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大宋状元路:从布衣到朝堂栋梁
第一章金殿唱名动京华
熙宁三年三月,汴京城的桃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飘落在御街的青石板上,铺出一条香雪大道。这天一早,皇城根下就挤满了百姓,个个伸长脖子往宫门方向张望,连路边卖胡饼的小贩都忘了吆喝——今天是新科进士金殿唱名的日子。
人群里,赵安踮着脚往前挤,青布长衫的袖子被旁边的人扯得变了形。他是去年刚通过吏部铨选的小官,今天特地请假来看热闹。顺着人群的目光望去,只见一队身着绯色官袍的官员簇拥着一个年轻书生,正从宫门里缓缓走出。那书生约莫二十出头,面容俊朗,腰间系着金鱼袋,头戴簪花,骑在一匹雪白的高头大马上,正是今年的新科状元——叶祖洽。
“快看!那就是状元郎!”
“啧啧,真是年轻有为啊!”
“听说他是建州人,家境贫寒,全靠自己苦读考中的呢!”
百姓们的议论声像潮水般涌来,叶祖洽在马上微微欠身,向两侧的百姓拱手致意。阳光洒在他身上,那身崭新的官袍泛着红光,腰间的金鱼袋随着马的步伐轻轻晃动,晃得赵安心头发热。他想起自己考中进士时的光景,那会儿只是在吏部领了个从九品的差事,哪有这般风光。
忽然,街对面传来一阵喧哗,几个富家子弟骑着马追了上来,手里捧着礼盒,嘴里喊着“叶大人留步”。为首的是开封府尹的公子,他勒住马缰,笑着对叶祖洽说:“叶兄高中状元,家父特设家宴庆贺,还请赏光。”
叶祖洽还没答话,旁边又冲过来几个穿着华丽的丫鬟,为首的捧着个描金匣子,脆生生地说:“叶大人,我家小姐是礼部侍郎的千金,听闻大人尚未婚配,特备薄礼……”
话没说完就被另一伙人打断:“我们相府千金才貌双全,叶大人若肯联姻,将来仕途必定……”
赵安看得目瞪口呆,这阵仗比他想象的还要热闹。他听旁边的老吏说,大宋的状元郎历来是权贵拉拢的对象,多少达官显贵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这不仅是荣耀,更是官场晋升的捷径。
正看着,只见一队禁军开道而来,百姓们连忙让开一条路。叶祖洽的马队继续前行,沿途的商铺纷纷燃放鞭炮,酒楼里的文人雅士还站起来吟诗作赋。赵安跟着人群往前走,心里暗暗称奇——这状元郎的排场,竟比有些朝廷大员还要风光。
走到御街尽头,叶祖洽勒住马,翻身下马,对着皇宫的方向深深一揖。阳光穿过他头上的簪花,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赵安忽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大宋对读书人的尊崇。
第二章一日看尽长安花
金殿唱名后的第三天,是新科进士游街夸官的日子。赵安特地换了身干净的官服,提前半个时辰就守在了朱雀大街旁。辰时刚过,就听到远处传来锣鼓声,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只见游街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走来,最前面是两面“肃静”“回避”的牌子,后面跟着吹奏的乐队,接着是举着旌旗的仪仗队。旌旗上写着“新科进士”“状元及第”等字样,在风中猎猎作响。叶祖洽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身上的官袍换成了更显华贵的紫色,腰间的金鱼袋换成了金带,头上的簪花也换成了更大更艳的牡丹。
他后面跟着榜眼和探花,再往后是其他新科进士,个个骑着马,穿着官袍,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百姓们围在街道两旁,有的抛洒花瓣,有的送上祝福,还有的父母指着队伍里的进士,对孩子说:“快看,要像他们一样好好读书!”
赵安挤在人群里,看着叶祖洽在马上从容地接受百姓的祝贺,忽然想起前几天在吏部看到的卷宗。叶祖洽出身建州贫寒人家,父亲早逝,母亲靠织布供他读书。他十六岁考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今年二十三岁,一路过关斩将拿下状元,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游街队伍走到大相国寺门前时停了下来,寺里的方丈早已带着僧人等候在那里,给每位进士送上了开光的护身符。叶祖洽接过护身符,双手合十向方丈行礼,动作虔诚又得体。周围的百姓纷纷叫好,都说这状元郎不仅有才,品德也好。
从相国寺出来,队伍继续前行,来到了汴河岸边。这里早已停靠着一艘装饰华丽的画舫,是朝廷为新科进士准备的宴饮之所。叶祖洽和其他进士登上画舫,两岸的百姓还在挥手致意。画舫缓缓开动,沿着汴河顺流而下,船上很快传来了丝竹之声和欢声笑语。
赵安站在岸边,看着画舫渐渐远去,心里五味杂陈。他当年中进士时,只和几个同科的好友在小酒馆里喝了几杯,哪有这般待遇。旁边的老吏看出了他的心思,拍着他的肩膀说:“别羡慕了,这就是状元郎的待遇。我朝自太祖皇帝起就重文轻武,状元更是天子门生,前途不可限量啊。”
老吏告诉他,太祖赵匡胤当年曾立下规矩,新科状元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起点就是从六品,比一般进士高出好几个等级。而且状元往往会被皇帝留在身边,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之类的要职,有更多机会接触朝政,晋升速度比其他人快得多。
正说着,忽然看到岸边跑来几个小厮,手里举着“相府”“枢密院”的牌子,正往画舫的方向追去。老吏笑着说:“瞧见没,这就开始抢人了。多少官员盯着状元郎呢,能把他拉到自己门下,将来就是一大助力。”
赵安望着远去的画舫,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读书人挤破头也要考状元。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通往权力中心的捷径。在大宋,状元郎就意味着光明的前途,意味着可以用自己的才华改变命运,甚至影响国家的走向。
第三章天子门生初入仕
一个月后,赵安在吏部档案房整理文书时,意外看到了叶祖洽的任职文书。上面写着:“新科状元叶祖洽,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事。”他心里咯噔一下,将作监丞是从六品,通判更是州府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这起点确实比一般进士高太多了。
正看着,档案房的老吏走了进来,看到赵安手里的文书,笑着说:“这状元郎就是不一样,刚入仕就授通判,多少人熬一辈子都达不到这个职位。”
赵安好奇地问:“海州是大州,让一个刚入仕的状元去做通判,能行吗?”
“你可别小看状元郎。”老吏摆摆手,“叶祖洽在殿试时写的策论,连皇上都赞不绝口,说他有经世济民之才。而且他在翰林院这一个月,表现十分出色,起草的几份诏书都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派他去海州做通判,就是让他去基层历练,将来好委以重任。”
老吏还告诉赵安,大宋的状元郎很少一开始就留在京城,大多会被派到地方担任要职,积累行政经验。比如真宗朝的状元王曾,先任济州通判,后来官至宰相;仁宗朝的状元欧阳修,先任西京留守推官,后来成为文坛领袖和朝廷重臣。
赵安正听得入神,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出去一看,只见叶祖洽穿着崭新的官袍,正和几个翰林院的官员告别。他已经收拾好了行装,几个小厮正在搬运箱子,里面装的大多是书籍和文具。
叶祖洽看到赵安,微微颔首致意。赵安连忙拱手行礼:“叶大人,恭喜赴任。”
叶祖洽笑着回礼:“多谢赵主事。以后还请多多关照。”他的笑容温和,没有丝毫状元的架子,让赵安心里好感顿生。
旁边的翰林学士对叶祖洽说:“海州虽远,但民生凋敝,正是施展才华的地方。皇上和王相公都很看重你,盼着你做出成绩来。”
叶祖洽郑重地点点头:“下官定当不负皇恩,不负所托。”
看着叶祖洽的马车渐渐远去,赵安心里忽然生出一丝敬佩。很多新科进士中了状元后,都想留在京城,享受荣耀和特权,而叶祖洽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去地方的任命,这份担当确实难得。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安偶尔会从海州来的文书中看到叶祖洽的名字。他在海州推行新法,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很快就做出了成绩。有份文书里说,叶祖洽到任三个月,就解决了海州多年的水患问题,当地百姓还为他立了生祠。
半年后,赵安在一次吏部会议上,听到侍郎曾公亮提起叶祖洽。曾公亮对宰相王安石说:“叶祖洽在海州表现出色,颇有才干,不如调回京城,任集贤校理如何?”
王安石点点头:“朕也正有此意。这状元郎确实是个人才,让他在地方再历练半年,明年调回京城,任知制诰。”
赵安听得心里一惊,知制诰是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虽然品级不算太高,但权力很大,是很多官员梦寐以求的职位。叶祖洽从通判到知制诰,只用了一年多时间,这晋升速度在大宋官场实属罕见。
他这才明白,大宋的状元郎不仅仅是考试成绩好,更要有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朝廷对状元郎寄予厚望,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只要能做出成绩,晋升速度会远超常人,很快就能进入朝廷的权力中心。
第四章朝堂交锋显锋芒
熙宁四年深秋,叶祖洽调回京城,担任知制诰。赵安因为工作关系,有了更多接触他的机会。每次在朝堂或官署见到叶祖洽,他都在忙碌地处理公务,要么是在起草诏令,要么是在和其他官员讨论政务,丝毫没有新科状元的浮躁和傲气。
这天,赵安去政事堂送文件,正好赶上朝廷讨论新法的会议。叶祖洽作为知制诰,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上,宰相王安石提出要推行青苗法,让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向官府借贷,秋收后再连本带利归还,以减轻高利贷的剥削。
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保守派官员的反对,御史中丞司马光站起来说:“青苗法看似利民,实则不然。官府放贷必然会层层盘剥,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臣请陛下三思。”
其他保守派官员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争论起来。赵安站在角落里,看到叶祖洽一直沉默地听着,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叶祖洽忽然站了出来,朗声道:“陛下,臣以为青苗法可行,但需加以完善。”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叶祖洽从容地说:“青苗法的本意是好的,关键在于如何执行。臣在海州时,曾试行过类似的办法,让州县官根据百姓的实际情况放贷,利息不超过二分,由乡绅和里正共同监督,效果很好。臣建议在推行青苗法时,明确利息上限,加强监督,防止盘剥。”
他的话有理有据,既支持了新法,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让朝堂上的争论顿时平息下来。王安石点点头:“叶爱卿的建议很好,就按此推行。”宋神宗也表示赞同,青苗法的推行就此定了下来。
会议结束后,赵安看到司马光走到叶祖洽面前,拍着他的肩膀说:“叶大人年轻有为,刚才的发言很有见地,老夫佩服。”叶祖洽连忙行礼:“司马大人过奖,臣只是就事论事。”
赵安这才明白,为什么状元郎能在朝堂上快速立足。他们不仅有扎实的学问,更有清晰的思路和敢于表达的勇气。叶祖洽在殿试时写的策论就以务实着称,现在在朝堂上,他依然保持着这种务实的风格,既不盲目附和,也不固执己见,这种态度让他赢得了两派官员的尊重。
接下来的日子里,叶祖洽在朝堂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他起草的诏令逻辑清晰,语言简练,深得神宗皇帝的赏识。他提出的关于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建议,大多被朝廷采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赵安去叶祖洽的官署送文件,看到他正在批改各地送来的奏折。桌上堆满了文书,砚台里的墨都快用完了。叶祖洽一边批改,一边和旁边的属官讨论,时不时停下来在纸上写写画画,神情专注而认真。
赵安心里暗暗感叹,状元郎的风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付出。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公务,还要在复杂的朝堂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稍有不慎就可能身败名裂。但叶祖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朝堂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