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大宋状元路:从布衣到朝堂栋梁(第2页)
第五章宦海沉浮见真章
熙宁六年,叶祖洽因为在推行新法中的出色表现,被晋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了正七品官员。这年冬天,北方的契丹部落蠢蠢欲动,边境局势紧张,朝廷决定选派官员去河北路巡查防务。叶祖洽主动请缨,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批准。
赵安在吏部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整理河北路的官员档案。他对同事说:“河北路天寒地冻,又靠近边境,叶大人放着京城的好日子不过,跑去那种地方,真是不容易。”
同事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容易做出成绩。当年王相公也是在地方历练多年,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叶大人这是在为自己的将来铺路啊。”
果然,三个月后,叶祖洽从河北路回来,向朝廷提交了一份详细的防务报告。报告中不仅分析了边境的局势,还提出了加固城防、训练乡兵、储备粮草等十条建议,每条建议都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预算。神宗皇帝看后非常满意,当即下令按照叶祖洽的建议加强河北防务。
因为这次巡查有功,叶祖洽被晋升为吏部郎中,成为了正六品官员,进入了朝廷的中层官员行列。这年他才二十七岁,是同科进士中晋升最快的一个。
然而,宦海沉浮,不可能一帆风顺。熙宁七年,新法推行遇到了阻力,保守派官员趁机发难,指责新法导致民不聊生。叶祖洽作为新法的支持者,自然也受到了牵连。御史台的官员弹劾他在海州推行新法时,强行向百姓放贷,导致民怨沸腾。
神宗皇帝派人去海州调查,结果发现弹劾纯属诬告。叶祖洽在海州推行新法时,始终坚持自愿原则,利息也严格控制在二分以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虽然如此,叶祖洽还是被暂时调离了吏部,改任湖州知州。
听到这个消息,赵安有些替叶祖洽不平。他在档案里看到过叶祖洽在海州的政绩报告,上面明明写着百姓安居乐业,赋税增加,怎么会被弹劾呢?
档案房的老吏叹了口气:“这就是官场。新法推行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他们不敢直接弹劾王相公,就拿叶大人这样的年轻官员开刀。不过也好,让他去地方历练历练,积累更多的人脉和政绩,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叶祖洽离京赴任那天,赵安正好在城外办事,看到他的马车从身边经过。车驾很简单,只有两辆马车,一辆装着行李,一辆坐着家眷。叶祖洽掀开窗帘,看到赵安,还笑着挥了挥手,神情坦然,没有丝毫沮丧。
赵安看着马车渐渐远去,心里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状元郎。他们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韧性。面对顺境不骄傲,面对逆境不气馁,始终保持着对朝廷和百姓的忠诚,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第六章状元宰相的养成路
熙宁十年,王安石罢相,新法受挫。但叶祖洽在湖州的政绩却十分突出,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整顿吏治,让湖州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给他立了一块“德政碑”,上面刻着他的功绩。
这年冬天,叶祖洽被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正三品官员,负责为皇帝起草重要诏令,是朝廷的核心官员之一。这年他三十岁,成为了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翰林学士之一。
赵安此时已经升任吏部员外郎,有了更多参与朝政的机会。他经常在朝堂上看到叶祖洽,只见他比几年前成熟了许多,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和威严,但待人接物依然温和谦逊。
元佑元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废除新法。叶祖洽因为支持新法,被外放为成都知府。成都府是大宋的大府,地位重要,但远离京城,很多人都为叶祖洽感到惋惜。
但叶祖洽在成都府依然做出了出色的政绩。他安抚百姓,发展商业,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让成都府保持了稳定和繁荣。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重新推行新法,叶祖洽被调回京城,担任尚书右丞,成为了副宰相级别的官员。这年他三十九岁,距离他考中状元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赵安此时已升任吏部侍郎,亲眼见证了叶祖洽的晋升之路。他在吏部的档案室里,看着叶祖洽从通判到知州,再到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的任职档案,心里感慨万千。每一份档案里都附着他的政绩报告,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的才华和努力。
这天,赵安在朝堂上参加议政会议,讨论如何整顿地方吏治。叶祖洽作为尚书右丞,提出了“考绩法”,建议对地方官员实行定期考核,根据政绩决定升迁奖惩。他说:“官员的优劣,不在于资历深浅,而在于政绩多少。只有让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得到晋升,才能让朝廷的政令得到真正的推行。”
他的建议得到了宋哲宗的支持,也赢得了大多数官员的赞同。赵安看着叶祖洽在朝堂上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论据充分,忽然想起十六年前那个骑着白马游街的年轻状元。当年的青涩少年,如今已经成为能够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
会议结束后,赵安在走出朝堂时遇到了叶祖洽。叶祖洽笑着对他说:“赵侍郎,当年在海州的文书,还要多谢你帮忙整理归档,不然这次考绩法的推行可没那么顺利。”
赵安连忙拱手:“叶相公客气了,那都是属下的分内之事。”他这才知道,叶祖洽竟然还记得当年自己做的那些琐碎工作。
叶祖洽拍了拍他的肩膀:“朝廷的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无论是在朝堂议政,还是在吏部整理文书,都是为了大宋的繁荣富强。你在吏部多年,熟悉官员情况,考绩法的推行还要多靠你帮忙。”
赵安点点头:“属下一定尽力。”看着叶祖洽离去的背影,他心里充满了敬佩。这位状元宰相没有因为地位的提升而变得高傲,依然保持着务实和谦逊的作风,这或许就是他能一路晋升、赢得人心的原因。
第七章文名政绩两辉煌
绍圣三年,叶祖洽被任命为尚书左丞,成为了正宰相。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文坛上也颇有建树。他的诗文风格务实豪放,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也有对国家大事的思考,在当时很受欢迎。
赵安在一次文人雅集上,看到了叶祖洽的诗集《蜀道集》。里面收录了他在成都府任职时写的诗歌,其中一首《都江堰》写道:“岷江万里浪滔天,一堰分流惠蜀川。太守不辞辛苦意,百姓终得太平年。”诗句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和对政绩的自豪,让赵安深受感动。
雅集上,很多文人都在讨论叶祖洽的诗文。有人说:“叶相公的诗就像他的人一样,务实而有担当,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却能打动人心。”还有人说:“自古状元多有才,叶相公不仅政绩卓着,诗文也如此出色,真是难得。”
赵安听着他们的讨论,忽然想起叶祖洽在考中状元后,并没有沉迷于荣耀和享乐,而是依然坚持读书写作。他在海州时,每天处理完公务后,都会抽出时间读书写作;在成都府时,即使政务繁忙,也坚持写日记,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积累不仅让他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也让他在处理政务时更加得心应手。
除了诗文,叶祖洽在史学上也有造诣。他主持编纂了《神宗实录》,详细记录了神宗朝的历史,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赵安在吏部整理历史档案时,经常会参考《神宗实录》,发现里面的记载详实准确,评价客观公正,不禁对叶祖洽的学识和严谨态度更加敬佩。
绍圣四年,叶祖洽奉命出使契丹。当时宋辽边境关系紧张,契丹人对大宋使者颇为傲慢。叶祖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在与契丹官员的谈判中据理力争,既维护了大宋的尊严,又没有激化矛盾,让边境局势得到了缓和。
他回来后,向朝廷提交了一份关于契丹国情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契丹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提出了与契丹和平共处、加强贸易往来的建议。宋哲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宋辽边境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赵安在吏部看到这份报告时,被叶祖洽的远见卓识所折服。他没想到,一个科举出身的状元郎,不仅能治理内政,还能处理外交事务,真是难得的全才。他这才明白,大宋的状元郎不仅仅是会考试,更要有全方位的能力,才能在复杂的政治舞台上立足和发展。
第八章薪火相传状元魂
元符三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叶祖洽因为年老体衰,向朝廷请求退休。宋徽宗多次挽留无果,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封他为楚国公,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绸缎和良田美宅。
叶祖洽退休后,回到了家乡建州。他没有闲着,而是在家乡创办了书院,招收贫寒子弟入学,亲自授课。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资助那些有才华但家境贫寒的学生参加科举。
赵安后来因为公务去过一次建州,特地去拜访了叶祖洽。他看到书院里挤满了学生,叶祖洽正坐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解经义。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他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讲解深入浅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课后,叶祖洽带赵安参观了书院。他指着墙上挂着的匾额说:“这‘劝学’二字,是我当年考中状元后写的,就是希望能鼓励更多的贫寒子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他还告诉赵安,自己这一生,最骄傲的不是做了宰相,而是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学生,其中已有十几人考中了进士,正在各地为官,为百姓做事。
赵安看着叶祖洽脸上满足的笑容,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状元精神。状元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叶祖洽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种精神,他通过科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后用自己的才华和权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事,最后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让状元精神得到了传承。
宣和元年,叶祖洽在家乡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宋徽宗追赠他为司空,谥号“文定”。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上下都为之哀悼。很多他当年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朝廷的重臣,纷纷上书请求为他立碑纪念。
赵安此时已经升任吏部尚书,他亲自为叶祖洽撰写了墓志铭,里面写道:“公少孤贫,力学不倦,一举夺魁,入仕为官。历仕三朝,政绩卓着,文名远播。退休后,创办书院,培育人才,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之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垂不朽。”
在撰写墓志铭的过程中,赵安回顾了叶祖洽的一生,从一个贫寒子弟到新科状元,再到朝廷宰相,最后成为教书育人的长者。他的一生,是大宋状元郎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大宋对读书人的尊崇,也展现了读书人通过科举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宣和二年,叶祖洽的书院里,又有三名学生考中了进士,其中一人还高中榜眼。在金殿唱名的那天,赵安站在朝堂上,看着那个年轻的榜眼,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叶祖洽。他知道,状元精神不会随着叶祖洽的去世而消失,它会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传承下去,成为大宋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柱。
夕阳下,赵安走出皇城,看着汴京城繁华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感慨。大宋的状元郎之所以“牛”,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考试成绩好,更因为他们有真才实学,有担当精神,能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精神,才是大宋状元郎真正的“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