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考场风云:大宋科举防弊录
第一章 贡院惊雷
嘉佑二年的初夏,汴京城贡院外的老槐树枝繁叶茂,蝉鸣声此起彼伏。贡院大门紧闭,朱漆门板上贴着醒目的黄纸告示,上面用正楷写着“贡院重地,闲人免进”八个大字,透着一股肃穆威严。
赵安提着考篮,站在熙熙攘攘的考生队伍里,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紧紧攥着身份证明,指腹因用力而微微发红。考篮里装着笔墨纸砚和几个干硬的馒头,这是他未来三天的全部家当。
“下一个!”
随着 gate 卫的高喊,赵安深吸一口气,往前挪了两步。到了门口,两个面无表情的兵卒拦住了他,其中一个接过他的身份证明,另一个则开始搜查他的考篮和身上。
兵卒的手指粗糙有力,在他的长衫上反复摩挲,连袖口和领口都没放过。接着又翻看他的笔墨,把砚台翻过来敲了敲,甚至拿起馒头闻了闻。赵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哪里不合规矩被拒之门外。他寒窗苦读十年,就盼着这次科举能金榜题名,改变家里的困境。
“进去吧。”兵卒搜查完毕,把身份证明还给了他。
赵安松了口气,连忙走进贡院。迎面是一条长长的甬道,两旁站着执戟的卫兵,个个神情严肃,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来往的考生。甬道尽头是一座牌坊,上面写着“为国求贤”四个大字,笔力遒劲,透着朝廷求贤若渴的诚意。
穿过牌坊,就是号舍区。一排排低矮的号舍整齐排列,像蜂巢一样密密麻麻。每个号舍前都挂着一个牌子,写着编号。赵安找到自己的号舍——“天字七十三号”,里面狭小逼仄,只能容下一张小桌、一把椅子和一张简易的床板。桌角刻着前人留下的字迹,模糊不清,透着几分历史的沧桑。
他刚把考篮放下,就见一个巡考官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名册,高声喊道:“各位考生听好了!入号之后,不得擅自走动,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若有违反,按作弊论处,轻则取消资格,重则发配充军!”
巡考官的声音洪亮,在号舍区回荡。赵安心里一凛,连忙坐回自己的号舍,不敢再乱动。他知道,科举作弊是重罪,朝廷管得极严,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傍晚时分,考生们都已入号。随着一阵梆子声响起,贡院的大门缓缓关闭,门上贴上了封条。号舍区的灯次第亮起,昏黄的油灯光透过窗户纸,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赵安拿出笔墨纸砚,在桌上铺开试卷纸。试卷纸是朝廷统一发放的,质地厚实,上面印着红色的格子,还盖着贡院的印章。他深吸一口气,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就在这时,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声,夹杂着呵斥和争吵。赵安好奇地站起身,透过号舍的窗户往外看,只见几个巡考官正押着一个考生往贡院深处走去。那考生挣扎着,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没有作弊!我是被冤枉的!”
旁边的考生们也纷纷探出头来看热闹,议论纷纷。
“怎么回事啊?”
“好像是被搜出了夹带。”
“啧啧,这下完了,十年寒窗白读了。”
赵安心里一紧,赶紧缩回了头。他看着桌上的试卷纸,忽然觉得手里的毛笔有千斤重。科举之路,不仅要比拼学问,还要经受住各种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身败名裂。
夜深了,号舍区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和翻书声。
赵安趴在桌上,看着窗外的月光。
第二章 夹带风波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贡院的梆子声就响了起来,叫醒了沉睡的考生们。赵安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简单洗漱后,拿出干粮啃了起来。他心里惦记着昨天那个被押走的考生,不知道事情最后会如何处理。
早饭刚吃完,巡考官就开始分发试题。试题是用封套密封好的,上面写着考生的编号。赵安接过自己的试题,小心翼翼地拆开,只见上面印着几道策论题,都是关于时政和经义的,不算太难,但也需要好好构思才能答好。
他拿起毛笔,蘸了蘸墨,开始在试卷上书写。他的字写得不算特别好,但还算工整,一笔一划,不敢有丝毫马虎。号舍里很安静,只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还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巡考官的脚步声。
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渐渐升高,号舍里变得闷热起来。赵安额头上渗出了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试卷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汗,心里有些着急,生怕影响了试卷的整洁。
就在这时,他忽然听到隔壁号舍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是有人在偷偷翻东西。赵安心里一动,屏住呼吸仔细听着。那声音断断续续,还夹杂着纸张的摩擦声。
他想起昨天那个被抓的考生,心里顿时警觉起来。难道隔壁有人在作弊?
正想着,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巡考官的呵斥声:“里面在干什么?!”
隔壁的声音戛然而止。紧接着,就是巡考官打开号舍门的声音,然后是搜查声和质问声。赵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手里的毛笔都差点掉在地上。
没过多久,就听到巡考官厉声说道:“好啊!竟敢把夹带藏在鞋底!人赃并获,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随后,就是隔壁考生的辩解声:“不是我的!我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个东西!”
“还敢狡辩!”巡考官怒喝道,“带走!”
脚步声远去,号舍区又恢复了安静,但气氛却变得十分紧张。赵安能感觉到,周围的考生们都和他一样,心里充满了不安和警惕。
他定了定神,继续答题。可刚才的事情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里,让他无法集中精神。他忍不住想,那个考生到底是不是真的作弊了?如果是被人陷害的怎么办?朝廷的防弊措施这么严格,为什么还有人敢冒险作弊?
这些念头在他脑海里盘旋,让他心烦意乱。他用力甩了甩头,试图把这些杂念抛开。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答题,不能被这些事情影响。
中午时分,考生们轮流到号舍区外的空地上吃饭。赵安拿着自己的馒头,找了个角落坐下。他看到几个考生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声音压得很低。
“听说了吗?刚才又抓了一个作弊的,从他的笔杆里搜出了夹带。”
“真的假的?笔杆里都能藏东西?”
“可不是嘛,现在的人真是想尽了办法。不过朝廷也有对策,听说今年的笔墨都是统一发放的,笔杆都是特制的,很难做手脚。”
“那他怎么还能藏进去?”
“谁知道呢,可能是买通了负责发放笔墨的人吧。”
赵安听着他们的议论,心里暗暗咋舌。他没想到,为了作弊,竟然有人能想出这么多花样。同时,他也对朝廷的防弊措施有了更深的认识。看来,朝廷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真是下了不少功夫。
吃完饭回到号舍,赵安看到巡考官们正在进行更加严格的巡查。他们不仅仔细检查每个号舍的门窗、桌椅,甚至连墙壁和屋顶都不放过,生怕有考生在里面搞小动作。
有一个巡考官走到赵安的号舍前,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又检查了他的笔墨纸砚和试卷,见没有什么异常,才转身离开。赵安松了口气,心里对这些巡考官多了几分敬畏。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严格执法,才能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
下午的考试继续进行。赵安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地答题。他把自己多年来的所学所思都倾注在试卷上,希望能得到考官的认可。
傍晚时分,第一天的考试结束了。考生们纷纷放下笔,脸上露出了疲惫但又充满期待的神情。赵安看着自己写满字迹的试卷,心里既有成就感,又有些忐忑不安。他不知道自己答得怎么样,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遇到什么事情。
随着梆子声响起,巡考官们开始收卷。赵安小心翼翼地把试卷整理好,交给了巡考官。看着自己的试卷被收走,他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
回到号舍,赵安瘫坐在椅子上,浑身都快散架了。
他拿出干粮,却一点胃口也没有。
第三章 誊录弥封
第二天一早,考试继续进行。今天考的是诗赋,这是赵安的强项,他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些。拿到试题后,他略一思索,就有了头绪,提笔在试卷上写了起来。
诗赋讲究意境和文采,赵安写得很投入,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他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昨天的不快和紧张都抛到了脑后。
就在他写得正酣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鼓掌声和叫好声。赵安好奇地抬起头,只见几个巡考官簇拥着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走了过来。那官员穿着紫色官袍,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有神,正是这次科举的主考官欧阳修。
欧阳修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着考生们的答题情况。当他走到一个号舍前时,停下了脚步,看着里面考生写的诗赋,忍不住点了点头,还对旁边的巡考官说了几句什么。周围的考生们都露出了羡慕的神情,赵安也不例外。他心里暗暗想,要是自己的试卷也能得到欧阳大人的赏识就好了。
欧阳修巡视了一圈后,离开了号舍区。考生们的心情都有些激动,议论纷纷。
“刚才那位就是欧阳大人吧?”
“是啊,听说欧阳大人是个大才子,最看重真才实学。”
“要是能得到他的赏识,这次科举就有希望了。”
“但愿我们的试卷都能被公平对待。”
赵安听着他们的议论,心里也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欧阳修是个公正无私的好官,有他做主考官,这次科举一定能做到公平公正。
考试结束后,巡考官们开始收卷。和昨天不同的是,今天收上去的试卷并没有直接交给考官评阅,而是被送到了另一个地方——誊录院。
赵安好奇地问旁边的考生:“为什么要把试卷送到誊录院啊?”
那考生是个老生,见多识广,笑着解释道:“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是朝廷的防弊措施之一——誊录。考生的原卷会被送到誊录院,由专门的誊录官用朱笔重新抄写一遍,然后再交给考官评阅。这样一来,考官就不知道试卷是谁写的,也就无法偏袒自己的门生故旧了。”
赵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朝廷考虑得可真周到啊。”
“那是当然。”老生得意地说,“不仅如此,誊录的时候还有监考官监督,誊录完了还要和原卷核对,确保没有抄错。要是发现誊录官有作弊行为,严惩不贷!”
赵安心里暗暗佩服朝廷的智慧。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考官通过笔迹辨认考生、徇私舞弊的可能,保证了评卷的公平公正。
晚上,赵安躺在床板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了白天欧阳修巡视的情景,想起了誊录院的作用,心里对这次科举的公平性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第三天的考试是经义,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释。这也是赵安的强项,他准备充分,答题很顺利。
考试结束后,赵安把试卷交了上去,心里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他走出号舍,伸了个懒腰,感觉浑身轻松。看着周围的考生们,有的兴高采烈,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则在互相交流着考试心得,他心里感慨万千。
科举之路,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数考生寒窗苦读十年,只为了这几天的考试。而朝廷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也是煞费苦心,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防弊措施。
走出贡院大门,赵安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心里充满了期待。
第四章 磨勘复试
离开贡院后,赵安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在汴京城找了家客栈住了下来,等待放榜的消息。等待的日子是漫长而煎熬的,他每天都在客栈里看书、写字,或者到汴京城的大街小巷逛逛,放松心情。
半个月后,放榜的日子终于到了。赵安一大早就赶到了贡院外,只见那里已经挤满了考生和看热闹的百姓。榜单贴在一面墙上,用红纸写着中榜考生的名字,密密麻麻的一大片。
赵安挤在人群中,眼睛紧紧盯着榜单,一个一个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他的心跳得飞快,手心都出汗了。找了半天,他终于在进士榜的中间位置看到了“赵安”两个字!
“我中了!我中了!”赵安激动得大喊起来,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十年寒窗,终于没有白费!
周围的考生和百姓纷纷向他道贺。赵安拱手道谢,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光明的前途,看到了家人幸福的笑容。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中榜之后,还有一道程序——磨勘复试。这是朝廷为了防止考官在评卷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舞弊行为而设立的。所有中榜的考生都要参加复试,由皇帝亲自选派的大臣进行再次考核。
复试的地点设在皇宫的崇政殿。赵安和其他中榜的考生一起,穿着崭新的官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皇宫。皇宫庄严肃穆,气势恢宏,让赵安心里充满了敬畏。
崇政殿里,几位大臣端坐在椅子上,神情严肃。为首的是宰相韩琦,旁边坐着欧阳修、富弼等名臣。赵安和其他考生按照名次依次站好,等待着复试的开始。
韩琦站起身,高声说道:“各位考生,恭喜你们通过了科举考试。但为了确保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人才,朝廷决定进行磨勘复试。希望你们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要让朝廷失望。”
说完,复试正式开始。试题由韩琦亲自宣读,是一道关于治国安邦的策论。赵安听了试题,略一思索,就有了头绪。他走到指定的位置,拿起毛笔,在试卷上认真地书写起来。
复试的气氛比贡院考试更加紧张。大臣们时不时地巡视着考生们的答题情况,目光锐利,让人心生敬畏。赵安全神贯注地答题,不敢有丝毫马虎。他把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对治国的建议都写了出来,希望能得到大臣们的认可。
时间一点点过去,复试结束了。考生们纷纷交上试卷,等待着最后的结果。赵安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通过复试。
几天后,复试的结果出来了。赵安顺利通过了复试,而且名次还往前提升了几位。他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激动得一夜没睡好。
通过复试后,还要进行唱名赐第仪式。在仪式上,皇帝会亲自召见中榜的考生,宣布他们的名次,并赐给他们相应的官职。赵安穿着官服,站在宫殿里,看着坐在龙椅上的宋仁宗,心里充满了激动和敬畏。
宋仁宗宣读了考生的名次,当读到赵安的名字时,他激动得浑身发抖,连忙跪下谢恩。宋仁宗对他勉励了几句,希望他以后能为官清廉,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
唱名赐第仪式结束后,赵安和其他新科进士一起走出皇宫。他们穿着官服,骑着高头大马,在汴京城的街道上游行,接受百姓们的祝贺。街道两旁挤满了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十分热闹。
赵安骑在马上,看着周围欢呼的百姓,心里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自己寒窗苦读的日子,想起了贡院里的严格考试,想起了朝廷为了保证科举公平公正所做的一切。
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不仅靠自己的努力,更靠朝廷的公平选拔制度。
第五章 制度背后
成为新科进士后,赵安被授予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在吏部担任文书工作。虽然官职不高,但他很珍惜这个机会,工作认真负责,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
在吏部工作期间,赵安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关于科举制度的文件和资料,对朝廷的防弊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发现,除了之前经历的搜查、誊录、复试等环节,朝廷还制定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规定,从源头上堵住作弊的漏洞。
这天午后,赵安在整理旧档时,发现了一本《贡院条制》,里面详细记载了科举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他好奇地翻开来看,越看越心惊,原来科举防弊的学问竟如此深奥。
书中记载,早在开考前三个月,朝廷就会选派各地官员组成“搜检官”,专门负责考前的准备工作。搜检官要对贡院进行彻底清查,所有号舍的墙壁、桌椅都要仔细检查,哪怕发现一个细小的孔洞都要立刻封堵。有一年江南贡院,搜检官在号舍的床板夹层里搜出了三十多篇预先写好的范文,后来查明是前一年考生藏下的,由此朝廷便立下规矩,每次开考前必须更换所有床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