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永恒的不死鸟1 作品

第721章 考场风云:大宋科举防弊录(第2页)

赵安还看到关于“锁院”制度的记载。主考官和副考官一旦被任命,就要立刻进入贡院居住,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直到考试结束、成绩公布才能出来。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私下接触、泄露试题的可能。书中还记载了庆历年间的一桩案子,有位考官偷偷将试题写在糕点里传出贡院,结果被巡逻的卫兵发现,不仅考官被革职查办,连带那名考生也被流放三千里。

正看得入神,吏部侍郎曾公亮走了进来。他看到赵安在看《贡院条制》,笑着问道:“赵安,对科举制度感兴趣?”

赵安连忙起身行礼:“回大人,属下正在学习朝廷的科举制度,对其中的防弊措施深感敬佩。”

曾公亮点点头:“不错,我大宋科举之所以能选拔出众多人才,靠的就是这些严格的制度。你可知,为了防止誊录官作弊,朝廷又加了一道‘对读’程序?”

赵安摇摇头:“属下不知,请大人赐教。”

“誊录官用朱笔抄写试卷后,还要有对读官用黄笔对照原卷进行核对,确保一字不差。”曾公亮解释道,“若是发现错漏,誊录官和对读官都要受罚。去年开封府的科举,有份试卷被誊错了三个字,结果誊录官被杖责二十,对读官也被降了职。”

赵安听得咋舌:“朝廷的制度竟如此严格。”

“不严不行啊。”曾公亮叹了口气,“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根本,若是出了舞弊之事,不仅会埋没真正的人才,还会动摇朝廷的根基。你还记得嘉佑元年的科场案吗?”

赵安点点头:“属下略有耳闻,听说那年有考生买通考官,篡改了试卷名次。”

“正是。”曾公亮脸色凝重起来,“那年有个考生叫刘几,仗着家里有权有势,买通了阅卷官,把自己的试卷评为第一。后来复试时,欧阳大人发现他的文风浮夸,与初试时大相径庭,起了疑心,仔细一查才发现了舞弊行为。结果刘几被取消资格,流放岭南,那名阅卷官也被削职为民,永不录用。”

赵安这才明白,原来每一项制度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桩桩舞弊案件和朝廷的苦心。他看着《贡院条制》上密密麻麻的条文,忽然觉得这些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里面不仅有朝廷的智慧,更有无数读书人的命运。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安又接触到了更多关于科举防弊的细节。他发现考生进入贡院时,不仅要搜查身体和考篮,连携带的蜡烛都要经过检查,防止有人在蜡烛里藏夹带。有一年真州科举,有考生把经文刻在指甲盖上,结果被搜检官发现,当场取消了考试资格。

他还了解到,朝廷为了防止考官偏袒同乡,实行了“别头试”制度。如果考官有亲戚参加考试,必须回避,由其他考官负责阅卷。真宗年间,有位考官隐瞒了与考生的亲戚关系,被人揭发后,不仅自己被罢官,连他推荐的考生也被取消了成绩。

这天,赵安奉命去贡院送文件,正好赶上新一轮科举的搜检工作。他看到搜检官们正在对考生进行严格的检查,有的考生因为穿了件有夹层的长衫,被要求当场脱下来检查;有的考生带的砚台被怀疑有问题,被搜检官敲碎了查看。虽然过程严格,但考生们都很配合,没有人抱怨。

赵安走到一个搜检点,看到一个老秀才正被搜查。老秀才头发花白,背有些驼,考篮里除了笔墨纸砚,只有几个干硬的窝头。搜检官仔细检查了他的长衫和考篮,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就让他进去了。老秀才走进贡院时,还回头对搜检官作了个揖,脸上带着理解和感激的笑容。

赵安看着这一幕,心里忽然明白了。朝廷的防弊制度虽然严格,但并不是为了刁难考生,而是为了给所有考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只有杜绝了舞弊行为,才能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不管他出身贫寒还是富贵。

从贡院回来的路上,赵安路过一家书店,看到里面挤满了考生,都在购买最新的科举用书。他想起自己当年备考的日子,想起那些挑灯夜读的夜晚,心里感慨万千。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严格的防弊制度,像他这样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才有机会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回到吏部,赵安把自己的感悟写了下来,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朝廷的科举制度和防弊苦心。

科举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制度公平,总有一天,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

第六章 考场新弊

转眼间,赵安在吏部工作已有两年。这两年里,他工作勤奋,为人正直,深得上司和同事的赏识。嘉佑四年,朝廷决定举行新一轮科举,赵安因为熟悉科举制度,被任命为贡院的巡考官,负责考场的纪律维护。

接到任命时,赵安既激动又紧张。他终于有机会亲身参与到科举考试中,为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想起自己当年参加科举的情景,暗暗发誓一定要严格执法,不让任何舞弊行为得逞。

科举开考前,赵安和其他巡考官一起,对贡院进行了彻底的清查。他们仔细检查了每个号舍的墙壁、桌椅、床板,封堵了所有可能藏东西的缝隙。还对贡院的卫兵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强调了考场纪律的重要性。

考试开始后,赵安每天都在号舍区巡逻,密切关注着考生们的动态。他看到有的考生奋笔疾书,有的考生凝神思索,有的考生因为紧张而手足无措,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然而,就在考试进行到第二天时,赵安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在巡逻时,看到一个考生总是时不时地抬头看窗外的老槐树,而且每次看的时间都很有规律。赵安心里起了疑心,不动声色地观察起来。

果然,没过多久,一只鸽子落在了老槐树上,嘴里还叼着一个小纸条。那考生看到鸽子,立刻假装去窗户边透气,趁巡考官不注意,飞快地从鸽子嘴里取下纸条,藏进了袖子里。

赵安心里一紧,立刻悄悄走了过去。当他走到那考生的号舍前时,那考生正慌慌张张地把纸条往嘴里塞。赵安大喝一声:“住手!”

那考生吓了一跳,纸条掉在了地上。赵安捡起纸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几首诗和几句经义,正是当天考试的重点内容。

“大胆!竟敢用飞鸽传书作弊!”赵安厉声说道,“跟我走!”

那考生吓得面如土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人饶命!我再也不敢了!”

赵安不为所动,把他押了出去。经过审讯得知,这考生名叫王二麻子,家里是开镖局的,专门训练了信鸽用来传递消息。他买通了贡院外的人,让他们根据试题内容传递答案。

这件事让赵安意识到,作弊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朝廷的防弊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他立刻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主考官欧阳修,建议加强贡院周围的警戒,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欧阳修采纳了赵安的建议,立刻下令增派卫兵在贡院周围巡逻,射杀所有靠近贡院的鸟类,还在贡院的围墙上加设了铁丝网。同时,他还让人仔细调查王二麻子的同党,结果又揪出了三个用同样手段作弊的考生,都依法进行了严惩。

考试结束后,欧阳修专门召见了赵安,对他进行了表扬:“赵安,这次多亏了你细心观察,才发现了这起作弊案件。你做得很好,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

赵安连忙行礼:“大人过奖了,这是属下的职责所在。不过属下认为,随着作弊手段的不断翻新,我们的防弊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欧阳修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这次的飞鸽传书就是个新问题,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赵安想了想说:“属下认为,可以在贡院周围设立禁飞区,严禁任何鸟类靠近。同时,要加强对考生的身份核查,防止有人冒名顶替。另外,还可以借鉴‘誊录’制度,对考生的笔迹进行备案,防止有人请人代考。”

欧阳修听得连连点头:“好主意!你这些建议都很有价值,我会向朝廷禀明,完善科举制度。”

这次经历让赵安深刻认识到,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不断地与作弊行为作斗争。

只要有利益的诱惑,就会有人铤而走险,而朝廷的防弊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第七章 防弊新策

嘉佑四年的科举结束后,赵安因为在维护考场纪律方面表现突出,被晋升为吏部主事。他没有忘记在贡院发现的飞鸽传书作弊案,多次向朝廷上书,建议完善科举防弊制度。

他的建议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仁宗下令让欧阳修、韩琦等大臣组成专门的小组,研究科举防弊的新对策。赵安作为吏部主事,也参与了这次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除了飞鸽传书,还有考生在衣服的夹层里藏夹带,在砚台的底部刻经文,甚至还有人把答案写在头发里。这些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让大家深感防弊工作的艰巨性。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讨论,朝廷终于制定了一系列新的防弊措施。首先,加强了对考生入场的搜查力度,不仅要搜查身体和考篮,还要检查考生的头发、耳朵、鼻子等隐蔽部位。其次,统一为考生发放考试用品,包括笔墨纸砚、衣服、食物等,防止考生在这些物品里做手脚。再次,在贡院周围设立了更高的围墙,并派卫兵二十四小时巡逻,严禁任何人靠近。最后,建立了考生笔迹备案制度,所有考生在报名时都要提交自己的笔迹样本,以备核对。

这些新措施在嘉佑五年的科举中得到了应用。赵安再次被任命为巡考官,亲身参与了这些新措施的实施。

考试前,赵安和其他巡考官一起,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搜查。他看到一个考生的头发里藏着一张小纸条,立刻被搜了出来;还有一个考生在衣服的夹层里藏了经文,也被当场发现。这些考生都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考试期间,贡院周围戒备森严,卫兵们严密监视着周围的动静,再也没有发生飞鸽传书之类的事情。考生们使用的都是朝廷统一发放的考试用品,从源头上杜绝了在物品里藏夹带的可能。

赵安还参与了考生笔迹的核对工作。他把考生在考场上写的试卷与报名时提交的笔迹样本进行仔细比对,发现有一个考生的笔迹明显不同,怀疑是有人代考。经过进一步调查,果然证实了这一点。那个请人代考的考生和被请来的枪手都被依法严惩,名声扫地。

嘉佑五年的科举结束后,朝廷对这次的防弊工作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作弊案件的数量比往年减少了一半以上,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

宋仁宗对参与制定新措施的大臣们进行了嘉奖,赵安也因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被晋升为吏部员外郎。

站在朝堂上,接受皇帝的嘉奖,赵安心里充满了自豪和责任感。

科举防弊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只要还有人想通过作弊来获取功名,他们就必须不断地完善制度,加强防范。

第八章 薪火相传

时光荏苒,转眼间赵安在吏部工作已有十年。这十年里,他见证了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也参与了多次科举考试的防弊工作。他从一个普通的文书成长为吏部员外郎,深受朝廷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

嘉佑八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即位。新皇帝即位后,十分重视科举制度,下令进一步完善科举防弊措施。赵安因为熟悉科举制度,被任命为科举防弊工作的负责人。

接到任命后,赵安深感责任重大。他知道,科举制度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他必须全力以赴,做好科举防弊工作,为朝廷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人才。

赵安首先对现有的科举防弊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他走访了各地的贡院,听取了考官、考生和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虽然现有的制度已经很严格,但仍然存在一些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在考生身份核查方面,虽然已经建立了笔迹备案制度,但仍然有人通过伪造笔迹来冒名顶替。赵安经过研究,提出了“指纹备案”的新方法,让所有考生在报名时都留下自己的指纹样本,在考试时进行核对。这个方法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实践证明非常有效,大大减少了冒名顶替的作弊案件。

又如,在试卷评阅方面,虽然已经实行了誊录和对读制度,但仍然有考官通过在试卷上做标记来偏袒自己的门生故旧。赵安提出了“匿名评卷”的新方法,在誊录试卷时,不仅要隐去考生的姓名和籍贯,还要对试卷进行编号,让考官不知道自己评阅的是谁的试卷。这个方法进一步保证了评卷的公平公正。

赵安还非常重视对考官和工作人员的管理。他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严格执法、认真负责的考官和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对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进行严惩。他还定期对考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

在赵安的努力下,大宋的科举防弊制度越来越完善,作弊案件的数量越来越少,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脱颖而出,为大宋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有一天,赵安在整理文件时,看到了当年自己参加科举时的试卷和相关资料。他看着那些泛黄的纸张,想起了自己当年在贡院里的紧张和期待,想起了那些为了维护科举公平公正而努力的人们,心里感慨万千。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像他一样的寒门子弟能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为朝廷选拔出更多的人才。

科举防弊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于是,赵安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科举防弊经验和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名为《科举防弊录》。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大宋科举的各项防弊制度,分析了各种作弊手段的特点和防范方法,还记录了一些典型的作弊案件和处理结果。他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后来的科举防弊工作提供参考,让科举制度能够更加完善,更加公平公正。

《科举防弊录》出版后,受到了朝野上下的广泛好评,成为了科举官员和考生们的必读书籍。赵安的名字也因为这本书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尊敬。

晚年的赵安,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仍然十分关心科举制度的发展。他经常会收到一些年轻官员的来信,向他请教科举防弊的问题。他总是耐心地回复每一封信,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赵安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看着自己的孙子正在认真地读书。孙子告诉他,自己长大后也要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为朝廷效力。

赵安笑了,他摸了摸孙子的头,说:“好啊,爷爷支持你。但你要记住,科举考试不仅要比拼学问,更要讲究诚信。只有凭真才实学考取的功名,才是最光荣、最有价值的。”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埋头读书。

赵安看着孙子认真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欣慰和希望。

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维护和传承,而他已经尽自己所能,为这项伟大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院子里,也洒在赵安的身上。

他闭上眼睛,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在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的努力下,大宋的科举制度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为朝廷选拔出更多的栋梁之才,大宋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