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87章 张家口市怀来县非遗-炕围画、绿豆饹馇、丰收团圆饼、

怀来非遗:炕围画、绿豆饹馇与丰收团圆饼的文化密码 在张家口市怀来县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非遗文化如同一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千百年的民俗记忆。其中,炕围画、绿豆饹馇与丰收团圆饼作为代表性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实用功能与味觉记忆,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饮食文化,勾勒出怀来县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地域特色。

一、炕围画:火炕上的艺术史诗

起源与实用功能

炕围画,俗称“炕围子”,是中国北方农村为保护火炕墙面而诞生的民间装饰艺术。在怀来县,冬季火炕采暖导致墙面脱落,污染衣物被褥,于是百姓以白土混合胶水涂刷墙面,后逐渐发展为墨线勾绘图案,最终形成颜料作画、桐油涂罩的装饰形式。其高度约二尺,随现代建筑增高而调整尺寸,既实用又美观。

艺术特征与工艺流程

炕围画的制作需经打底、画边、画空、罩面四道工序。上下边道构成框架,其间分布方形、圆形画空结构,边道以连续吉祥纹样装饰,画空内容涵盖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表现形式包括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例如,怀来县张官营村老画匠成玉海的作品《山高水长》,以青绿山水描绘官厅水库的壮丽景色,笔触细腻,色彩明快,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融合。

文化价值与传承困境

炕围画不仅具有实用保护功能,更承载着民俗信仰与审美追求。其风格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民俗风貌,如民国时期的“琴棋书画”题材,寄托了百姓对丰收与幸福生活的期盼。然而,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火炕逐渐被现代取暖设备取代,炕围画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目前,怀来县仅存少数老艺人如成玉海,他们通过师承或家族传承延续技艺,但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绿豆饹馇:粗粮细作的美食智慧

历史渊源与传说

绿豆饹馇是怀来县新保安镇的传统美食,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相传,清王朝在遵化建东陵后,守陵人为讨得皇家欢心,将饹馇送入皇宫。慈禧太后品尝后,因未吃够而说“搁着吧”,太监误以为菜名,遂称“饹馇”。这一传说虽无从考证,却为饹馇增添了文化魅力。

制作工艺与地域特色

饹馇的制作保留传统纯手工习惯:精选非转基因绿豆,破瓣、浸泡、去皮、打浆、过筛、搅糊、加辅料、摊烙,共九道工序。关键工具为木瓢和小铜铲,锅体厚实以保证受热均匀。例如,新保安镇王师傅的家庭作坊,采用煤气灶取代传统炉子,三口锅同时制作,提高效率。饹馇色泽金黄,口感柔韧,富含植物蛋白,具有清热解暑、降压降脂的功效。

饮食文化与情感纽带

饹馇是怀来人的家常菜,承载着游子的乡愁。无论是熬、炸还是炒,如酸菜炒饹馇,都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必备佳肴。王师傅回忆,上世纪80年代,饹馇是婚丧嫁娶的必备礼品,象征着团圆与祝福。如今,尽管生活水平提高,但饹馇仍是怀来人心中“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