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掰我一块 作品

第35章 情妇踪迹

2006年2月21日,青南市公安局专案指挥部。墙上地图被红色记号笔划分出五个重点区域,虎石台镇位于中心,被粗重的圆圈反复勾勒。

杨加林声音嘶哑说道:“范围定了。五个区,三十四万户,拉网过筛。虎石台是重中之重。明天开始,全部动起来。”

2月22日,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五度。寒风卷着冰粒,抽打在脸上如同刀割。

首批三千名民警、武警、辅警混编的排查队伍,开始进入指定区域。登记簿、手电筒、冻僵的钢笔,成了标准配置。入户,敲门,询问,记录。一遍又一遍。

虎石台镇。低矮的平房与杂乱的院落交错,烟囱冒着稀薄的白烟。街道上行人稀少,只有警车缓慢驶过,车顶的警灯无声旋转。

杨加林裹紧棉大衣,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矿区宿舍区的积雪路上。

走访第三家小煤矿的办公室时,矿长是个五十多岁的黑瘦男人,手指被烟熏得焦黄。

“炸药?管得严哩……”矿长搓着手,“几年前倒是有过一桩事。”

杨加林动作一顿:“什么事?”

“2001年冬天,快过年的时候,”矿长回忆道,“矿上一个小库房,半夜进了人,抢走了五十公斤乳化炸药。”

“看库的老刘头说是被两个蒙面人拿枪指着头捆了,嘴巴塞住。后来报了案,也没查出来。”

“案卷还在吗?”

“派出所该有吧?”

杨加林立刻掏出手机,接通指挥部:“查!虎石台镇派出所,2001年底或2002年初,涉及乳化炸药抢劫案的报案记录!马上!”

一小时后,泛黄的纸质案卷复印件被送到指挥部。

陈默接过,快速翻阅。报案人刘某某的询问笔录里,描述其中一个蒙面人:“个子不高,挺壮实,抬手捆我的时候,左边眉毛上头好像有一道竖疤……”

陈默猛地抬头,看向墙上那张模拟画像——方脸,寸头,左眉上清晰的竖向疤痕。

“不是巧合。”陈默声音低沉,“2001年抢炸药,2006年用它炸运钞车。是同一个人。”

他转向杨加林:“调整方向。重点排查2001年后从这家煤矿离职、或被辞退的人员。籍贯北江,左眉有疤痕,年龄三十五至四十岁,体型壮实。”

命令下达,排查焦点瞬间收窄。

线索开始汇集。指挥部电话响个不停。“虎石镇东街有住户反映,见过一辆红色松花江面包车,车牌糊着泥,最近个把月常在镇子西头废料场那边停着……”

“矿区老职工说,有个叫‘王老五’的,北江人,以前在矿上干过爆破,左边眉毛是有一道疤,但零三年就搬走了,具体去向不明。”

“镇南出租屋房东上报,有个租客登记名叫李建军,说话带北江口音,但最近几天没见人影,房租还没到期。”

每条信息被迅速录入、比对、筛选。红色面包车、北江籍、爆破经验、眉上有疤——碎片逐渐拼凑。

2月27日,除夕夜。

虎石台镇矿区招待所临时指挥部,烟雾缭绕。陆沉舟站在桌前,墙上挂着放大后的虎石台镇详细地图,上面标注了数十个重点监控点。

“线索近两百条,重复提及红色面包车出现区域有三处。”陆沉舟手指点在地图西侧,“废料场、旧机修厂、镇西头废弃的矿工宿舍区。他们极可能藏匿在这一带。”

窗外,远处镇中心方向升起零星的烟花,闷响被寒风撕扯得断断续续。

“七百人,分成十组。”陆沉舟下令,“每组负责一片,依托现有蹲守点,夜间加强隐蔽观察。”

“重点监控所有疑似车辆停放点、闲置厂房、无人居住的平房。行动代号‘虎石台战役’。发现异常,不准擅自行动,立即上报。”

警力无声无息融入镇子的夜色和寒冷中。

陈默站在地图前,目光掠过那些被标记的点和线。烟花的光亮偶尔透过窗户,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不定的条纹。

“他们在等。”陈默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房间里的人都看过来,“天气最冷,年节最松懈的时候,还没跑。要么是有绝不能走的理由,要么是自信藏得够深,觉得能熬过去。”

他指尖重重敲在虎石台镇西区:“他们肯定还在镇上。”

2006年2月26日清晨,青南市虎石台镇。

气温仍维持在零下二十度左右,七百名参战民警、武警及辅警混编成的排查队伍,按预定方案进入镇内五个重点区域,展开第二轮拉网式排查。重点仍是省界交界、矿业聚集、人员流动复杂的虎石台镇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