现得冷静配合。
“实验室储物柜里的那个空玻璃瓶,是你的吗?”王劲松问。
张远点点头:“是我的。之前用来装无水酒精,偶尔擦拭实验台或者给器械消毒用。”
“什么时候用完的?瓶子为什么没扔?”
“大概……半个月前吧?具体记不清了。酒精挥发完了,瓶子就空了。觉得没坏,洗洗说不定还能用,就暂时放那儿了,后来忘了处理。”张远扶了扶眼镜,语气自然。
“你9月8日使用n-二甲基亚硝胺做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使用过这个瓶子?或者用它装过任何其他液体?”
“没有。那个实验用的是实验室专用的标准容量瓶和移液管,有严格精度要求,不会用这种小瓶子。”张远回答得很快,几乎不假思索。询问进行了半小时,张远的回答依旧滴水不漏。王劲松让人将他送回学校,但要求他保持通讯畅通,随时配合调查。
下午一点,技术科的检测报告出来了:那个空玻璃瓶的内壁,未检测出n-二甲基亚硝胺残留。甚至连常见的有机溶剂残留都极其微量,接近于彻底清洗后的状态。
几乎是同时,负责再次走访询问室友的民警带来了赵磊提供的一个新情况。
赵磊被单独约谈时,显得有些犹豫,但在民警的鼓励下,还是说了出来:“王警官,我……我想起一个事。就是9月8号晚上,大概凌晨一两点吧,我起来上厕所,回来的时候,看见张远在厨房那边,好像……好像在弄什么东西。”
“厨房?宿舍那个小厨房?”王劲松立刻追问。
“对。就那个小过道,有个煤气灶和水池子,我们平时烧水热饭用的。我当时睡得迷迷糊糊,就看到他背对着我,站在水池那儿,手里拿着个小瓶子似的东西,在水龙头下面冲。”
“我还嘟囔了一句‘大半夜不睡觉干嘛呢’,他没回头,就嗯了一声,说‘没事,弄洒了点东西,洗洗’。”
“然后呢?”
“然后我就回床上接着睡了。当时真没多想,谁还没个半夜起来收拾的时候。但现在出了这事,我越想越觉得……有点怪。”
“具体日期确定是9月8号凌晨?”
“应该是。9号早上我还跟王鹏开玩笑,说张远昨晚半夜偷偷摸摸洗东西,是不是在实验室沾了什么脏东西回来。王鹏还说我想多了。”
王劲松立刻带人再次赶到302宿舍。那个所谓的“厨房”,其实是宿舍阳台改造的一个狭窄空间,只有一个微波炉、一个不锈钢洗菜池,下方是一个窄小的橱柜。
队员们对洗菜池的排水口滤网进行了提取,仔细刮取了水池边缘、内壁、以及水龙头开关处的微量残留物。
橱柜也被打开,里面只有半瓶白醋、一袋未开封的食盐、几个摞起来的碗盘,再无他物。
样本被火速送回技术科。检测人员对水池提取物进行了多种毒物的快速筛查。
傍晚六点,结果再度令人失望:所有样本中,均未检出n-二甲基亚硝胺成分。
连续两条看似有价值的线索先后中断,调查似乎再次陷入了僵局。
办公室里气氛压抑,有的队员忍不住低声抱怨:“难道真的搞错了?那张远也太能装了?”
王劲松眉头紧锁,一口接一口地抽烟。他不相信直觉,只相信证据,但此刻证据似乎都在指向另一个方向。他拿起电话,拨通了陈默的号码。
“陈教授,两条线都断了。瓶子和水池都没检出。张远解释得也很合理。会不会……我们方向真的错了?”
电话那头,陈默沉默了几秒,然后开口,声音依旧沉稳:“瓶子和水池没有,不代表他没做。也许他处理得非常彻底。别忘了,他是学医的,有专业知识,清楚怎么消除痕迹。”
他顿了顿,接着说:“现在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东西,我们还没仔细查——他9月8日那天的实验记录本身。”
“你马上派人,去实验室,把他当天的原始实验记录本调出来,立刻送过来给我看。记录是写给导师和别人看的,如果要掩盖什么,这里最容易出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