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1940章
碎毛不够用了。季如歌下令:“梳毛坊,短绒碎毛单独收集。”“纺纱坊,下脚料全送羊毛毡工坊。”
“不够?向草原加购次等碎毛!便宜就要!”
草原使者乐呵呵答应。以前没用的碎毛,现在也能换东西了!
成品和套装堆积如山,被各家区域总经销的马车拉走。首笔授权银子入库,后续抽成契约定好。
胡掌柜动作最快。江南最大的府城,“万福巧手坊”分号开张。铺子中央,挂满毛茸茸的小动物、水果、杯垫、挂饰,活灵活现,色彩鲜亮。旁边柜台,一篮篮手作套装摆得整整齐齐。
开业当天,夫人小姐们进门,瞬间被萌住。
“哎呀!这小兔子!眼睛还会动似的!”
“葡萄串!水灵灵的!摆多宝阁上好!”
“快看这手作篮!自己戳个小苹果?有趣!”
成品被高价抢购。手作套装更受欢迎。闺阁小姐买回去,按图纸戳刺,做出属于自己的毛茸茸小物,成就感十足,呼朋引伴来买。孩童缠着父母要套装,自己戳出歪歪扭扭的小狗,宝贝得不行。手作羊毛毡,成了江南新风尚。
中原、边塞情况类似。羊毛毡成品成了送礼佳品,手作套装成了消遣新宠。万福村“巧手坊”的名声随着货流传开。
季如歌没停步。她让人在套装图纸背面,加印一行小字:“巧手成物,乐趣无穷。晒佳作,寄‘万福巧手坊’,择优展示,赠新品。”
同时,在万福村工坊旁,辟出一面大木墙,取名“巧手墙”。
很快,各地寄来的“作品”包裹抵达万福村。
有江南小姐寄来的精致小天鹅。
有中原孩童寄来的歪鼻子小熊。
有边塞妇人寄的羊毛毡马鞍垫。
甚至海外船队带回的、异域人尝试戳的古怪“水果”。
季如歌让人挑出有趣、有特色的,挂上“巧手墙”。下面标注:“江南苏小姐作”、“中原王小郎作”、“边塞李娘子作”、“南洋水手阿吉作”。墙上的作品千奇百怪,水平不一,但充满生趣。来万福村办事的商人、送货的流民、甚至本村妇孺,都爱在墙前驻足,指指点点,笑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