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掰我一块 作品

第44章 高智商犯罪

2006年9月15日,清晨七点。仙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办公室灯火通明,烟雾缭绕。

王劲松面前烟灰缸里的烟头已经堆成了小山。他掐灭手里刚抽了半截的烟,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声音沙哑地开始布置任务。

“两个方向。”他看向围在办公桌旁的几名队员,“第一,小李,你带两个人,去仙台大学医学院。”

“把他们实验室关于n-二甲基亚硝胺的所有管理记录,尤其是采购、保管、领取使用的台账,给我一页不落地查清楚。”

“重点是最近一个月,特别是9月份以来的记录。所有经手人,一个都不能漏。”

“明白,王队。”年轻警员小李立刻点头。

“第二,”王劲松目光转向另一名老刑警,“老马,你带一组人,继续深挖张远的社会关系。他最近一个月的通话记录、银行流水、校外活动轨迹,尤其是9月10号前后几天的详细行踪,精确到小时。”

“还有,他和林浩之间,除了室友和同学关系,还有没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交集或者潜在矛盾。”

“收到。”

“行动吧。有任何发现,立刻电话汇报。”王劲松挥了挥手。队员们迅速起身,拿起外套和装备,快步走出办公室。

王劲松深吸了一口浑浊的空气,拿起座机话筒,拨通了陈默的电话。

“陈教授,人手已经撒出去了。重点按你说的,查实验室和张远的行踪。”

电话那头,陈默似乎正在走路,背景音里有轻微的脚步声。“好。我再去一趟医院,和李主任再谈谈。林浩的状况是关键,如果能醒来,很多疑问就能直接解开。另外,毒理方面可能还有我们忽略的细节。”

“辛苦。有消息随时沟通。”

挂断电话,王劲松又点着一支烟,目光投向墙上白板写着的几个关键人名和线索,眉头紧锁。

小李带着两名辅警,开车直奔仙台大学医学院。上午八点半,他们找到了医学院实验楼负责危化品管理的刘老师。

表明来意后,刘老师虽然配合,但面对警方详细排查的要求,还是显得有些紧张和谨慎。

“n-二甲基亚硝胺?”刘老师推了推眼镜,领着他们走向一间标有“危险品仓库”的房间,“这东西毒性很大,我们管理非常严格。”

他打开厚重的铁门,里面是成排的金属柜子。他找到其中一个双锁柜门,指着上面的标签:“就在这里。去年十月份统一采购的,原装瓶500毫升,存放在这里。”

“每次使用都必须由导师签字申请,我这边登记,双人操作领取和归还。”

刘老师从旁边文件柜里拿出一个硬皮登记本,递给小李。“所有领取和使用记录都在这里。使用后剩余毒液必须当场归还入库,核对重量,废液也要专门收集,交由有资质的公司处理。”

小李接过登记本,沉甸甸的。

他一页一页仔细翻看。

登记条目清晰,日期、使用者姓名、所属实验室、导师签字、领取量、归还量、用途、经办人签字等信息齐全。

从去年十月到今年九月,登记在册的使用记录共有十二次。小李的目光快速扫过使用者姓名栏,很快,张远的名字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去年十二月五日,使用量5毫升,用途标注是“预实验:建立肝损伤模型”。第二次是今年三月十日,使用量8毫升,用途是“课题实验: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第三次,就是最近的一次,今年九月八日,使用量10毫升,用途是“实验研究:n-二甲基亚硝胺对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

小李指着九月八日这条记录,问道:“刘老师,九月八号这次,张远领取了10毫升,记录显示全部使用并归还了空瓶?废液呢?”

刘老师凑过来看了看记录,又翻看了一下后面的废液处理联单存根:“登记上是这样。领取了10毫升,当天实验后空瓶归还,废液……”

“记录显示统一收集在指定的废液桶里了。那天是我当班,我记得流程没问题,称重核对过。”

“实验过程有监控吗?”

“实验室内部没有监控,主要是涉及学术隐私。但走廊和危化品仓库门口有监控。”刘老师回答,“领取和归还毒物必须在仓库门口进行,那里有摄像头。”

“麻烦带我们去看看九月八号前后的监控。”

调取监控的过程花了些时间。在学院保卫处的配合下,小李看到了九月八日上午九点十分的监控画面。

张远和她的导师孙教授一同来到危化品仓库门口,孙教授在领取单上签了字,刘老师打开柜门,取出毒物瓶,在一个精密电子秤上称重后,将瓶子交给张远,张远签字确认。

整个过程持续约五分钟,张远拿着瓶子离开,走向实验室方向。

中午十二点半左右的监控显示,张远独自拿着空瓶返回,刘老师再次称重空瓶,确认无误后,张远在归还栏签字,随后离开。

监控画面里,张远的行为看起来正常合规,没有可疑举动。

“他做实验的过程,没有人全程监督吗?”小李问。

刘老师摇摇头:“那倒不会。实验过程在实验室里,只要他符合操作规范,我们不会干预。但那种剧毒物质,实验台上不允许长时间存放,必须即用即取,用完立刻归还。”

“我们只看结果,就是领取和归还的重量必须对上。”

小李将监控录像拷贝了一份,又让刘老师将九月八日那次的登记记录和废液处理记录复印了一份。

临走前,他再次确认:“也就是说,从记录和监控上看,张远九月八日领取的10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全部用于正当实验,并且没有带出实验室的可能?”

“理论上是的。称重记录是准确的。”刘老师肯定地说,“而且我们定期盘库,没有发现短缺。”

下午一点,小李在车上简单吃了口面包,就把电话打给了王劲松。

“王队,医学院这边查完了。n-二甲基亚硝胺管理很严格,记录清晰。张远在九月八日确实领取了10毫升,监控显示他领取和归还过程正常,登记显示全部使用完毕。”

“管理老师确认重量核对无误,近期毒物没有短缺。”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王劲松的声音传来:“知道了。你们先回来。”

放下电话,王劲松脸色凝重。这条线似乎走到了死胡同。如果张远没有利用实验机会私藏毒物,那他投毒的毒源从哪里来?

下午两点半,王劲松带着两名队员,再次在仙台大学的一间会议室内见到了张远。这次问话,王劲松直接提到了九月八日的实验记录。张远听完,表情没有任何变化,扶了扶眼镜,语气平静地回答:“王队长,九月八日我确实在做这个实验。这是我这学期课题的一部分,研究这种毒物不同剂量下对肝脏的损伤速率和程度。”

“10毫升的剂量是经过计算的,用于一组大鼠造模。整个过程都在实验室完成,所有步骤都符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