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贵妃的“糊弄学失效”:太后召见居然要考《女诫》
苏晓晓刚把“新政推广记录”的最后一个字写完,春喜就拿着个明黄色的牌子冲进来,脸白得像刚剥壳的嫩姜:“娘娘!慈宁宫的李嬷嬷来了!说……说太后要召见您,还特意交代,让您带上《女诫》原本!”“《女诫》?”苏晓晓手里的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汁晕开,把“推广效果良好”染成了“推广效果良(黑)好”。她盯着春喜手里的牌子,像看见现代公司突然通知“周末加班考企业文化”一样绝望,“太后没事考《女诫》干什么?那玩意儿不是古代版‘女性puA手册’吗?我上次应付嬷嬷的宫规学习,都是用‘您说得对’‘臣妾记混了’糊弄过去的,这次来真的?”
春喜赶紧从书架上翻出本线装的《女诫》,封面都快磨破了,是之前皇后“赏赐”的,苏晓晓一直把它当“压箱底的废书”,里面还夹着弘昼画的辣椒涂鸦。“娘娘,您快临时抱佛脚背两句!李嬷嬷说,太后今天心情不太好,好像是听了什么闲话,您可别再用之前的糊弄招了!”
“背?我连《女诫》有几章都不知道!”苏晓晓抓过书,翻开第一页,“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妇德’是要我当‘无底线老好人’?‘妇言’是要我少说话多干活?这哪是宫规,这是给我量身定做的‘咸鱼枷锁’!”
正吐槽着,小禄子提着个食盒跑进来,食盒里是刚热好的甜椒包子——本来是给苏晓晓当点心的,现在成了她“背书记忆锚点”。“娘娘,老奴刚从慈宁宫附近打听,张嬷嬷一早就过去了,肯定是她在太后面前说您‘不遵礼教’,才让太后考您《女诫》的!”小禄子压低声音,“老奴还看见景仁宫的小栓子在慈宁宫门口晃,手里攥着张纸,像是要给李嬷嬷递什么消息!”
“果然是景仁宫搞的鬼!”苏晓晓咬了口甜椒包子,把《女诫》翻得哗哗响,“她们这是连环计啊——先传谣言,再藏针,现在又撺掇太后考我《女诫》,就想让我出丑,坐实‘无德’的罪名!”
春喜急得直跺脚,帮她划重点:“娘娘,您就背‘妇德’那一段!‘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记住,别背错了!”苏晓晓跟着念,念到“幽闲贞静”时,顺口接了句“幽闲贞静(不如甜椒包子静)”,气得春喜直拍她的手:“娘娘!认真点!这可是太后考您!”
好不容易捯饬完,苏晓晓穿着端庄的贵妃朝服,怀里揣着夹着辣椒涂鸦的《女诫》,跟着李嬷嬷往慈宁宫走。路上遇到华妃,她正提着个食盒往慈宁宫去,看见苏晓晓,赶紧凑过来:“你也被太后叫了?我听说太后要考《女诫》,刚让宫女帮我抄了两段,还没背熟呢!”
“咱俩难兄难弟!”苏晓晓压低声音,“肯定是景仁宫搞的鬼,你小心点,别跟我一样背错!”华妃点点头,从食盒里偷偷塞给她一颗糖:“实在背不出来就含颗糖,缓解紧张——这是我宫里做的‘辣椒糖’,甜里带辣,提神!”
到了慈宁宫,气氛比苏晓晓想象的还压抑。太后端坐在主位上,手里捏着串佛珠,脸色沉得像御膳房没烧开的辣椒水。张嬷嬷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个小本子,活像现代考场里的监考老师,看见苏晓晓进来,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
“臣妾给太后请安。”苏晓晓和华妃一起行礼,膝盖刚碰到垫子,就听见太后开口:“免礼。翠贵妃,哀家听说你最近很忙,又是推行新政,又是教弘昼读书,连宫规都快忘了?”
苏晓晓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用糊弄学开场:“太后说笑了,臣妾没忘宫规,只是最近新政刚起步,琐事多了点,偶尔会记混……”
“记混?”太后打断她,指了指张嬷嬷手里的本子,“张嬷嬷说,你教弘昼把《中庸》念成‘中辣’,还在点心里发现了针,却不先告诉哀家,反而自己藏起来——这就是你说的‘没忘宫规’?”
苏晓晓刚想解释“弘昼是自己嘴馋”“藏针是为了找证据”,张嬷嬷就插话了:“太后,翠贵妃推行的新政也有问题——让宫女太监少跪、改善伙食,虽然是好意,却坏了‘尊卑规矩’,宫里都在传,说‘翠贵妃想让下人骑到主子头上’。《女诫》里说‘妇德贵贞静,妇言贵和顺’,翠贵妃这样张扬,怕是不合‘妇德’啊。”
“合不合‘妇德’,不是你说了算。”华妃忍不住帮腔,“翠妃的新政让宫里少了很多麻烦,宫女太监干活更勤快了,这是好事,怎么就不合规矩了?”
“华妃,哀家没问你。”太后的语气冷了下来,“哀家今天叫你们来,是想考考你们《女诫》。翠贵妃,你先背‘妇德’篇,从‘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开始背。”
苏晓晓心里一慌,赶紧回想春喜教的内容,可脑子里全是甜椒包子和辣椒糖,张嘴就来:“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呃,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呃,还有……妇得(德)如甜椒,要甜不要辣?”
“放肆!”太后把佛珠往桌上一拍,“《女诫》是班昭所着的礼教经典,你居然把它和甜椒混为一谈?哀家看你根本没把礼教放在眼里!”
张嬷嬷赶紧添火:“太后息怒,翠贵妃怕是真的忘了《女诫》的教诲,才会做出‘藏针不禀’‘教坏阿哥’的事。不如让她读读‘妇顺’篇,学学什么是‘顺’——做臣妾的,要顺君意、顺太后意、顺皇后意,可翠贵妃推行新政,连皇后的kpi考核都敢敷衍,这哪是‘顺’?”
苏晓晓攥紧怀里的《女诫》,心里吐槽:“顺顺顺,顺成傀儡吗?我要是真顺,早就被你们欺负死了!”可嘴上只能认错:“臣妾知错,是臣妾对《女诫》理解不深,以后一定好好学。只是臣妾觉得,‘顺’不是盲从,比如臣妾推行新政,是顺宫女太监的心意,让他们少受苦,这也是一种‘顺’,只是顺的是民心,不是私心。”