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破绽(第2页)

“好!我马上办!”王劲松精神一振。

晚上七点,张远9月8日的实验记录本被送到了陈默所在的市第一人民医院附近临时办公室。陈默戴上眼镜,在台灯下逐页翻阅。

记录是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清晰:

【日期:2006年9月8日实验名称:n-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建立

实验动物:健康sd大鼠,5只,雄性,体重200-220g

实验试剂:n-二甲基亚硝胺(原液),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

配制给药溶液:取n-二甲基亚硝胺原液10ml,与50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得到60ml稀释液。

腹腔注射:每只大鼠按2ml/只剂量进行腹腔注射。

观察记录:注射后24小时观察大鼠精神状态、活动度、进食进水情况;注射后48小时麻醉处死,解剖观察肝脏大体形态,取肝组织固定待后续病理切片检测。

实验结果:

注射后24小时:5只大鼠均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减少、食欲减退症状。

注射后48小时:解剖见5只大鼠肝脏均明显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呈暗红色,可见弥漫性充血及细小坏死点。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

陈默反复看了几遍,目光停留在“体重200-220g”和“每只注射2ml稀释液”这两行字上。他拿起笔,在旁边的草稿纸上快速计算:

稀释后溶液总体积60ml,含n-二甲基亚硝胺10ml,即稀释后浓度约为16.7%。

每只大鼠注射2ml稀释液,则实际摄入n-二甲基亚硝胺量约为0.334ml。

对于体重200g的大鼠,摄入剂量约为167mg/kg。

陈默的眉头越皱越紧。他立刻拿起电话,翻找通讯录,找到了省医科大学毒理学研究所的一位老教授的电话拨了过去。

这位教授是他多年前参与一起中毒案鉴定时认识的专家。

“刘教授,抱歉这么晚打扰您。有个急事想请教您一下……关于n-二甲基亚硝胺的大鼠实验剂量问题。”

陈默将张远实验记录上的剂量和操作步骤详细说了一遍。

电话那头,刘教授听完,沉吟了片刻,语气十分肯定地说:“陈默啊,这个剂量设置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n-二甲基亚硝胺对sd大鼠的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大约在18-30mg/kg体重。你刚才说的这个剂量,167mg/kg,远远超过致死量好几倍了。”

他继续解释道:“按这个剂量注射,大鼠根本不可能撑到24小时才只是‘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通常会在几小时内就出现剧烈中毒症状,抽搐、呼吸衰竭,很快死亡。”

“绝对不可能活到48小时让你解剖还看到‘肝脏肿大充血’那么‘标准’的病变。这记录……不符合基本毒理学常识。”

“您的意思是,这个实验记录是伪造的?”

“极有可能。要么是剂量写错了,要么是结果编造的。按他这个写法,倒像是参考了教科书上低剂量多次给药的慢性损伤模型描述,但套用到了单次大剂量注射上,弄巧成拙了。”

“明白了,太感谢您了,刘教授!”

挂断电话,陈默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他立刻回拨给王劲松。“王队,记录有问题。张远写的那个剂量,远超大鼠的致死量,老鼠不可能像他记录的那样活48小时。”

“这实验记录是假的,他很可能根本没做这个实验,或者没用到全部10ml毒物。立刻再审张远,就盯着这个实验记录问!”

王劲松闻言,猛地一拍桌子:“好!我亲自审!”

晚上八点二十分,张远再次被带进市公安局审讯室。这次,王劲松没有绕任何圈子,直接将那份实验记录复印件拍在桌上。

“张远,你再仔细看看你9月8号的实验记录。你确定你给每只200克左右的大鼠,腹腔注射了含有0.334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溶液?”

张远拿起记录看了看,点头:“是的,记录写得很清楚。”

“你知道这个剂量意味着什么吗?”王劲松身体前倾,目光如炬,“我们咨询了省里顶尖的毒理学专家,这个剂量,足够让那些大鼠在几小时内全部死亡!”

“根本不可能像你写的这样,24小时只是精神不振,48小时还能解剖出那么标准的肝脏病变!你这记录是怎么来的?嗯?”

张远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苍白,他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喉结滚动了一下:“这……可能是我记错了剂量?或者是体重单位搞错了?时间过去有点久,我……”

“记错了?”王劲松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一个严谨的医学实验,关键数据你一句记错了就想糊弄过去?”

“你当天实验完后归还毒物时,刘老师核对重量,可是确认无误的!如果你没使用全部10ml,那剩下的毒物去哪了?!”

“我……我没有私藏!可能就是实验操作中有损耗,或者……或者大鼠死亡后,我没记录死亡时间,直接等到48小时才统一解剖的?”张远的语气开始出现慌乱,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统一解剖?五只大鼠在不同时间死亡,尸体状态能一样?实验室没有监控,但你的实验记录本应该还有原始数据页吧?”

“上面有没有即时记录的观察时间点和现象?现在就去取来对照一下!”王劲松步步紧逼。

张远低下头,双手手指绞在一起,沉默了很久很久,审讯室里只听见他粗重的呼吸声。

“……实验……那天实验没完全成功。”他终于再次开口,声音干涩,“有的鼠反应特别剧烈,死得很快……”

“我怕导师觉得我操作失误,批评我……就……就参照书上标准描述,整理了一份看起来规整的记录。”

“所以,那10mln-二甲基亚硝胺,你到底用了多少?剩下的怎么处理的?”王劲松抓住要害,死死不放。

“用了……大概……七八毫升吧?剩下的……我……我按实验室废液处理规范,倒入指定的废液桶了。”张远的声音越来越低。

“哪个废液桶?什么时候倒的?当时还有谁在场?废液处理联单上有没有你额外处理的记录?”王劲松连续发问。

张远再次陷入沉默,无法回答。

王劲松知道,虽然张远还在狡辩,没有承认投毒,但他在最关键的问题,毒物的真实去向上已经无法自圆其说。实验记录造假被发现,成为了撬开他心理防线的第一个坚实的楔子。

“你好好想想吧,撒谎只会让你罪加一等。”王劲松站起身,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吩咐民警,“让他单独待一会儿。”

走出审讯室,王劲松立刻向陈默汇报了进展。

“记录造假坐实了,但他还是不肯吐口剩余毒物的去向。”陈默在电话里沉吟道,“他肯定处理掉了剩余的毒物和容器,而且处理得很干净。我们需要更细致的证据来锁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